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从符号学解析“三”的文化意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三”作为一个神秘的数字在中国文化中多有深意,它的文化意蘊体现在各类文学、艺术和生活中。无论是数字“三”从古至今深烙在中国文化中的独特内涵还是其符号意义在视觉中的体现,都可以从符号学的角度出发来解析“三”所代表的内涵。
  关键词:“三”;中国文化;符号学
  1 研究背景
  “数”是人类把握世界的原始思维工具,不管在东方还是西方都是如此。在中国原始时期就有“结绳记事”以及古老的易卦推演,在西方则有毕达哥拉斯学派阐释的“数是宇宙的来源根基,自然界是受数字支配的”理念等等,都证明了数字与人类文明的发展有着很大的渊源。数字并不单单只是用来计量和换算的一个符号,它在人类文化中有了更多深远的含义,数字“三”在中国传统文化中的体现尤为深刻。
  “三”在中国古代乃至当今影响之广,可能大家都未曾仔细思考过,然而一提起来就会恍然发现,原始数觉中数字“三”①已经潜移默化地存在于我们的思维中。这样的定义过程是一种高度逻辑性的展开,而且在我们平时的生活中无处不在。卡西尔说过“人是符号的动物”,人类运用符号来联系和创造文化。[1]“三”作为一个“能指”所代表的含义有不少,本文所做的便是将其“所指”进行归纳分析,从而让人们更好地认识到“三”的文化意蕴。
  2 从符号学看“三”在中国古代的文化体现
  在中国文化漫长的发展过程中,数字逐渐渗透进了诸多的文化领域,从而衍生出了一种奇特的数字文化。这种文化或有形、或无形,数字文化已经是中国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三”这个数字很早就存在于中国文化中,我们的祖先对于“三”甚至有崇拜之意。在渔猎农耕巫傩文化的遗存——梅山文化中,就有许多巫术进行过程充满了对数字“三”的应用。比如说“安梅山”这一巫术仪式是要用三块石头或者三块瓦片来架在猪、牛踏不到的荒僻之处,或安在三岔路口的一颗古树下,用来表示梅山神在此。人类意义世界中的任何事物都躲不开一个被归类过程,而当一个文化群体共同重复这一归类认知,就不得不给予这种归类行为以命名和定义。[2]关于中国文化中“三”作为符号所承载的意义,作者归纳出以下了几种。
  2.1 “三”与稳定圆满之美
  数字“三”之所以能成为一种文化符号,深扎在中国文化的土壤之中,这与人类早期造物的稳定意识是分不开的。在中国传统造物中,三足器尤为普遍,无论是原始陶器还是青铜器,多以三足为主。中国青铜器以其特有的三足器——鼎为核心代表,也因此中国有一个成语叫作“三足鼎立”。这种早期的造物稳定意识潜移默化地进入了我们的文化当中,比如在中国的国画构图中,三角形构图就是一种经典常见的构图方式。三角形构图使得画面呈现出平静、稳定的感觉,如朱耷的这幅《菊石图》,这幅画的三角形构图使画面看起来十分整体又非常稳定。
  “三”带给人的稳定平衡感不仅体现在一些视觉表现上,在中国礼教文化里也体现得非常深刻。“三”这一个符号稳定圆满的含义渐渐发展成为古人的礼仪规范。《礼记·曲礼上》记载:“卜筮不过三。”意思就是说为一件事占卜至多三次,不能超过三次。古代新婚夫妇在结婚仪式上也是需要叩拜天地和高堂,三拜仪式才算完成。也有成语说“事不过三”。司马迁在《史记·律书》中也说“数始于一,终于十,成于三。”可见“三”这个数字在古代乃是一个成礼之数,这也是数字“三”圆满完整含义的体现。
  2.2 “三”与发展变化之美
  老子的道德经第四十二章说:“道生一,一生二,二生三,三生万物。”这是古人对世间万物生成论的一种哲学思想观。[3]这里老子所言的一、二、三并不是具体数量,而是代表了从“道”中衍生万物的一个过程,也就是万物都从“三”中发展演化出来。老子认为“道”是万物之源,“道生一”是一个从抽象到具体的过程,从无到有,而“一生二”则是有中生有的进化,是原始物质进一步演化成为阴阳的过程。“三生万物”打破了阴和阳的对称性,发展出一个复杂多彩的世界,从而才有了世间万物。老子的宇宙观并不是单一的支撑“三”发展变化这一含义的观点,在黑格尔的辩证法中也揭示了“三”的奥秘。翟墨在《美丑的纠缠与裂变》一书中,就曾鲜明地指出:“黑格尔看到了‘三’的奥秘,把它概括为正——反——合的三段论。”
  “三”的发展变化之美在现实中则是演化为多数、众多的含义。比如说中国的文字就常用重三体来表示多。典型的有“森、众、垚”等等,三木为森,代表了许多树木成片,三人为众,“众”则是代表许多人的意思,而三土为垚,“垚”是山高的含义,中国成语中“三人成虎”中的三也是代指许多人。从古人的宇宙观“三生万物”到“三”在中国文化中的多数之意,这一文化符号的形成无疑是有源头的。
  3 “三”文化在当今设计中的应用
  现代设计的形式和理念是人类自古以来文化的延续和发展,虽然在形式和创作手法上发生了很大的变化,在技术上也有了很多的创新,但是其历史的发展仍然是清晰可见的,其中所蕴含的智慧仍然留存着。
  关于原始的“三”的稳定性这一造物意识在中国古代建筑中多有体现,古代房屋建筑在构造中大量地运用了三角对称,这种平衡对称的建筑给人以稳重大气之感,也形成了中国独特的建筑体系。在现代,贝聿铭先生在为日本美秀美术馆(Miho Museum)的建筑设计中就大量应用了三角形元素。贝律铭先生以三角形为元素来构建建筑物的外形轮廓,在建筑内部的众多装饰中也大量运用了三角形图形,因这栋建筑位于山中,远看外形类似连绵的山峰,从而与大自然融为了一体。这种设计手法既是中国传统建筑三角形稳定对称的一种传承与发展,也十分因地制宜,将中国建筑的“师法自然”体现了出来。
  在平面设计中,“三”的含义亦是常见,尤其是一些富有传统韵味的海报设计。靳埭强先生的海报设计多以中国传统文化元素为主,也经常蕴含了一些东方式的哲理。在他为当代香港水墨大展设计的一系列海报中,这张“墨”字海报其笔画简洁纤细,非衬线字体具有现代文明的气息,中间两横和三点用水墨画出的“坎”卦图形“”在八卦中代表的是水,这也与主题水墨大展相呼应,不得不说靳埭强先生的海报设计构思巧妙,用意精彩,这些中国传统元素的妙用使得整张海报含义非常耐人寻味。其中八卦图案也表示了事物本身不断演变的一种阴阳系统,八卦的图形每个卦都是三横构成,这与老子的“三生万物”思想是非常契合的,因此这张海报也带有东方古老哲学——事物始终在发展变化、不断更新之意。
  不仅如此,在人们日常生活中,也经常被“三”的符号概念启示。比如说人们潜意识里会有“事不过三”、重要事情会“再三强调”等观念,这都是“三”这一文化符号带来的深远影响。
  4 结语
  美国人类学家格尔茨就在他的书中提出“文化概念实质上是一个符号学概念”。[4]“三”这一符号从文化概念上很明显能追溯到其源头,也就是原始人类的意识。而“三”这一文化符号所蕴含的意义在时间长河中不断丰富和稳固,可以说它作为一种文化遗存,其“所指”渗透入人类思维之中,影响范围是非常广的。而这种符号的概念又从人的思维中发散渗透到很多艺术创作、文学创作当中,“三”这一符号通过文化沉淀凝聚出了人类最原始的力量。
  注释:①美国数学家丹齐克研究认为,人和动物都拥有某种原始数觉。原始数觉是人类童年时期对“数”的一种天生的意识,即觉察是否有数以及数的多少的感知能力。它和“味觉”“嗅觉”“触觉”一样,是人的一种本能感觉。
  参考文献:
  [1] 杨川.符号学视域下视觉传达中“眼”符号的探索[J].美术大观,2019(01):114.
  [2] 赵毅衡.从符号学定义艺术:重返功能主义[J].当代文坛,2018(01):04-05.
  [3] 孙鹏.“三生万物”与海报创意的视觉重构[J].美术观察,2016(02):96.
  [4] 克利福德·格尔茨(美).文化的解释[M].译林出版社,1999:4.
  作者简介:李智德(1994—),女,湖南涟源人,湖南师范大学美术学院艺术设计专业2018级硕士研究生在读,研究方向:视觉传达。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25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