对话:在冲突的张力中产生智慧的火花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对话,之所以能够促进智慧生长,是因为对话是在认知冲突、思维冲突中进行的,而矛盾与冲突具有教育的张力。语文教学的本质就是对话。精妙的对话必能点燃学生语文学习的激情,也能给语文教学注入活力。
如何使对话精妙,适当的“冲突”不可或缺。在语文教学中,“冲突”主要是指“认知冲突”和“思维冲突”。它作为一种教与学的策略,以一种看似障碍或矛盾的形式出现,促使教师引导学生在对话中寻找解决的方法,从而促进师生双方得到发展。因为冲突,语文对话教学富有了挑战,这样才能激发师生的思维,碰撞出智慧的火花。
中学语文特级教师肖培东坚持浅浅地教语文,坚持在语文教学冲突中对话,切实提高学生真正理解和运用祖国语言文字的能力。他的每一个教学环节几乎都围绕语言教育展开,并巧妙地在各种冲突中与学生对话,引导学生与文本对话,与自己对话。本文将以肖培东老师的课为例,探究在教学冲突中语文对话的特点。
一、 对话的真实性与情境性
在语文教学中,语文教师首先要积极地与文本对话。教师和文本对话,不是一般意义上的对话,而应抛开各种参考书文的研读质疑,从多角度进行对话。各种参考资料虽然对教学起着辅助作用,但往往会束缚教师的真实想法。肖培东老师在课前都会深入研读文本,把教学内容一一罗列,以“最需要”原则进行取舍,在选择中寻找最好的教学点,以点带篇。这样的对话无疑是真实的,它建立在教师的个人认知基础上,建立在教师充分了解学情的基础上。以《山羊兹拉特》一课为例,他在备课中发现“咩”的朗读是个难点,学生不容易走近山羊的内心,这个冲突可以成为教学的突破口,因此他精心设计了“读出‘咩’字无限真情”的环节。而在实际课堂中,学生刚开始读“咩”的敷衍随意,甚至嘻嘻哈哈阴阳怪气,都体现了对话的真实性。学生在与文本对话中产生了冲突,同时我们也看到师生对话也产生了冲突,因为学生读不进山羊的内心。但是智慧的教师是早有准备的,在冲突中,创设情境至关重要。
情境是对话顺利开展的保障。教师精心设计,多角度、多层次地处理文本,营造适合对话的情境,能帮助学生解决对话中的冲突,引导他们深入走近文本。在语文教学中,创设情境的方式有多种。其中动情的朗读是非常好的方式。如在《山羊兹拉特》一课中,学生对“咩”的朗读把握不透,肖老师巧妙地让学生用自己的语言还原山羊的语言,再引导学生注意语气语调语速,反复读好“咩”,从而体会人与动物之间的真情。在朗读中,师生、生本、生生的双向活动把文本蕴含的情感推向了高潮。同时,教师的语言本身也是创设情境的重要因素。在教学中,肖老师一直和学生保持着视线的接触,他亲切自然,和蔼可亲,常说出“其实你和阿隆一样也已经觉得这只山羊是个人了,这就是情感的力量啊”等感性的话语。教师以自身饱满的情感努力去引起学生情感上的共鸣,从而化解课堂的冲突,课堂就能时刻处在情感的张力之中。
二、 对话的开放性与限制性
对话教学的开放性包括教学内容的开放性、教学形式的开放性。教学内容的开放性可以体现在教师開放性的话题设置上。开放性的话题促使学生形成不同的认知和理解,让他们在教学过程中意识到冲突,进而会更投入地参与到教学对话中。在《山羊兹拉特》中,肖老师设置了话题讨论—“拯救兹拉特最重要的因素是什么”。在《皇帝的新装》中肖老师设置了“谁导演了这场戏”的话题。这些话题给予了课堂充分的自由,体现了民主、平等、沟通等特征。学生可以从不同角度看待问题、提出质疑,多元开放地解读,从而焕发教学生命力。对话开放性的根本是尊重学生的主体地位,在对话中给予学生自主学习、独立探究的能力。在《沙之书》《皇帝的新装》的课堂中,肖老师都让学生来编写文章的结尾,再与原文比较。学生与文本的对话,是一种主动的体验,编写与课文不同的结尾,就是一种思维冲突,在冲突中启发学生开放性的思维,充分地尊重学生个性化的阅读,帮助学生更深刻地理解文本主题。因为对话的形式是开放的,也就意味着对话形式的多样性,学生的自主合作探究是核心要素。
对话的开放性与限制性是辩证统一的。我们给予学生更为广阔、自由的平台,但绝不能忽略文本的主旨。“文本的规定性严格制约着接受活动,以使其不至于脱离文本的意象和文本结构,而对文本意义做随意理解和解释。”当学生的独特见解游离于文本教学目标之外、文章主旨之外,教师就应发挥引导作用,实施调整策略,引领学生回到文本,重新研读。在《沙之书》中肖老师设计了“文中哪些因素使它的故事趋向合理性”这一开放性的话题,这个话题是肖老师细读文本、结合单元目标“虚构”、联系书后练习题后设置的。因此,单元目标、文章主题都是起着限制作用的。当学生在开放性思维中离开文本过度解读,肖老师会及时提醒“我建议你通过自己的阅读来判读”,因为他始终坚持对话要贴着文本行走。在《沙之书》中,肖老师让学生自由编写小说的结尾,在充分给予学生编写自由的同时,让学生品味原文结尾的好处,从而引导学生深刻理解什么是虚构。因此,对话的开放性建立在限制性的基础之上,没有限制的开放性是流于形式的,而没有开放的限制性则是一潭死水。
三、 对话的作用力与反作用力
“真正的对话,其结果是要激发一种突变,生成一种新的东西。”对话中的冲突会引起师生双方认知结构的不断更新。在物理学中我们得知“力的作用是相互的”。同样,在语文教学中,“对话”的作用力也是相互的。
对于学生而言,冲突中的对话能让他们通过与文本、老师、同学的深度对话,在意识情感上产生共鸣,提高他们解决矛盾冲突的能力,从而完善自我、超越自我。在《春酒》中,肖老师让学生对比赏析四句话,让他们自己在朗读中比较前三句话和第四句话有什么不同。这样的冲突启发了学生的思维,学生不仅找出了情感的不同,还发现说话人口吻有所不同。肖老师顺势引导学生体会琦君的语言风格。在自我探究中,学生对作家的语言风格有了更深入的理解,并更容易走近作者的内心。在冲突中对话,学生不再是被动接受教师的权威观点,而是不断被激励去主动思考、探究,从而创造出更为丰富多彩的意义世界。
冲突中的对话也是提升教师教学能力的一种重要方式。教师在与文本对话的过程中,可以读出问题,找出冲突目标,设置蕴含冲突的教学环节,从而提高教学效率。在与学生对话的过程中,教师巧妙激化冲突,在推波助澜中能够最大限度地调动学生的思维,从而培养学生分析问题和解决问题的能力。这种师生间的真实对话,必然会使教师得到意外的收获。学生多角度、有创意的阅读也定会给教师以备课启示和人生启迪。在《斑羚飞渡》中,肖老师让学生挖掘灿烂的背后有着怎样的精神,学生们各抒己见,课堂讨论热烈。有一名同学却认为斑羚的飞渡很自私:为什么都是老斑羚去给小斑羚做出牺牲,却没有一只年轻的斑羚去为老斑羚付出呢?面对这突如其来的对话冲突,肖老师给予这位同学掌声,并回答道:“我为你鼓掌,这是把书读到了自己的心里去了。生命是平等的,从来就没有规定必须老的为小的做出牺牲,这样的道德绑架其实是不公平的。我同意你的改写,你让小说的境界更高了一层。”师生对话中的冲突,有时候往往激发了教师的教学灵感,让教师收获人生的感动,同时增强教师处理突发问题的能力。
对话教学是探究的艺术,是合作的艺术。教师在冲突中与文本对话,能够读出自己的见解,找出巧妙的教学突破口。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在冲突中对话,能让真理的探求不断增加新的可能性,并指向更深邃、更新颖、更富有启发性的对话。我相信,只要教师能深入文本,实施有效的语文对话策略,并愿意倾听学生的声音,语文对话在冲突中必定能擦出智慧的火花,让学生和教师都收获累累。
(作者单位:南京市人民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4652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