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美术油画棒绘画教学初探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小学阶段的教学过程当中,我们应该通过多种方式去对学生的文学素养给予有效的提升,美术教学就是其中一个关键的方式,在实际的小学教学过程当中,油画棒绘画教学是一个非常重要而又关键的环节,作为教育人员,我们应该对其进行有效的研究和分析,鉴于此,本文主要针对小学美术油画棒绘画教学的实践经验进行相关浅析,以期更好地实现教学目标,仅供参考。
关键词:小学美术 油画棒 绘画 教学
引言
油画棒是一种非常顺滑的绘画工具,其韧性比较好,便于学生在教学过程当中进行趣味性和想象力的有效表达,与此同时,这种绘画也使得美术更有层次性。
一、小学油画棒教学的有效优势
1.使得教学更加有层次感
油画棒教学使得教学内容更为直观,使得整个教学更加有灵活性,通过薄涂,厚涂和过度等方式,使得学生在这个学习的过程当中,能够将更多的色彩呈现出来,便于提升学生的学习兴趣。在油画棒的教学过程当中,学生能够通过这种油画棒的韧性和延展性进行更加有趣的兴趣绘画,经过教师简单指导,学生便可以在这个过程中进行自我创作,同时也会对其产生更多有趣,而且当遇到问题时,教师可以对其进行及时、有针对性的教学,这使得学生的自信心和学习兴趣都能够得到显著提升。[1]
2.教学方法便捷
在油画棒的绘画过程当中,其使用的一种蜡质材料比较容易获得,而且价钱比较低廉,适合学生小学阶段进行教学,而且画面具有防水功能,反复上色,学生在这个过程当中也可以随地买得到,这样就使得教学的工具非常简单,非常适合小学阶段的成长需要。
二、油画棒教学的程序
在用油画棒教学时,需要多种方法进行有效运用,從而使得教学更加有特色。
1.鼓励学生对美术作品进行临摹
针对小学绘画教学流程,教师应该多鼓励学生对一些优秀的美术作品进行临摹,在这个过程当中,学生对小学相关的作品进行有效的观赏,能够更好地感受美,在这个临摹的过程当中,知道如何表达美,这样学生就能够对油画棒学习产生更大的学习兴趣,而且在这个临摹的过程中,学生能够更好的掌握绘画的主次和线条,对于颜色、色彩做到更好的搭配,使得其学习更加有积极性。[2]
2.利用临摹的作品进行创作
在小学阶段,我们不难发现,学生对于这个绘画技巧掌握的并不是很熟练,而且其基础能力也并不是过于扎实,这样其在对优秀作品进行临摹的基础上,再进行色彩的学习,能够让他们学会一些简单的绘画方式,然后就是通过对临摹作品的学习,学生也能进行自我创造,这也是整个油画棒过程当中非常困难的一个教学环节,学生需要通过对周围事物进行认真的研究和观察,不断的融合自己的想象力,融入其所属的意境之中,进而将事物进行抽象化的表达。与此同时,教师要注重对相关教育绘画内容的选择,在让学生对临摹的作品进行选择的时候,要让学生对一些自身比较感兴趣的经典作品进行临摹。学生在小学阶段,受到个性特点和成长阶段等诸多因素的影响,更加喜欢色彩和生动性的作品,因此教师在选择材料的过程当中,首先要让学生对相关的内容产生兴趣,这样其在绘画和临摹的过程当中才能够不断的提升自身的美术素养。反之,如果学生对所学知识没有兴趣,就会一直排斥它,就不便于学生对其进行进一步的学习,这对于教学目标的实现是无意义的。
三、完善油画棒绘画教学的策略
1.强化生活化教学
在油画棒教学过程当中,教师可以让学生在生活中找到更多的元素进行模仿创造,这种想象力的升级和绘画创造能够使得学生更好地感受到艺术的气息,如在夜色来临时,教师可以让学生对夜色的景光进行细致的观察和模仿绘画,这样学生就能够通过这种想象力不断地将各种云彩和星星进行绘画,教师在一旁进行有效的指导,学生的学习兴趣和学习欲望都能够得到有效满足,而且提升了学生美术课的生活价值和实践价值。
2.问题导向教学
在实际的教学过程中,问题导向教学方式就是教师能够让学生进行命题的绘画,让学生结合自我的个人经历和所熟悉的事物进行绘画,例如,教师可以让学生进行动物园里的小动物的绘画,学生受于个体差异的影响,其所经历的事物都会有显著差异,学生在这样的环境背景之下,能够更好地结合自己的生活实际,对于相关的动物外形及动物图片给予描绘,这样能够使得学生的作品在艺术表达上更加立体。而且其想象力也可以得到充分的调动,也能够进一步的激发其绘画热情,实现更好的美术绘画教学效果。
结语
综上所述,在小学美术的课程教学过程当中,油画棒绘画教学对于提升学生的艺术鉴赏和表达能力都具有重要的意义和作用,我们要对其给予足够重视。为此,教师应该通过多种教学方法进行不断的完善和优化,有效的提升教学质量和教学效果,为学生的后期发展创造积极的因素,也在一定程度上,为教育事业的发展贡献更多积极的力量。[3]
参考文献
[1]胡蝶.幼儿园集体绘画教学活动现状的调查研究[D].长江大学,2018.
[2]周圆圆.少年宫少儿美术教育教学[D].华中师范大学,2016.
[3]陶亚萍.5~6岁幼儿绘画技能教学的探索[D].南京师范大学,200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45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