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话课——有趣的灵魂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周四下午的第一节课,本是极易使人昏昏欲睡的一节课,但对于我们班的孩子来说,这是一节放松自我的课。当我宣布下节课是《对话周刊》课时,听到下面一阵小欢呼:“耶,又可以听故事咯!”没错,对于孩子们来说,每周四的“对话课”是一堂他们既可以获取新鲜见闻,又可以畅所欲言的课。
  【关键词】对话课;小学语文;智慧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先来简单介绍下我们的《对话周刊》吧。这是基于我们学校“T+X”的理念开设的拓展课。对话的形式多樣,可以是学生与文本对话,学生与学生对话,学生自我的对话,学生与环境、社会对话等诸多表现形式。对话的结果可以用文字的形式记录下来。
  在我的理念中,在这样的课堂上,老师不再是主宰者,而是一个话题的挑起者,为学生提供素材和对话平台,学生尽情发挥展现自己,没有固定的教材,没有死板的上课流程。我的教材,可以是最近一期《青年文摘》上看到的一篇读物,也可以是微博热搜的热门话题,甚至还可以是班级中出现的一些引人深思的问题和现象……这些都能引出一场智慧和思维的碰撞。
  这不,最近的微博热搜又给我的课带来了新的话题,关于推孕妇的“熊孩子”事件:一个上四年级的孩子无故推了孕妇之后,非但没有及时道歉,还一副无所谓的样子,并声称只是想要验证一下电视上说的孕妇摔倒会流产是否是事实。这一事件,引起了网友们广泛地关注和讨论。我一看到这新闻,脑海中马上闪现出把它作为下一节对话课话题的念头。原因很简单,一来事件中的孩子年龄和班级学生相仿,很容易引起大家的共鸣。二来班级中的确也存在着一些“熊孩子”,想借此话题来给他们提个醒。
  在上课开始前,我在黑板上写了“孩子”两个字,问孩子们:“看到这个词,你想到了什么?”大家马上七嘴八舌议论起来,有人说天真无邪,也有人说活泼可爱。当然,还有人说调皮。我听完他们的回答后,在“孩子”前面加了一个“熊”字,变成了“熊孩子”,然后,再一次问了前面的问题。这下,大家的评价明显变得不客气起来了,“破坏王”“捣蛋鬼”“不讲理”……一连串的贬义词从他们嘴里冒出来,甚至还出现了“想把他揍一顿”的言论。我心里暗暗偷笑:看来大家的“三观”还都是挺一致的。接着,我便讲述了关于“熊孩子推孕妇事件”的新闻,我边讲边观察孩子们的表情,当我说到孩子非但不道歉,反而还边吃零食边振振有词替自己开脱的时候,一些同学义愤填膺,直呼这样的人简直太不可理喻了。我故意给事件留了个悬念,问大家:“如果你面对这样的熊孩子,你会怎么做?”有个二胎妹妹的小C说:“要是我的妹妹干了这样的事情,我一定狠狠地把她打一顿,谁都别拦着我!”她一说完,班里的同学们都哈哈大笑起来。自认为比较懂法律的一个男生说:“我觉得这种事情应该要报警处理了,要是孕妇真的流产了,那可是一条人命啊,算是故意杀人啊!”他一说完,大家都纷纷点头表示同意。一向都很有思辨能力的小N说:“我觉得这种事不能光靠暴力来解决问题,他还小,还有改变的机会,应该找一个合适的方式来教育他,让他既能充分认识到自己的错误,又能得到相应的惩罚,以后再也不敢干坏事,至于方法嘛,要因人而异……”小N的回答也得到了不少同学的点赞,这时,我瞧了瞧平时比较调皮,经常闯祸,爸妈又比较宠溺的小X,他比较淡定地坐在那里一言不发,我试探性地问了他一句:“小X,你觉得呢?”他迟疑了一会儿,小声地说:“我觉得这件事应该交给孩子的爸妈去处理,如果他们觉得要打就打,旁人应该没有资格去干涉。”他的话音刚落,旁边的同学马上反驳道:“就是因为他家长的溺爱,不教训他,他才敢这样胆大妄为啊!”看大家讨论得差不多了,我告诉了大家这一事件的结局:熊孩子最终被孕妇的妹妹暴打了一顿后扫地出门。大家直呼真解气,这时,不知是谁说了一句:你看吧,爸妈不舍得揍,结果只能被别人教训了吧……我听了以后,不由得感叹:看来,有些话,老师不说,学生也能自己悟出来呀!课堂,就应该多留一些空间让学生自己进行思考和辩论。
  接着,我又趁势抛出了下一个问题:“你们觉得熊孩子是如何养成的呢?”有了之前的充分讨论铺垫,这一次,大家的回答似乎都水到渠成。思想较成熟的小F说:“我觉得是家长从小太宠孩子了,没有原则,时间久了,导致孩子不知道做事情的底线在哪里。”小M说:“我觉得电视等媒体也有责任,所以我们看电视应该选择适合我们的节目看,不应该去看一些糟粕。”也有人说:“可能是交了不好的朋友,近朱者赤,近墨者黑,染上了一些不好的习惯。”还有些同学甚至还提出了一些如何避免养成一个熊孩子的建议,比如:多读一些有益的书籍充实自己的业余生活,这样会减少自己搞恶作剧的念头;不要让爷爷奶奶来带孩子,因为爷爷奶奶一般对孙子孙女会比较宠溺;犯了错误要及时改正,父母和老师要对孩子严格要求等等。大家的回答真是精彩纷呈,大大出乎我的意料,每个站起来的孩子在表达自己观点时,脸上都是洋溢着自信,说话的声音铿锵有力,这是我在纯粹地上语文课时比较少见的现象。
  当下课铃声响起时,大家还都是意犹未尽,当我说请大家把今天关于对熊孩子的看法写在家校的每日一记上时,大家不再发出我之前布置作文时那痛苦的反抗声,而是爽快地应了一声“哦”。那一刻,我明白了,孩子们是真的有话要说。
  第二天,我便在“每日一记”上读到了各种观点和想法。摘录了以下分享:“熊孩子基本都以自我为中心,觉得地球全是围着他转,还有些蛮不讲理的,那些孩子的父母也是这样,试问孩子生活在这样的环境中,能不‘熊’吗?”“这一次《对话周刊》课,大家探讨了关于熊孩子的事,我回家也查了资料,发现了许多关于熊孩子的事件,吵架、打人等都有,一些事件都令我震惊,真没想到小小熊孩子居然有这么大的破坏力,这个社会真应该铲除这些熊孩子,而我们,也应该为避免成为熊孩子而努力!”平时沉默寡言的小J也在“每日一记”中分享了他在公交车上的“遭遇熊孩子”经历:一个孩子在车上嗑瓜子,还把壳乱扔,而孩子的家长也丝毫不阻止,我实在看不下去上前劝阻后,却遭到了辱骂:要你多管闲事!对此,小J气愤地表示:这样的熊孩子家长迟早会后悔的!班长小H写道:“熊孩子,不只是调皮捣蛋,而是一个个小小的‘犯人’了,我认为熊孩子的出现是因为有了‘熊爸妈’的宠溺与维护,才使这些小孩以自我为中心,任性。怎样避免这种现象呢?我觉得我们应该像曾子说的那样:‘吾日三省吾身’,每天反思自己,自我批评和自我改正。”对此,小H的爸爸留言道:不懂反省的人,很难有未来。懂得反省是一种智慧。而小F的爸爸在看了女儿写的日记后,写道:熊孩子事件对女儿还是很有教育意义的,这种课可以多上,希望女儿能对自己严格要求,做一个尊老爱幼,乐于助人的孩子。看来,不管是孩子还是家长,都从这场思维的碰撞中有了自己的思考和收获,这样的课,也受到了家长的肯定。
  在前文中,我曾提到,我们没有固定的教材,我们的教材可以来源于生活,也可以来自文本。这样的对话课上,我还曾在给孩子们读过两篇选自《青年文摘》的文章:《在日本搬家》和《在德国做一个钓鱼的“美男子”》,与孩子一起探讨日本人的环保理念和德国人的严谨思维,在这样的课上,不需要老师的说教,孩子们愿意去主动思考,甚至还会课后自己去寻找相应的素材。我曾在班里小M同学的妈妈在家校上的留言中看到这么一段话:今天和儿子一起走在路上,路过一个书报亭,儿子眼尖,一下子窜过去拿起一本《青年文摘》对我说:妈妈,我要买这本书,我们沈老师在课上给我们读的文章就是这本书里面的,我也想买一本回去看看。也许这就是知识的感染力吧!
  这样的“对话课”,我想我应该会一直坚持下去,因为在这里,有趣的灵魂在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39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