实用与修饰并重的儒家思想对空间设计的启示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纵观设计史,对功能性与装饰性的关系探索一直不断,也因此引发了诸多设计思潮。如:强调装饰的装饰艺术运动,强调功能的现代建筑设计思潮。我国最早与设计相关的思潮出现在战国时期,儒家对于功能与装饰提出了“实用与修饰并重”的设计思想,为我们设计的长远发展奠定了一定的思想基础。本文通过对汉代青铜器物的例证分析,解析了“实用与修饰并重”的儒家设计思想,分析了古建筑空间和现代建筑空间的设计手法以及对“实用与修饰并重”思想的运用,探讨了实用性与修饰性的关系。
关键词:儒家;思想;设计;建筑空间;装饰
设计行为的本身,是人们在各项生活活动中发现问题,引发设想,再通过理性的分析推断与整理,而实现设想并且解决问题的过程,这就要求设计具有一定的功能性。修饰性源于人们对美的追求,最早体现在“诗书礼乐”,以修饰的手法去表达,这要求设计具有一定的装饰性。儒家思想是我国古代社会中最具影响力的学派之一,其对于功能与装饰提出了“实用与修饰并重”的思想,为设计发展奠定了理论基础。
1 儒家“实用与修饰并重”设计思想的内涵
在儒学思想中,孔子把黄黼黻衣、舟车白马、雕琢可镂之类的造物艺术称为“文”,必要的修饰(即“文”)能区分出“礼”,体现礼乐之美,进而达到“仁”,从而具有实用、“善”(即“质”)的功能。孔子论“文”为必要的修饰,论“质”为造物的功能,然后论“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言下之意,质胜文不免粗野,倒退到只有物质需求的原始社会,文胜质不免浮夸,磨灭了造物本身的意义。
据《论语·乡党第十》中记载:“君子不以绀緅饰,红紫不以亵服。当暑,袗絺绤,必表而出之。缁衣,羔裘;素衣,麑裘;黄衣,狐裘。亵裘长,短右袂。必有寝衣,长一身有半。狐貉之厚以居。去丧,无所不佩。非帷裳,必杀之。羔裘玄冠不以吊。吉月,必朝服而朝。”[1]讲述的是有关孔子对祭祀时、服丧时和平时所穿衣服的不同,反映出服饰的装饰不是单纯追求美观漂亮,而是要适用于出席的时间和场合。
文中提到君子所用的日常便服不用红色或紫色的布料制作,不用深灰色透红的布料镶边,服丧期过后,换下丧服才可佩带各式各样的装饰品。同时,描述了一系列衣服的搭配方式,表现了对服饰外在美的追求,例如,黑色的羔羊皮袍搭配黑色的罩衣;白色的小鹿皮袍搭配白色的罩衣,黄色的狐皮皮袍,搭配黄色的罩衣。服饰的修饰性反映的是人文的“礼乐之美”,所谓“文”。
另外,文中所述根据季节气候温度,选择不同的布料制成成衣;由于布料的特性不同,选择相应的衣服作为搭配;服饰的细节设计贴近生活活动所需。体现了服饰的设计对功能性的要求。服饰的功能性反应的是产品功能的“质”。
综上所述,在儒学思想中,孔子所提倡的是以“文”与“质”的平衡而达到的“仁”的美学。
2 “实用与修饰并重”的儒家设计思想在早期器物设计中的体现
在早期器物工具的设计中就深刻体现了“实用与修饰并重”的思想,其中铜镜、铜灯等日常器皿,功能上更贴近生活,装饰上更能表达人文文化。
昭明透光镜是西汉时期的青铜器皿。器物的装饰上,沿用了战国时期的传统山字纹样,外围附有一圈铭文,又称为“镜铭”,撰述着“长相思,勿相忘,常富贵,乐未央”的寓意。在中國古代,铜镜的作用不仅是照面梳妆,也是占卜工具和舞具。吉祥的铭文和纹样寄托着实用者的美好愿望。铜镜体薄轻巧方便携带,背后凸出的圆钮方便手持使用。
长信宫灯是汉朝宫廷使用的灯具也是西汉时期虹管灯的代表。器物的装饰上,灯体通体鎏金,形态是双手执灯跽坐的宫女,她一手执灯,一手挡风,姿态优雅。这种装饰手法是早时期的具象手法的代表之一,将生活中的元素具象的应用在设计当中,是设计与生活的结合。
宫灯的灯体有一根较长的虹管,把燃灯产生的黑烟吸入装水的灯体,使之溶解在水中,达到减少空气污染的效果。功能与装饰的结合达到了孔子所论的“文质彬彬”,所谓“仁”。
3 “实用与修饰并重”的儒家设计思想在古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空间设计一般包含“建筑空间”和“想象空间”两个部分。“建筑空间”是一个建筑的物理形态,它构成一个建筑的基本形态。“想象空间”需要通过各类的设计手法,达成的氛围营造。建筑空间所构成的是有形的空间形态,而想象空间则是一种精神空间,追求的是在感受上与受众达成共识。
古建筑中,想象空间最具突出的就是对主人身份的表达,宏伟庄重的宫殿是主人尊贵威严的象征。清代建筑恭王府可谓富丽堂皇,它的装饰所表达的想象空间是主人的身份地位和对吉祥寓意的向往。
恭王府位于北京市西城区柳荫街,曾先后作为和珅、永璘的宅邸。恭王府的“福”文化一直备受关注,王府的设计都围绕着福文化的吉祥寓意。例如,王府门口放置的巨石,在功能上,起到空间分割的作用,类似于传统建筑的端墙;在装饰上,石头正面似一条跃起的鲤鱼,象征着年年有余,石头背面似一个妇人抱着婴孩,象征着多子多福。
恭王府内庭的功能与装饰上十分考究。整个王府的梁下步架的装饰面上,有999个蝙蝠图案饰面,象征“福”文化。横梁与雀替上的装饰是龙纹与各色带有吉祥寓意的传统纹样结合,代表了主人尊贵的社会地位。门窗做镂空的设计,视觉效果通透而不单调。色彩采用中国传统的红色为主,搭配较纯的蓝色和绿色,带有身份象征的金色做以描边点缀,是典型的清代建筑的装饰风格。这种装饰手法是结合了隐喻和象征的文化内涵,具象的应用中国传统的装饰图案,表达着传统文化中的吉祥寓意和主人的尊贵身份。
综上所述,实用性是建筑空间存在的基本,也就是孔子所论的“文”。修饰性依赖于实用性的基础上,赋予空间一定的属性定义,这种属性也就是孔子所说的“礼”。两者相互结合构成了孔子所论的“礼乐之美”。
4 “实用与修饰并重”的儒家设计思想在现代建筑设计中的体现 实用与修饰的平衡关系在设计史上一直是中心问题之一。南京六朝博物馆是结合中国传统元素的现代设计中十分优秀案例。
南京六朝博物馆在序厅入口陈列了两个装饰柱列,提取了传统建筑的结构为设计元素,配合木质材料构成,传达传统思想。其装饰手法是注重构成关系的,立柱的形态是“实”,栅格的背景墙是“虚”,以边缘自然多变的植物形态,“破”开规整的空间形态,从而构成一个虚实结合、层次丰富的展示空间。序厅后的展厅空间,材料上传统的木栅格与编织草藤的运用,结构上四方对称的空间形态,将传统房梁榫卯结构的建筑形式作为空间装饰的方式,装饰手法上属于具有传统动机的装饰元素。
这种空间修饰性的装饰手法不同于古代器皿和古建筑中的装饰手法。长信宫灯具象的应用了宫女的跽坐的形象。恭亲王府的建筑设计充分运用了中国传统纹样。六朝博物馆的设计元素是在选用了一定具象的设计元素后,加以再设计,设计中暗含隐喻了诸多的传统文化,寄托了设计师的文化思想情怀。比如青瓷莲花尊的展厅,选取莲花作为设计元素,将莲花的形态进行二维化的平面处理,形成特殊的纹样线条应用在空间之中,文物的文化形态元素被运用在空间装饰中。设计师选取了传统的窗洞作为设计元素,将元素进行简化,并且结合古建筑景观设计中“移步换景”的理念,在丰富空间层次的同时,表达传统悠远的文化精神。
六朝博物馆建立的目的在于表达传扬南京的六朝历史文化,博物馆的建筑使命在于展示。空间中对灯光的设计,不仅仅是考虑照明的功能的作用,同时巧妙地与空间的修饰性进行了结合。例如,独立展厅中通过灯光强调展示空间中的展品主体,地台抬高的设计,为空间做出一定的划分,灯光围绕地台一周的走边设计配合整体空间的想象空间,营造出温和静怡的空间氛围。在青瓷莲花尊的展厅中,灯光配合莲花纹样的漫光灯带设计,以柔和的光线强调了展品的主體地位,同时为空间设计中添加了一抹静谧的禅意。不论是结构的设计,还是材料的选用,又或是空间的灯光设计,都是建筑空间中通过显性的建筑空间,营造隐性的氛围的设计手法,以此达到与文化对接,与受众沟通的设计目标。
六朝博物馆空间中的空间结构、材料选用、灯光照明为孔子论的“文”,而三者所呈现的形式为孔子所论的“礼”。实用性的建筑空间通过修饰性的装饰,使得博物馆良好地完成了展示使命;修饰性的装饰通过实用性的建筑空间的承载,达到不多不少,不单调更不浮夸的效果。如此的设计正是所谓“仁”的设计境界。
5 结语
设计行为的出现就是人们在设想并且尝试解决问题的行为。人们通过造物的行为和对生活的要求,有了对“文”的探索,而由于人们对“礼”的追求而有了对于修饰的思考,现代设计中更是赋予了美学更多的价值意义。
经过多年的设计思潮的演变,设计中的装饰手法发生了巨大的演变。在设计中,传统的建筑设计多采用具象的表现手法,应用具象地应用生活中的元素,如:传统纹饰等,结合建筑结构形态,追求实用与修饰的结合,表达时代的文化内涵。现代的设计更多采用隐喻和象征的设计手法,追求实用与修饰平衡的设计,表达设计师的文化思想情怀。
儒家思想中“实用和功能并重”的设计理论为后期的建筑设计提供了十分强有力的理论基础。实用性不单单包括具象的物质形态,也有设计需要完成的设计使命,就如同博物馆设计的使命是展示一样,而这样的设计使命必须通过修饰性来完成。所以实用性和修饰性是不可分的,两者的关系不是制衡而是平衡,正如孔子所说:“质胜文则野,文胜质则史。文质彬彬,然后君子。”[1]
参考文献:
[1] 杨伯峻.论语译注(简体字本)[M].中华书局,2006.
[2] 刘和山,周坤鹏.论影响中国古代设计的儒家美学思想[J].装饰,2005(11):52-53.
[3] 朱启智,杨君顺.儒家思想对传统建筑设计的影响[J].电影评介,2009(23):90-91.
[4] 许大海.儒家思想与汉代器物设计[J].艺术百家,2007,23(5):141-145.
[5] 马丞娟,汤威,毕璐璐.儒家思想中的美学设计理念[J].设计,2016(4):114-115.
[6] 矫克华.儒家文化思想与中国建筑景观设计理念研究[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4(S3):417-421.
[7] 耿明松.中外设计史[M].中国轻工业出版社,2017.
作者简介:孙染(1996—),女,安徽合肥人,上海大学上海美术学院2017级城市形象与公共艺术设计专业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室内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209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