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信息化技术在点钞课程中的应用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随着信息化技术的不断发展,传统的教育教学手段已不能适应时代发展的要求,运用现代信息化技术成了现今的主流教学方法。在教学中运用信息化技术不仅能有效地整合教师的教学资源,也能积极利用学生所拥有的信息化工具,极大地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和主动性,最终提高课程的教学质量。从点钞这课程的教学特性出发,探讨在教学过程中如何有效应用各信息化手段,从而使教学效率和教学质量得到事半功倍的提升。
  [关    键   词]  点钞;信息化;应用研究
  [中图分类号]  G712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13-0272-02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快速发展以及信息工具的普及化,信息化教学成了当今教育界的热名词,是职业院校教育教学改革的首要方向。笔者认为点钞技能的教学也应该一改传统教学模式,尝试信息化教学。但在信息化工具的选择和使用上,不能盲目跟风,追求花哨,一定要从课程特性出发进行研究探索,最终形成符合课程教学特点的信息化教学手段,从而真正提高教学质量。
   一、信息化教学的内涵
   关于信息化教学的含义,学术界已有多种定义,在这里笔者沿用南京师范大学教授张一春先生的定义:信息化教学,是以现代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信息技术为支持,应用现代教学方法的教学,在信息化教学中,要求观念、组织、内容、模式、技术、评价、环境等一系列因素信息化。[1]因此,笔者认为信息化教学具有以下三个基本要求:(1)信息化教学的教学中心应该是学生;(2)信息化教学要求教学全过程要信息化;(3)信息化教學的最终目的是提高教学效益。
   二、点钞课程的教学研究
   (一)点钞课程简介
   点钞这一课程是高职高专财会类专业的专业技能课。点钞技能是财会类专业学生必须掌握的专业技能之一,对学生今后的就业也会产生一定的影响。对于高职高专院校来说,点钞还是会计技能比赛的一个重要项目,而技能比赛的选手就来自学生。由此可见,该课程在财会类专业课程中有着非常重要的地位。
   (二)传统教学方式下点钞技能的学习困境
   1.课前学生无法有效预习
   技能是由一系列动作及其执行方式构成的,是在后天通过学习和练习而形成的动作经验。学生学习点钞技能,需要有动态的连贯动作展示才能进行动作的模仿学习,而我们使用的教材都是纸质印刷品,参照静态的技能动作图片和动作描述性文字,学生是无法直观地感知动作和理解动作要领,预习的结果往往就是错误的理解形成了错误的动作,久而久之,学生便失去了预习的积极性,这将会导致课上教学效率特别低下。
   2.课中单位学生指导时间不足,教学效率低
   教师技能动作的展示具有不可延时性、不可保持性和不可储藏性的特征,传统技能教学需要教师亲自对学生做动作指导,才能让学生真正掌握动作要领,学会技能动作。但由于课堂时间有限,实际上单位学生的指导时间是严重不足的。就拿笔者所任教的班级来说,班级总人数38人,除去讲解新动作所用的20分钟,只剩下25分钟的巡视指导时间,这就是说单位学生指导时间最多只有30秒左右,绝大多数学生由于教师对其的指导时间不够或者没有指导,而无法真正学会教师所教的动作,最终使得课堂教学效率低、教学效果差,学生不能从根本上学会技能动作。
   3.课后学生无法对照练习,教学效果差
   学生要熟练掌握点钞技能,课后必须进行强化练习,但在传统的教学模式下,学生在课后无法对照标准的技能动作进行复习巩固,无法熟练掌握动作。技能是由一系列连贯动作构成的,前面动作的不规范、不娴熟会影响下一个动作的学习,因此,教师只能通过追加课时,不断地重复讲解同一个动作,直至学生能基本掌握为止,才进行下一个动作的讲解。这样的恶性循环,最终使整个课程的教学效果较差。
   由于点钞技能教学的特殊性,传统教学方法在该课程中的弊端尤其突出,因此点钞课程的教学方法改革已迫在眉睫。
   三、信息化技术在点钞课程教学中的应用
   结合点钞课程的特点,在众多的信息化教学工具中,笔者选择以下三种信息化教学手段运用于本课程的教学中。
   (一)微课
   “微课”(Micro-lesson)是指以先进的教育思想与教学理念为指导,以使学习者获得最佳学习效果为目标,经过精心的信息化教学设计,以视频、动画等形式记录或展示教师围绕某个(某些)知识点(技能点)开展的简短、完整的教学活动。[2]从这一概念中可以看出,把微课运用于点钞课程的教学中是尤为合适的。
   教师把点钞技能分步骤制作好相应的微课。课前,教师通过移动信息化工具,把微课发给所有学生,让其在课前对照微课的讲解,进行自主预习,熟悉新课内容;课上,教师还可以用微课代替教学课件,更直观形象地展示教学动作,可以随时播放、反复播放教学动作细节;课后,学生也有了可以对照练习的资源,同时也给那些在课上没有跟上教学进度或者因个体差异而没有学会技能动作的学生提供自主学习的资源。
   (二)录播教室和录播系统
   录播系统是近几年新兴的信息化工具。我校在推进信息化教学过程中,也配置了相应的录播系统和录播教室。录播系统支持提供老师特写、学生全景、讲台全景三机位类型跟踪方案或老师特写、学生特写二机位类型跟踪方案。录播系统的这个智能跟踪功能用于会计基本技能(点钞)课程的教学中,可以说是锦上添花。笔者会在讲授完课程内容,让学生对照练习时采用教师特写、学生特写二机位类型跟踪方案,在巡视学生练习情况时,对学生的技能动作进行录像,在发现有典型错误或类似错误的情况下,可以立即调出录像进行重播,并有针对性地进行讲解,以提高课堂的整体指导效率;另外,对技能动作掌握较好的学生,也可以调出录像进行重播,加以表扬和鼓励,激发学生的学习热情。    (三)移动信息化工具——蓝墨云班课APP
   蓝墨云班课是一款基于移动终端开发的即时反馈教学互动工具。课前,教师通过PC机、手机或者其他移动设备,将相关的教学通知、教学资源(如课前制作好的微课、各种图片,音频,视频、课件等),预习内容以及学习要求和评价方案发送至班课中;学生手机端的蓝墨云班课APP可以即时收到这些信息,从而让学生的手机变成移动学习工具,拓展了学习的时空范围。学生可以在课前根据教师的要求进行课前预习。课中,教师可以随即开展投票问卷、头脑风暴、作品分享、计时答题等互动教学活动,激发了学生的课堂学习积极性。再者,配套蓝墨移动交互式数字教材还可以实现对每位学生的学习进度跟踪和学习成效评价,学期末还可以得到每位学生的学习评估报告,实现了评价环节的信息化。微课、录播系统结合蓝墨云班课的应用后,使教学全过程实现了信息化,让点钞课程真正进入了信息化教学的模式。
   四、信息化技术在点钞课程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一)转变传统师生角色,激发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传统教学模式下,“教”是首要的,因此,教师是教学的主体,学生只是学习的主体,被动地接受知识,被迫强化记忆知识信息。在信息化教学的模式下,学生真正成为教与学的主体。在创设信息化教學过程中,教师已经有意识地退居次要地位,通过提供学习资源和学习渠道,传授学习经验,有意识地引导学生主动学习;同时,学生也会被教师所创设的信息化教学内容所吸引,不由自主地寻求更多的知识信息,变被动学习为主动学习,通过自我探究,最终完成自身的知识信息建构。
   (二)改变传统学生评分机制,增加学生学习的动力
   在本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中利用蓝墨云班课中多样化的评价机制,取代了传统模式下的考试评价机制。课前,学生通过参与预习,获得相应的经验值(分数);课中,通过完成互动教学内容,或者完成某些小测试获得相应的经验值;课后,教师通过查看作业完成情况,给予一定的经验值。如此,每一次课,学生都能通过自己的主动学习积极参与获得相应的分数,再按照平时成绩和期末成绩的比重,计算得出最终的总评成绩,而不再只由一次期末考试成绩决定了。这样的评价机制给予了学生更多提高学习成绩的机会,提供了更公平的考试环境,也大大激发了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增强了学生主动学习的动力。
   (三)克服传统教学困境,提高课程教学效益
   笔者在前面分析了传统教学模式下,本课程教学的三大困境——课前无法有效预习、课中教学效率低、课后无法对照练习。但在经过多种信息化资源的整合利用而形成的信息化教学模式下,这样的教学困境已不复存在,取而代之的是高质量的课前预习、高效率的课上教学、高效益的课后复习。微课的运用保障课前预习有资源,课后复习有参照,由此间接提高了课堂教学效果和效率;录播系统的运用,克服了因单位学生指导时间不足而导致教学效率低下;蓝墨云班APP作为一个移动信息化载体,贯穿于课程教学的全过程,从真正意义上实现了课程的信息化教学。三大信息化资源的有效整合利用,发挥了三者的最大效用,使本课程在课前、课上、课后的良性循环中不断地提高教学效率。
   总之,信息化教学手段的应用有效解决了点钞课程在传统教学模式下的教学困境,提高了课程的教学效率,激发了学生的学习主动性和积极性,最终实现了教师和学生的“双赢”。但信息化教学对任课教师提出了更多、更高的要求,教师必须在观念上转变教学思路,在能力上不断学习信息化知识、积累信息化教学的经验,在实践中探索合适课程教学实际、学生学情的信息化教学模式,这样才能真正实现课程信息化教学。
   参考文献:
   [1]张一春.教师教育技术能力建构:信息化环境下的教师专业发展[M].南京:南京师范大学出版社,2007.
   [2]张一春,王岚.微课的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教育现代化,2015(5).
   [3]李娟.微课在高职《会计基本技能》课程中的教学应用分析[J].职业教育,2016(9).
  编辑 陈鲜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06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