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析虚拟社交语境下动态表情包的发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随着数字媒体的快速发展以及虚拟语境下交流平台与功能升级的加速,图像化的互动模式逐渐成为重要的信息传播方式。其中最具代表性的就是动态表情包。作为新的网络交际与传播文化,动态表情包改变了传统的人际传播交流形式,极大地丰富了人际传播交流的方式,成为虚拟社交传播的重要载体和元素,是视觉传达设计发展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与研究方向。
关键词:虚拟社交;表情包;动态表情包
在网络化数字媒体时代,虚拟社交平台的建立改变了人们日常交流和交往的基本方式,也深刻影响了当下的社会生活与文化,甚至影响了人们的思想与行为观念。这其中,动态表情包作为一种新兴的交流工具,已经成为当下重要的文化、社会现象,并在虚拟社交中发挥越来越重要的作用。
1 网络虚拟社交平台的构建与发展
网络虚拟社交平台主要是指具有互动性质的人与人之间能够相互交流的网络平台,它最开始流行于美国,代表性的社交平台有Facebook、MySpace等。在中国,虚拟社交平台的发展虽然起步较晚,但随着智能手机和4G网络的高度普及,发展速度十分迅速,并在发展过程中形成了自己独有的特色。
我国虚拟社交平台的发展可分为四个阶段。第一阶段为BBS时代,这一时代是社交平台的雏形。最早的BBS是在1991年诞生的惠多网,后期随着发展,BBS逐渐演变成社交论坛网站,典型代表有网易论坛、猫扑等等。第二阶段进入娱乐化的网络社交时代,这一阶段的虚拟社交主要通过游戏等娱乐的方式进行,开心网是这一时期代表性的社交平台。第三阶段随着移动终端的推行,微博、微信等社交平台开始流行,进入微信息的网络社交时代。相较于前两个阶段,这一阶段形成了更具有自由和隐私的个人社区,更利于人们深度沟通和交流。第四阶段是垂直细分的时代,是我国虚拟社交平台目前处于的阶段。在这一阶段中为了满足人们日益增长的社交需求,虚拟社交平台朝着专业化和具体化发展。笔者在这里所提到的四个阶段并不存在相互替换,而是相互交错存在的。其中,最古老的BBS已经渐渐地被现有市场淘汰,比如经营多年的网易论坛,目前已经关闭使用。
根据虚拟社交平台在我国的发展历程,笔者将其分为即时通信类、综合社交类、图像社交类、社区社交类、婚恋社交类、职场社交类等等。即时通信类包括QQ、微信、阿里旺旺等,人们主要通过这一类社交平台实时地传递消息,消息内容包括文字、语音、图像等。综合社交类包括微博、QQ空间等,是以用户分享传播信息为主的社交平台,用户主要通过发表信息、评论信息等方式实现社交互动。图像社交类是近年来迅速发展起来的虚拟社交平台,包括VUE、美拍、抖音等,这一类社交平台主要通过用户拍摄视频或者分享图片进行有效的社交活动。社区社交包括百度贴吧、豆瓣、知乎等大型的社交平台,这些社交平台不仅具有交流沟通的功能,还具有一定的服务功能,比如推荐、线下互动等。最后的婚恋社交平台和职场社交平台是专门针对某一市场建立的社交平台,更具有针对性,其包括百合网、猎聘等。通过以上不同类别的社交平台我们可以发现,当下的虚拟社交平台根据不同的受众群体,划分的类别越来越具体化和专业化。
今天,虚拟社交平台作为人们日常沟通交流的常态性平台,很大程度上影响了人们传统的认知和交往模式,打破了时间和空间的限制,可以随时随地进行在线分享和互动。表情包的出现,在虚拟社交平台极大发展的基础上拓展了人们的交往圈,满足了使用者在情感、思想与交流上的多种需求。
2 虚拟交流语境下的受众心理与需求
随着互联网技术和移动终端的不断发展,人们的日常交流方式发生了巨大的改变。特别是在虚拟社交环境下,人们从单纯使用文字交流过渡到图像与文字相结合的交流方式上。虚拟社交环境与现实的对话环境不同,在虚拟社交中缺少了现实对话中的身体语言和环境语言,若只通过文字沟通交流,容易产生理解上的偏差。表情包的出现弥补了虚拟社交和现实社交之间的视觉损失,同时也在一定程度上满足了受众的多种需求。
首先,表情包的出现满足了受众在虚拟社交中自我实现的需求。根据美国学者马斯洛的需要层次理论可知,归属和爱的需要、尊重需要和自我实现的需要是个体最高层次的需要。在现实生活中,人们为了实现高层次的需要,会在社会中尽量将自己积极的一面表现出来,把不符合社会要求的行为或内心掩饰起来。在这样的背景下,个体的自我掩饰会带来心灵上的迷茫和缺失。在虚拟社交环境下,人们不必掩饰自己,可以以表情包为中介,将自己的心理感受真实、自由而又无形地表达出来。其次,表情包满足了受众对直观表达的需求。在视觉化的时代,人们更乐于接受生动直观的图像信息。在虚拟社交中,表情包图像的生动性和形象性迎合了受众的审美需求。再次,通过使用表情包能够满足用户双方愉悦上的需求。一方面,受众通过使用表情包可以避免文字语言表达的不准确,减少苍白、冷漠而严肃的文字交流,使交流双方在愉悦的情绪中完成沟通与交流。另一方面,表情包还能够增强双方沟通的形象性,在交流过程中,双方可获得相互尊重的心理感受。最后,受众可以借助表情包寻求群体身份的认同。在虚拟社交中,受众打破地域文化等背景的不同,实现平等的交流。每个群体都有自己特有的文化领域,特别是在同龄人之间,使用相同类型的表情包时会形成一定的身份认同。
另外,在如今快节奏的社会生活中,简单静态的表情包已经不能满足受众多样化的需求,具有复杂动态的叙事性动态表情包更符合受众的需求。在80后、90后甚至00后中流传着一些话,“能发表情绝不打字”“一切尽在表情中”等等,可以看出表情包不仅能表达文字所表达不出的特殊意涵,还具有一定的叙事功能,特别是只用表情进行快速聊天时,这些表情必须具有一定的情节和复杂的动态。
3 动态表情包的应用与发展
动态表情包的产生可追溯到1982年美国卡内基·梅隆大学法尔曼教授创造的世界上第一个网络表情符号,这一首次出现的微笑符号“:-)”是一个躺倒的笑脸,需要人们将头右转90°观看。1997年美国用户开始在网站和电子邮件中使用ASCII(American Standard Code for Information Interchange美国信息交换标准代码)。ASCII在1998年传入日本并进一步发展,形成独特的“日本颜文字”。随着ASCII表情字符和颜文字的不断传播,在90年代末出现了漫画形式的emoji表情,从此,表情包的设计与应用在虚拟社交交际平台迅速发展,系统默认的表情包开始受到人们的欢迎。在这过程中,有关于表情包的研究也开始得到关注。2007年前后,由于数字技术的不断发展和网民的多种需求,动态表情包出现并大范围流行,成为网民日常交流中的重要工具。幽默诙谐的动态图像使人们的沟通更具有趣味性。此时的动态表情包多是由专业设计团队设计。最近几年,动态表情包发展迅速,网民也参与到制作过程中,使动态表情包内容更加丰富、形式更為多彩,具有叙事特点的动态表情包开始大量出现。 动态表情包作为新兴的虚拟社交图像形态,实际上就是在网络交流中以动态图像的形式,模拟现实社会交流中人的心情、面部表情以及其他肢体信息。从动态表情包开始在互联网流行到现在可将其发展分为三个阶段,分别是动态图标表情包阶段、动画表情包和动态图像表情包阶段。
3.1 动态图标表情包
动态图标表情包起源于20世纪90年代末栗田穣崇设计出的emoji表情,这一表情包突破以往的字符表情,极大地丰富了人们在虚拟社交语境中的交流形式。在中国,2003年QQ和人人网推出的圆形小黄脸表情和方形小黄脸表情开启了中国的图标式表情包阶段,并且带动了这一阶段表情包的发展,如微博、微信、支付宝等自带的图标表情包。后期随着受众的需求和技术的发展,各大社交软件都将其自带的图标式表情包更新换代。目前就笔者调研的情况来看,仅发现QQ将其自带的静态图标式表情包更新为动态,其余社交软件仍然以静态为主,这显然不能满足受众的多样需求。
3.2 动画表情包
在动态图标表情包的基础上,尤其是在QQ推出了“另存为表情”的功能后,动画式表情包出现并发展,这激起了专业设计师参与动态表情包设计的热情。早期王卯卯创造的兔斯基表情和台湾漫画家Ethan创造的洋葱头表情为动画式表情包奠定了基础。后期腾讯在微信中不断推动着动画式表情包的发展,微信平台每年都会推出超过百种的系列动画式表情包,这使系列式动画表情包迅速地占领了市场,达到前所未有的高度。其中具有代表性的有兔斯基系列、长草颜团子系列、嗷大喵系列等。
3.3 动态图像表情包
2008年由于暴走漫画的引入以及大量可用于制作动态表情包的软件的出现,人们不再满足于已有的表情包,开始创作本人特有的表情包,这使动态图像式表情包大放异彩。动态图像式表情包一般是大众直接参与制作的产物,主要分为截屏类和摄影类。截屏类的动态图像式表情包是由人们通过截取电视剧、电影、综艺、甚至新闻上的图像片段制作而成的表情,通常以夸张的表情和搞笑的动作为主要截取内容。摄影类动态图像式表情包是人们通过拍摄自己或者其他事物形成的表情。动态图像式表情包相比于其他阶段的表情包,更贴近人们的生活,更接地气。
动态表情包的这三个阶段并不是相互替代的关系,而是共存于当今社会之中,受众根据不同需求,选择的动态表情包种类也不同。
4 展望与总结
目前,作为新兴的网络社交图像形态,动态表情包还处于高速发展阶段,其动态的具有叙事性功能的发展尤为引人注目,也展现了蓬勃的发展状态。动态表情包的功能是依靠新媒体的发展而不断改变的,除了基本的表达情绪的功能外,也发挥了表意与思想沟通的重要作用。作为一种新的视觉文化,其拥有天然的叙事能力,不仅改变了传统的传达信息的方法,使人们沟通交流的“语言”更加丰富,也契合了交流者更多的情感与心理需要。笔者认为,在5G时代到来之前,叙事性动态表情包将成为我们社交交流活动中越来越重要的载体和元素,是我们社会生活中、应用设计发展中不可忽视的重要领域与方向。同时,对具有叙事属性与能力的动态表情包的理论研究尚未得到应有的关注与探讨,动态表情包在应用设计上还有巨大的开拓发展空间。
参考文献:
[1] 洪洋.社交媒体中表情包使用情况调查报告——以郑州市大学生为例[D].河南工业大学,2018.
[2] 闫莹.从字符集到表情包:网络表情符号的演变研究[D].兰州大学,2017.
[3] 叶云.网络表情符号的流变与延展空间[D].上海师范大学,2013.
[4] 陳秋燕.大学生虚拟社交文化研究[D].闽南师范大学,2014.
[5] 谭文芳.网络表情符号的影响力分析[J].求索,2011(10).
[6] 郑满宁.网络表情包的流行与话语空间的转向[J].编辑之友,2016(08).
[7] 赵爽英,尧望.表情·情绪·情节:网络表情符号的发展与演变[J].新闻界,2013(20).
[8] 葛在波,何俨芳.网络文化语境下表情包传播现象初探[J].东南传播,2018(07).
作者简介:鲍晓宇(1993—),女,苏州科技大学艺术学院艺术设计2016级研究生,研究方向:视觉传达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680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