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手法医学英译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本文通过对手法医学的发展、英译现状、原则和方法进行探讨,提出通过构建手法医学语料库统一手法医学英译标准的思路,以期为手法医学英译研究和书籍翻译等提供平台,从而更好地进行中医药对外传播。
  【关键词】 手法医学;英译;语料库
  【中图分类号】R-05 【文献标志码】 A【文章编号】1007-8517(2019)3-0013-04
  Abstract:Based on the development, the current situation of English translation, principles and methods, a thought that standardize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anual medicine through constructing manual medicine corpus is put forward. The paper aims at providing a platform for the study and translation of books of English translation of manual medicine, so as to spread 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o the world.
  Keywords: Manual Medicine; English Translation; corpus
  手法医学是研究手法在诊断、治疗、预防疾病和康复保健中的作用机制、操作方法的一门医学学科,以其无创、疗效显著、施术安全等优势而深受广大中国人民的喜爱与国际社会的广泛关注。手法医学是中医疗法的瑰宝,更是中医学中的特色和优势。本文对手法医学的发展、英译现状、英译原则和方法进行了整理和探讨,目前中医药在国际的发展面临着各种机遇与挑战。手法医学具有无创、施术安全、疗效显著的特点,对医者而言,操作限制较小,便与教学;对患者而言,风險低,痛苦少;对学习者而言,清晰直观,容易理解。为了推动手法医学在海外的推广,筑起医者与患者,操作者与学习者沟通无间的桥梁,更有必要做好手法医学的英译工作。以期弘扬和传播手法医学理论知识和实践方法,更好地促进中医对外传播。
  1 手法医学的发展及英译现状
   手法医学起源于远古时代人类的劳动生产和生活实践。秦汉时期,随着中医基本理论和辨证论治原则的确立,中医骨伤和推拿学的基本理论也初步形成了。《黄帝岐伯按摩十卷》是我国第一部推拿专著,《黄帝内经》首先提出“按摩”一词,探讨了手法治疗的原理。《伤寒杂病论》中提出的辨证论治理论,对手法医学有指导意义。晋唐时期,蔺道人所著的《仙授理伤续断秘方》是我国现存最早的骨伤科专著,它第一次系统地介绍了诊疗骨伤、脱位的手法。这一时期推拿传入朝鲜、日本、印度、阿拉伯及欧洲。从明代开始,古代的按摩被改称为推拿。清代吴谦《医宗金鉴》较系统地总结了清代以前的骨伤科经验,把骨伤科手法归纳为正骨八法,即“摸、接、端、提、按、摩、推、拿”。
   董俭等[1]在对1991~2015年国内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进行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后发现,虽然2000年以来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的论文数量呈快速增长趋势,但有关手法医学的英译研究较少。李金学等[2]通过对明清至2004年来的中医骨伤推拿著作及国内外主要医学辞典进行检索,发现涉及骨伤推拿手法名的内容零散,手法种类极多,但相关英译很少。
   世界卫生组织(WHO)和世界中医药联合会在2007年分别发布了《世界卫生组织西太区传统医学术语国际标准》WHO International Standard Terminologies on Traditional Medicine in the West Pacific Region[3]和《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国际标准》International Standard Chinese-English Basic Nomenclature of Chinese Medicine[4]。此外还有韦贵康主编《脊柱相关疾病》,蒋基昌等所译《Spine-Related Diseases》Golden Peach Publishing,2006年英文版在美国出版;韦贵康,石印玉《中医骨伤科治疗手法图解(汉英对照)》(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8);张义胜《全国高等中医药院校外国进修生教材推拿学》(人民卫生出版社,2000);常小荣等《图解中医推拿技法(中英文对照版)》(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等骨伤推拿双语图书或教材。而至今手法医学的英译并未做到统一,如“摩法”有stroking manipulation以及rubbing manipulation,“搓法”有rubbing manipulation,foulage manipulation等多种译名[5]。
  2 手法医学英译的原则
   谢竹藩[6]说:“最艰巨的工作在于名词术语的英译对应词。目前的情况是多数中医名词术语的英译对应词的英译并非阙如,而是译法多种多样,缺乏标准英译。”如今手法医学英译并非不足,而是缺乏统一标准的翻译原则,导致翻译杂乱现象的出现。翻译的问题首先是原则的问题,其次才是词汇的问题。手法医学英译规范工作,离不开翻译原则的指导[7]。译者在明确的中医名词术语的翻译原则指导下,可推动手法医学的英译进一步规范而统一。
   著名翻译家严复提出了“信”、“达”、“雅”的翻译标准,这同样也能作为中医术语翻译工作的指导原则。“信”,即“信义不倍(背)”,要准确理解中医术语的含义,忠实于原文。例如,在翻译术语“五不女”时,要明确其所指为女性先天生理缺陷和畸形所致的不孕,可译为Five types of female sterility due to congenital factors,只有准确把握原词的确切内涵,才能真实的再现原文信息[8]。“达”,即在准确的基础上,不拘泥于原文的形式,译文通顺。例如,将“金实不鸣”译作hoarseness or aphasia caused by pathogenically muffled lung,不拘于原文意思,大胆释义,并准确地传达了“金实不鸣”表达的中医病机[9]。“雅”,即追求行文漂亮,注意文字修饰。例如,“阴盛格阳”意为阳气极端虚弱,阳不制阴,偏盛之阴盘踞于内,逼迫衰极之阳浮越于外,使阴阳不相维系,相互格拒。可译为exuberant yin repelling yang[10],exuberant译出了阴盘踞于内、阳为阴所格拒的原因,repel能贴近“格”的本意,使译文更形象贴切,可谓“神似”、“化境”[11]。    此外,根据手法医学的特点,笔者认为其英译还应遵循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对应性、系统性、简洁性、回译性、民族性和约定俗成这六个原则。①对应性,例如,“六淫”是上位概念,译为six pathogenic factors,它的下位概念包括“风邪”“寒邪”“暑邪”“湿邪”“燥邪”“火邪”等,分别译为wind pathogen,cold pathogen,summer-heat pathogen,dampness pathogen,dryness pathogen,fire pathogen [12]。“红汗”是指外感热病中出现鼻衄、鼻衄后发热得到缓解的症状,因为这种鼻衄起到了与发汗退热同样的效果,因此称为红汗。遵照对应性原则,可译为fever alleviated after nose bleeding[13]。“虚实夹杂证”可译为deficiency-excess complex syndrome[14]。②系统性,中医术语中存在着许多“模因词”,即可被模仿、复制和传递的词[15],翻译时找出源术语树形图中共同的“模因词”,模仿它进行套译构成新词,可体现针灸术语构词的层次性和系统性。例如,拿法、滚法与推法,同属于推拿手法,“法”manipulation是“模因词”,为保持手法体系的翻译一致,拿法、滚法与推法可分别译为grasping manipulation, rolling manipulation, pushing manipulation。再如骨伤学中的布托牵引、颅骨牵引与尺骨鹰嘴牵引,同属于牵引疗法中的一种,“牵引”traction作为“模因词”,则牵引疗法、布托牵引、颅骨牵引与尺骨鹰嘴牵引分别译为traction therapy,cloth-wrapping traction, skull traction, traction through olecranon of ulna等。③简洁性,例如,“百节”指的是人体的关节,译为joints of body就体现出译名的简洁。将“后阴”译为the anus,“精明之府”译为head,更直接传达原文的内容,易于读者接受和理解[16]。④回译性,例如,“肺藏于右”指的是肺气藏于右,译为lung qi stored in the right,又如“肝肾阴虚”早期多译为yin deficiency of liver and kidney,现在多译为liver-kidney yin deficiency[17],将“肺气不足”译为 insufficiency of lung qi,将“活血化瘀”译为 activating blood to resolve stasis,将“湿热”译为damp-heat,英译的中医术语与原文在结构上和字面意义上都比较接近,可体现回译性[18]。⑤民族性,例如,“一夫法”是针灸取穴比量法之一,又称横指同身寸法。以患者第2~5指并拢为标准距离取穴。译为four fingers measurement,保留中医术语中的所指含義,注重中医术语信息传递的效果。将“脏腑”分别译作zang-organs和fu-organs,既体现了中医文化特色,又是区别西医解剖学“脏器”的好方法[19]。⑥约定俗成,已经得到国际认可有标准译文的术语如“中医”traditional chinese medicine TCM、“气”qi、 “阴阳”yin yang、“针灸”acupuncture and moxibustion等,已进入西文权威字典,就可延用其译法,无需再造[20]。翻译的“约定俗成”具备再次“约定”的特性,例如“三焦”早年的标准译语为备受争议的triple energizer,在 2010年12月世界卫生组织传统医学国际分类东京会议上“三焦”被一致同意音译为sanjiao[21]。
  3 手法医学英译的方法
   根据中医英语的翻译方法回顾,手法医学英译的方法可采用直译法、意译法和音译法。
  3.1 直译法 直译法是根据中医术语字面词意直接将其翻译出来。直译是中医术语英译的首要原则,但许多中医语言晦涩抽象,在翻译时要先将其转化为浅显易懂且准确的现代汉语,再进行英译,这样才能忠于原文的表达[22]。直译法可保留中医术语的特色,还可消除西方目的语读者对中医的隔阂。手法医学中的“牵引疗法”traction therapy,都可用直译法翻译,例如:“皮肤牵引”译为skin traction,“肋骨牵引”译为rib traction。又如小儿推拿复式手法中的“运土入水”译为manipulation of moving the earth to the water,“水底捞月”译为manipulation of dredging the moon from the bottom of the water[23,24],同时也体现了回译性的原则[25]与中医特色。
   3.2 意译法 意译法是指根据中医术语的内涵而不拘泥于其中文形式将其翻译出来。意译要准确流畅,不悖原意,同时应准确简明,保持较高的“翻译信息密度”[26]。如一指禅推法,“一指禅”是指我国少林功法之一,其中也蕴含着禅意,但此处之“禅”引申为内功、内劲,即以拇指的内力进行缠绵推动的方法[27]。故一指禅推法可译为thumb-pushing manipulation。又如“守气”不能直译为 maintaining qi,此处的气指的是针感,因此意译为maintaining needle sensation更为贴切。
   3.3 音译法 音译法就是运用汉语拼音的形式翻译中医术语。古代著名高僧、翻译家玄奘提出的“五不翻”原则其实就是音译,中医术语中有很多词义丰富及英语文化中不存在的词,符合“五不翻”的规律,因此一些中医术语可用音译法翻译。音译法是中医翻译中一种行之有效的方法,它能保持中医术语内涵的原意,不易让外国读者误解,可作为一个全新的概念被外国读者接收[28]。如“推拿”一词的音译“tuina”和各类的“气”,如主气、暑气、六气、元气等,译为qi已经被许多外国学习者所接受。在一些情况下,音译法甚至比直译法更容易让外国学习者接受。例如,在翻译“虚”和“实”时,与其译作“asthenia”和“sthenia”这两个使用率较少并且不能一下子明白意思的词,不如音译为“xu”和“shi”更好理解。    4 小结
   手法医学是中医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以治疗方法简单、治疗效果显著、治疗成本低廉、无治疗副作用和将治疗与康复、保健与抗衰老相结合为特点,在越来越重视自然疗法的今天,手法医学也越来越受到人们的重视。正确理解手法医学术语的作用原理和中医内涵,掌握好手法医学英译的原则和方法都是准确翻译的前提。手法医学英译应在其英译原则和方法的指导下,亟待统一手法医学术语英译标准,从而准确传播中医,达到信息双向交流的目的,使更多的外国学习者能全方位地了解和学习中医理论和技术。
   然而,翻译是一项实践性的活动,译者在实践中不断完善翻译能力,而翻译的标准也在实践中日臻完备。手法医学英译的标准研究是否有更好的研究方法呢?答案是通过构建手法医学语料库的这一研究方法。语料库可以协助中医学领域语言资产收集、加工、整理和制定中医学术语英译标准,也是翻译研究、术语统一、词典编纂和书籍翻译的基本素材平台。
   与传统研究方法相比,新的研究方法在挖掘手法医学独特的语言学、文化学和医学价值方面存在一定优势。通过语料库中不同版本术语英译的比较,整理出手法医学术语英译库,才能为加强中医药文化的传播力度提供技术支持,准确传播中医,更好地促进世界医学进步。
  参考文献
  [1]董俭,王天芳,都立澜,等. 1991年-2015年国内中医术语英译研究现状的计量学与可视化分析[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7,32(9):4277-4281.
  [2]李金学,孙树椿,刘秀芹,等.中医正骨推拿手法名称标准化英译的研究[J].中国骨伤,2005 (10): 61-64.
  [3]世界卫生组织 (西太平洋地区).WHO西太平洋地区传统医学名词术语国际标准[M].北京:北京大学医学出版社,2009.
  [4]世界中医药学会联合会.中医基本名词术语中英对照标准[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08.
  [5]史文君,薛俊梅.耳廓按摩手法英译浅析[J].群文天地,2012(24):65-66.
  [6]谢竹藩.新编汉英中医药分类辞典[M].北京:外文出版社,2002:376.
  [7]蒋基昌.论中医术语英译的原则[J].广西中医学院学报,2008(2):126-128.
  [8]陈媛,杨旭光,刘骏.“信”、“达”与中医文献英译思路[J].医药产业资讯,2005 (20) : 66-67.
  [9]陈骥,唐小云,廖霞. 中医古籍经典语句英译的“信达雅”[J].中医药导报,2016,22 (9):12-125.
  [10]李照國.简明汉英中医词[M].上海:上海科学技术出版社,2002: 355,423.
  [11]张洁怡.试论中医术语翻译之“信、达、雅”[J].上海中医药大学学报,2013,27(6): 13-15.
  [12]刘力力,朱建平,高新颜. 例析中医药术语英文规范的系统性原 [J].中国科技术语,2012,14(6):26-29.
  [13]徐宁宁,李涛安.中医问诊术语临床英译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18(5):52- 55,58.
  [14]王小芳,刘成,高新颜.中医辨证基本术语英译标准对比研究[J].中华中医药杂志,2015,30(10):361-3614.
  [15]汪敏飞.针灸术语的词汇特征与翻译策略研究——以世界卫生组织相关标准为例[J]. 中国科技翻译,2018,31(1):25-28,20.
  [16]文娟,岑思园,黄文杰,等.简明英语运动对中医英译的启示[J].中国中西医结合杂志,2017,37(8):1008-1010.
  [17]洪梅,朱建平.中医药名词英文翻译与规范原则关系的探讨[J].中国科技术语,2013,15(2):46-51.
  [18]牛喘月.名不正则言不顺,言不顺则事不成——谈谈中医名词术语英译的原则问题[J]. 中西医结合学报,2004(6):474-476.
  [19]李静,刘晓丽.中医术语英译标准化与翻译的文化取向[J].生物技术世界,2014 (2):181-182.
  [20]李英姿.浅谈中医术语翻译方法[J].福建医药杂志,2002(5):162.
  [21]董宁,邓珊珊,刘轻.中医术语英译的“约定俗成”与“走出去”[J].中国中医基础医学杂志,2017,23(12):1767-1769.
  [22]徐敏.中西医文化差异下的中医名词术语英译障碍研究[J].考试周刊,2017(4):20-21.
  [23]金宏柱,杨洪英.中国推拿英汉对照[M].上海:上海中医药大学出版社,2002.
  [24]常小荣,李江山,李铁狼.图解中医推拿技法(中英文对照版)[M].北京:人民军医出版社,2009.
  [25]叶晓,葛湄菲,陈云慧.小儿推拿穴名英译规范化浅析[J].浙江中医杂志,2006 (10):608-609.
  [26]梁忠宝.中医名词术语英译方法浅议[J].锦州医学院学报,2001(6):78-87.
  [27]王之虹.推拿手法学[M].北京:人民卫生出版社,2012.
  [28]储利荣,张飙.浅论中医术语的几种常用英译方法[J].天津中医学院学报,1999(4): 37-38.
  (收稿日期:2018-12-07 编辑:程鹏飞)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6896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