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的交融刍议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从文质兼美的课文中挖掘写作方法,让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交融给学生写作以启迪。
  具体表现在:
  1. 借助课文意象创造新形象;
  2. 联想生活,写出读后感;
  3. 学会从生活中挖掘写作素材,着眼小事;
  4. “假”的写作艺术的灵活运用。
  关键词:现实生活;文学作品;交融;作文教学;借鉴
  常发现有些学生作文写完了,自己究竟写了些什么都不清楚,作文本发下来后,也只象征性地看一看分数,不重批语,不看评改的情况,其主要原因是作文中没有真情实感;没有真情实感,又是因为在快节奏、高压力的现代社会,学生们忙于埋头读书,忙于考试,又受到功利主义思想的影响,他们对美好事物的感觉渐渐迟钝,他们更懂得关注切身的利益,对美好的事物、美好的情感的感受,成为他们生活、成长中苍白的一页。而文质兼美的课文恰好为我们弥补了这一页。
  阅读教学与作文教学是中学语文教学的两项主要内容,二者必然存在着互动性,叶圣陶老先生说过:“课本无非是个例子。”也就是说,学一篇文章最终还是为了写一篇文章。那么,对于那些立意与构思值得借鉴的课文,可充分利用它们来为写作奠基铺路,从而收到“一石二鸟”的功效。我们如何运用课本的例子为我们的作文教学服务?反之,我们的作文教学又如何来影响我们的课文教学?这就要谈到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的交融。
  在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的交融中,人的大脑在其中起转换器的作用。也就是说,学生在储备大量的生活素材、文学知识的基础上,看到某一生活实景,就会很自然地想到作品中某些类似的意境;读到一篇脍炙人口的文章时,又会不由得联想到生活中某些类似的情景。人脑这样往复转换,使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有机交融,就为新形象的创造奠定了基础。
  现实生活与文学作品交融的过程,不是简单的机械照搬,而是以现实生活、所学知识为基础,以创造新形象为目的的复杂过程。如当你去过大雪覆盖的森林时,情不自禁地想起“忽如一夜春风来,千树万树梨花开”的佳句,又感觉到这两句诗还不能全面、细致地概括这美丽的风景,还需要大量的精彩描绘。为此,你就会进行一番认真的思索,斟酌词句,来比较恰当地描绘眼前的景色,直到你觉得满意为止。当读《马说》这篇文章后,你下意识地想到现实生活中的一些不良现象,又认识到现实生活中的不良现象与《马说》中反映的社会弊端千差万别,要反映这些不良现象,仅用《马说》中的知識是远远不够的,还需要做大量的调查研究,你这时就会留心社会生活,关注媒体新闻,从生活中搜集大量的素材,写出感触颇深的读后感来。
  我在指导学生写作文——《煤的遐想》时,为了激发起学生写作的欲望,我应和着音乐的节奏,给学生们诵读了郭沫若的《炉中煤》一诗,让学生们联系现实生活谈感想,有的学生想到了煤虽然外表丑陋,但有满腔热情;有的想到了默默为人民奉献的雷锋、孔繁森……有的想到了“好事多磨”的人生哲理;有的想到了世界上煤资源正在不断减少,人们不久要面临的危机等等。《炉中煤》这首小诗激发了学生的写作欲,拓宽了学生们的思路,加之丰富的生活知识的积累,使得那次作文课相当成功。这就可以说文学作品与现实生活有机交融,可创造出许多美好的新形象,给了学生写作方面的思考、启悟和帮助。
  学生在写作时,经常为找不到惊天动地的大事为素材而苦恼,误认为生活小事不能打动人。教师这时要结合课文进行适时引导,让学生走出误区。如,在学习魏巍《我的老师》时,教师就可以抓住文章的七件小事,很好地与学生的生活实际联系起来,让学生学会写人就可从小事着眼,贴近生活找材料,一滴水照样可以折射五彩斑斓的世界来;同样,朱自清的《背影》也可给我们这样的收获。在学习张洁的《挖荠菜》时,教师可引导学生学习从一些平凡的小事中悟出大道理的方法,紧密联系学生不喜欢听空洞大道理的情感实际,把道理寓于有声有色的故事当中,自然会吸引学生,他们会在阅读中受到情感触动,一方面能提高自我对于人生与社会的认识水平,另一方面能从中学会一些表达技巧。这两方面,均可给学生的写作一种触动与提高。在学习魏巍的《谁是最可爱的人》时,教师可组织学生对文中三个事例进行归纳概括,抓住文章选材典型的特色,充分联系学生选材不精、不典型的写作实际,告诉学生如何选择典型材料来表达文章的中心。当然,除了上述情况外,还可以通过阅读教学,来借鉴文章的语言、描写方法、修辞、象征手法等。
  学生写文章总要讲究写真人,叙真事,抒真情。然而高明的作家在写作时,偏要弄“假”,假骂假打,假话假读,假梦假送……“假”在文学作品中俯拾皆是,而结果却“真”的成为文章最精彩的一笔。其中的巧妙之处,我们不妨也让学生体味一二。《鲁提辖拳打镇关西》中,鲁提辖一假骂“你诈死,洒家和你慢慢理会!”一头骂,一头大踏步去了。一个粗中有细,勇而有谋的丰满的鲁提辖便栩栩如生地伫立于读者面前。《我的老师》中写蔡芸芝先生“她的教鞭好像要落下来,我用石板一迎,教鞭轻轻地敲在石板边上”,这一假打举动,形象生动地表现了蔡芸芝先生对学生的爱。对于学生的淘气,她似乎发怒了,但“轻轻地敲”表明她的怒是“假”怒,“打”是“真”爱。此时此刻,你是否会感受到蔡芸芝先生是个温柔、关爱学生的教师啊。还有好多类似的文章,如《藤野先生》鲁迅向他的老师告别时讲了一句假话:“我想去学习生物学,先生教给我的学问,也还是有用的。”;《从百草园到三味书屋》中写学生便“放开喉咙读一阵书,真是人声鼎沸。”这一假读;《荔枝蜜》结尾段描写的假梦境;《渡荆门送别》中用“仍怜故乡水,万里送行舟”写故乡水的假送等等,这些例子,无不说明了“假”中也有真、善、美,“假”的艺术也是有生命力的。我们在写作时,也要大胆地运用“假”,也许还真能弄“假”成真,写出令人耳目一新的文章呢。当然,这些都需要教师的准确引导。这应算是从文学作品中挖掘到的一大宝藏。
  总之,学生在生活中,经常会受到现实生活或文学作品的感染、熏陶,教师应指导学生有感就写,有情就发。只有坚持不懈、持之以恒地练习写作,才能使自己的写作水平不断提高。
  作者简介:索俊石,山东省东营市,山东省东营市垦利区胜坨中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852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