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语言、文化、交际:文学作品英译的几个维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国家推动文化“走出去”的时代背景下,探索我国文学作品英译中的问题,以及具体的翻译策略,是提高我国文学作品英译水平和国际影响力的根本保障。因此,文章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探索文学作品汉英翻译的具体策略,以期为相关翻译实践提供有价值的思路。
   关键词:中国文学作品;英译;语言;文化;交际
   文学作品中,不仅蕴含着作者的思想、情感、写作风格等内容,而且蕴含着一个国家或民族的语言、文化、历史、智慧、精神等各种元素。将我国的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是提高我国文学作品在世界范围内的知名度和影响力的最佳方式,也是使更多英语世界的读者了解我国文学、历史、文化、精神等内容的有效途径。从另一个角度看,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丰富且复杂的元素,也为翻译工作带来了很大困难。因此,本文首先分析了中国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现状,并借助其他学者已有的研究成果,对英译的维度进行探讨,进而从语言维度、文化维度、交际维度三个方面,对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策略进行系统性研究,希望能够为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实践提供一定参考,在当前我国文化大繁荣的时代背景下,促进我国文学作品的译介工作取得更大成就。
   一、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现状及翻译维度考量
   (一)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现状分析
   在“文化走出去”这一国家文化发展战略的影响下,近年来,我国文学作品英译工作受到越来越多的重视。无论是在文学翻译实践领域,还是在翻译研究领域,都取得了较大进步和成果。但从整体上看,以上两个领域,尤其是文学翻译实践领域,在发展速度、规模,尤其是在推动中国文化“走出去”、提高中国文学作品在国外读者中的接受度和影响力、提高中国文学在世界文学领域的地位等方面所取得的效果,还远不能用“成功”来形容,甚至可以说是成绩平平。
   对于造成以上状况的原因,很多学者都进行过分析,有学者认为,从外国文学作品向我国传播的方式来看,几乎都是我国译者主动去翻译优秀的外国作品;而我国文学作品的英译工作,很多是借由政府支持的各种外译工程来完成的,由外国译者主动翻译的我国文学作品少之又少,这违背了文学作品翻译和传播的基本规律。虽然,外国译者主动翻译、引进某个国家的文学作品,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外国译者,乃至其国民,对该国家文学作品较高的接受度和认可度。但是,并不能就此认定主动将本国文学作品向其他国家翻译、推介,不是推动本国文学作品在其他国家的影响力和知名度的有效途径。
   通过综合分析,不难发现,造成中国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殿堂中的地位和影响力弱势的主要原因,主要在于三个方面。第一,由于英语世界的读者对中国缺乏足够的了解,甚至对中国的历史和文化存在较多偏见,导致他们对中国的文学作品缺乏足够的关注和兴趣。第二,由于中国文学作品自身在创作方面缺乏国际化视野,导致难以在其他国家引起共识和影响。第三,由于缺乏既了解中国历史、文化、文学,又熟悉英语国家的语言、历史、文化,并具有较高翻译水准的翻译人才,导致中国文学作品英译质量不高,在很大程度上影响了国外读者对中国文学作品的理解和印象。
   (二)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维度考量
   从本质上看,文学作品的英译,是一种语言的翻译实践活动,也是一种跨语言、跨文化的交际活动。将中国文学作品翻译成英语的目的,在于让英语世界的人们有机会了解中国文学作品,以及中国的历史、文化、社会等各方面的内容。同时,这种活动也可以推动不同文化之间的交流和沟通,促进世界文化的繁荣和发展。因此,中国文学作品的英译,要关注以上目的的实现,在具体的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实现语言的转换,更要注重文化、思想、情感内涵的传递,以实现文化沟通与交流。
   生态翻译,是近年来由我国学者提出的一种翻译理论,主张以原文的生态结构为着眼点和背景,对作品进行翻译,同时,生态翻译还借用了生态学中选择与适应的理论,主张译者在翻译过程中要具有选择性地运用各种翻译策略,以达到最佳翻译效果。虽然,不少学者对生态翻译的理论基础、译者中心论等观点多有诟病,但其提出的“三維”转换翻译原则,即从语言、文化、交际三个维度来实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恰恰暗合了前文提到的文学作品翻译应该考虑的几个重要方面,有益于解决中国文学作品在英语世界缺乏影响力的问题。所以,在此借用“三维”转换翻译原则的思路,将语言、文化、交际,作为我国文学作品英译的三个维度,或者说三个层次,进行讨论和研究,以期梳理和总结出各个维度内汉英翻译的具体策略。
   二、语言维度内文学作品英译的策略
   语言维度,是文学作品英译的最基本维度,也可以看做是文学作品英译的第一个层次。语言维度的翻译,是将我国文学作品译为英语过程中最初级的翻译层次,除了语句的表面意思之外,无需涉及更多的翻译或者解释内容,便可以顺利完成翻译任务。具体来说,当文学作品中的语句,并不涉及历史、文化、艺术、民族精神等我国独特的文化内容的时候,仅仅将语句的含义进行准确翻译就可以实现由汉语到英语的成功转换。
   对于语言维度的翻译,我们可以采取的英国学者卡特福德提出的翻译转换理论中的具体思路和策略,实现源语和目的语之间的转换。依据翻译转换理论,只要将源语的语义,用目的语的语言准确表达出来就可以成功实现翻译的效果,而不必过多考虑两种语言之间在形式、结构、词语性质等方面的对应。换句话说,依据翻译转换理论,只要能够将汉语文学作品所表达的意思,用英语准确表达出来,使英语世界的读者获得与汉语读者相同的阅读效果,即便文学作品的汉语和英语版本在语言形式上并没有表现出对应状态,也被认为是实现了文学作品由汉语到英语的成功翻译。从内容上看,卡特福德主要从两个角度对翻译转换理论进行了研究,即层次转换角度和范畴转换角度。
   首先,层次转换,着眼于语言的细节部分,或者说语言基本的构成单位,即语音、词形、词汇、语法,并从这几个方面入手,分析并实现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从实践的角度来看,某种语言的语音,或者说发音,是无法与另一种语言在词形、词汇、语法等方面进行转换的;某种语言的词形,是这种语言文字的外在形态,或者结构,也是无法与另一种语言在语音、语法、词汇之间产生转换的。而某种语言的词汇和语法,是这种语言在表达具体含义时必不可少的因素,换句话说,在文学作品中,词汇和语法是承载作品含义的重要载体。翻译转换理论注重将源语的语句含义,成功地用目的语表达出来,而并不关注表达或表现的具体形式是否与源语相同或对应。因此,依据翻译转换理论,在文学作品的汉英翻译中,面对含义简单、清晰的文句,只需要抓住其词汇和语法这两个要素,用目的语将源语词汇和语法所表达的含义表达出来,就可以顺利完成翻译过程。例如,在王安忆的小说《长恨歌》中,在介绍吴佩珍这个人物时,文中有这样一句话——“她本应当为自己的丑自卑的……”,译者白睿文和陈毓贤将其翻译为“She would have suffered from low self-esteem because of her homeliness…”与英语不同,汉语中并没有时态这种语法形式。若从英语的角度分析,这个中文句子中的“本应该”,实际上是对过去状况的一种假想,所以,译者用“would+have+过去分词”的形式,来表达原句中“本应该”所表达的含义,实现了从词汇层次到语法层次的转换,实现了源语含义向目的语含义的准确传达。    其次,范畴转换,着眼于语言的结构、类别、单位、内部体系这四个层次,分析并实现源语到目的语的转换。简而言之,在翻译过程中,结构层次的转换,就是适当地改变源语句子的结构;类别层次的转换,就是适当地改变源语的词语类别或者说词性;单位层次的转换,就是适当地改变源语词汇、短语、句子等语言单位形式;内部体系层次的转换,经常用于成语或者俗语的翻译,即在目的语体系中,寻找一个能够表达源语词句内涵的句子或词汇,即便二者在字面意思上并不具有对等性。例如,“循序渐进”这个词,在翻译成英语的时候通常用“Creep before you walk.”(先学爬,后学走)来表示,从字面意思上看,二者可谓大相径庭,但是从含以上看,这两句话的意思实际上是非常接近,甚至可以说是相同的。
   三、文化维度内文学作品英译的策略
   我们常常用历史悠久、博大精深、厚重绵长等词汇,来形容我国的历史、文化、语言特色。绵长而复杂的历史发展进程、内涵丰富地域文化特色,造就了我们独特、丰厚的文化内涵。我国的文学作品,大多带有独具特色的中国文化色彩,这是我国文学作品在世界文学领域区别于其他国家或地区文学作品的突出特点。但从另一个角度看,这些独特的文化内涵,也成为我国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的难点问题。文学作品中所蕴含的中国文化,往往并不是文学作品所主要表达的内容,这些文化元素大多隐含于或者说烙印在文学作品的字里行间。因此,如何在翻译过程中,最大限度地保留文学作品中隐含的中国文化元素,同时实现翻译的准确性和完整性,让具有迥然不同文化背景的英语世界的读者理解中国文学作品的内涵,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是我国文学作品英译过程中面临的难点,也是不得不思考和解决的现实问题。
   这就需要我们从文化的维度审视我国文学作品英译的过程,分析其中容易出现或者存在的问题,并深入探究,发现造成这些问题的背后因素,进而针对这些具体问题及其背后因素,思考解决问题的策略。只有这样,才能在翻译过程中,采取有效措施,尽力保留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特色,不仅推动我国文学作品“走出去”,更能对我国历史、文化、民族精神、风俗习惯等各种文化,在英语世界的传播起到良好的促进作用,消解英语世界的人们对中国和中国历史、文化等各个方面的陌生感,提高中国和中国文化在英语世界的地位和影响力。
   概括來说,我国与英语国家或地区在历史背景、文化习俗、思维方式、价值观念等方面的差异,是造成文学作品汉译英过程中文化元素传递问题的主要原因。针对这些具体原因,结合通过文学作品来促进中国文化传播的目标,我们可以采取以下几种策略,来达到既能实现文学作品内涵的传达,又能实现中国文化传播的效果。
   首先,在翻译中添加必要的注释或解释性的语言,对文学作品中的中国文化元素进行阐释,使读者更好的理解作品内涵,并领略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例如,在梁晓声的作品《黑钮扣》中有这样一句话:“我们绍生学习可用功啦,还是两道杠呢……”其中,“两道杠”这个词语,采用了一种诙谐、俏皮的表达方式,在很大程度上体现了汉语的语言特色。在英译的过程中,“两道杠”可以翻译为“two dashes”,但这不仅不能表达这个词语所代表的“少先队中队长”的含义,也无法传达出其中蕴含的汉语语言文化特色。对此,可以采用注释的方式,对“two dashes”进行解释,在注释中,不仅可以把这个词所代表的含义解释清楚,而且还可以注明这是汉语语言中一种俏皮的表达形式。又如,班门弄斧这个成语,所表达的含义是在行家面前卖弄本领,但实际上这个成语是在我国历史文化发展过程中形成的,其中涉及鲁班这个历史人物。如果仅仅将它所表达的含义翻译出来,就会使译文失去中国文化的韵味。对此,可以在翻译中添加必要的解释,如将其翻译为“show off one’s proficiency with the axe before Lu Ban,the Master Carpenter.”这样,不仅使译文保留了中国文化元素,甚至还能引起英语世界的读者对鲁班,以及中国文化的兴趣,吸引他们更为深入地了解中国的历史和文化。
   其次,尽可能地保留文学作品中独特的表现形式与风格。鲁迅先生认为,成功的译文应该能够“保存着原作的丰姿”。中国的很多文学作品,尤其是古代的文学作品,大多具有独特的表现形式和风格,这也是中国文化的一种体现,在翻译过程中,有必要对其进行保留。例如,清代小说《儒林外史》中有一首宝塔形式的诗歌独具中国文化特色,杨宪益和夫人在翻译的时候,便巧妙地保留了这种独特的语言呈现形式。其原文和译文如下:
   呆
   秀才
   吃长斋
   胡须满腮
   经书不揭开
   纸笔自己安排
   明年不请我自来
   译文为:
   A
   Foolish scholar
   Fastened so long
   Whiskers covered his cheeks
   Neglecting to study the classics
   He left pen and paper aside
   He’ll come without being invited next year
   四、交际维度内文学作品英译的策略
   在文学作品的汉英翻译过程中,不仅要注重对文学作品含义,以及其中蕴含的中国文化元素的翻译和传递,还应该关注作为文学作品接受方的英语世界的读者,或者说目标读者,要关注其对译文接受和理解的效果。只有当译文对目标读者所产生的效果,与原文也就是我国的文学作品对我国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同或近似时,我们才能说实现了信息的有效传达,即译文达到了交际效果。这便是从交际维度分析我国文学作品英译策略的意义所在。    在交际维度内探索文学作品汉英翻译的策略,可以依据彼得·纽马克的交际翻译理论。该理论注重从读者的角度,审视翻译的效果,因而更加关注读者所处的社会、历史、文化背景,主张翻译过程中将源语的内涵,以更具目的语文化特色的方式表达出来,从而有助于目的语读者对译文的理解,并产生相应的信息传递效果。由于交際翻译理论注重追求译文对目的语读者所产生的效果,相对来说它不以保持源语的表现形式和文化内涵为主要目标,因此,在翻译过程中,译者具有更多“自由裁量权”。
   具体来说,依据交际翻译理论,译者可以通过意译的方式,或者在保持文学作品含义不变的情况下,依据目的语的语言、文化特点,适当地添加或删减部分内容,来实现原文内涵的有效传达。例如,姚雪垠的小说《李自成》中有这样一句话:“咱们打开窗户说亮话……”“打开窗户说亮话”,是汉语中常用的一句俗语,但如果直接将它译为“to open the window to speak frankly”,很可能会造成读者理解上的困难,但如果依据英语中的表达习惯,译为“to open our hearts”,便很容易使读者理解。又如,对“谋事在人,成事在天”这句俗语,有译者将其翻译为“Man proposes,Heaven disposes.”而若考虑到英语世界的读者受基督教影响较深,将Heaven换成God,可能更加容易引起读者的认同和共鸣。再如,省略是汉语表达中经常出现的情况,最具代表性的便是表达转折、假设、承接等含义的关联词语的省略,为了使目标读者更好地理解文意,在翻译的时候便可以将but、if、so等词语添加到句子中。
   值得一提的是,虽然我们在理论研究的过程中,从语言、文化、交际的维度去探索中国文学作品英译的具体策略,但在翻译实践中,所面对的文句往往并不仅仅涉及其中一个维度的内容,而是同时涉及两个或者三个维度,这就需要译者进行综合考虑和权衡,最终采取适宜的策略,以求达到更好的翻译效果。
  
  参考文献:
  [1] 许多.中国当代文学在西方译介与接受的障碍及其原因探析[J].外国语(上海外国语大学学报),2017,40(4):97-103.
  [2] 徐然.略论文学作品翻译中的文化差异困境[J].英语广场,2016,(5):61-63.
  [3] 修文乔,姜天扬.从语言—文化—交际维度的转换看科幻作品翻译——以刘宇昆译《北京折叠》为例[J].中国科技翻译,2018,(1):46-48.
  [4] 赵荣斌.中国文学翻译的归化和异化对策探求[J].鄂州大学学报,2017,24(1):69-70,89.
  [5] 孙宇.文化翻译视域下葛浩文对莫言小说英译的启示[J].学习与探索,2017,(5):169-175.
  [6] 朱明胜.汉译英中文化形象的保留[J].鸡西大学学报,2006,(1):49-50,70.
  [7] 郑军.英汉文学作品翻译中的归化与异化[J].内蒙古电大学刊,2012,(5):43-45.
  [8] 唐洁.语义翻译与交际翻译的区别及应用[J].文教资料,2016,(19):37-3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390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