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生为本,智趣交融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新课程改革的提出,数学作为一项重要的基础科目,必须顺应社会发展积极改善传统的教学方式方法并且向高效课堂迈进。数感作为学生对此科目的基础认知,对于数学知识高效率的掌握起到十分重要的作用。在此背景之下,小学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重视学生数感的培养,运用具有趣味性的方式加强学生对知识的理解力,进而不断提高课堂教学效率。
  关键词:小学;高年级学生;数感;策略探讨
  目前,随着社会的不断发展和素质教育方针的提出,社会各界对于教育事业的发展也越来越重视。小學数学作为基础科目对于学生创新思维以及理性思维的发展具有决定性作用。因此,众多学者专家不断深入研究其相关理论并且追求更有效的数学学习方法,以此实现更有效的学习效率以及课堂效率。同时,数感作为一种基础认知,其的培养建立对于学生学习数学知识具有不可忽视的作用。接下来我们将详细介绍相关情况。
  一、数感的定义解释
  数感,顾名思义即——学生基于一定量的知识后对于数学知识或数学解题思维的自我认知以及自我判断能力。虽在一定程度上,其与学生的感觉认知息息相关,但只要学生经过有意识地培养数感建立之后,其通常都是具有一定正确性的,且可以帮助学生快速高效的完成作业。因此,数感的培养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二、培养学生数感的重要性
  (一)深层次理解知识本质
  数感的培养建立是学生长期性行为的结果。其必然要求学生不断地加强对于所学知识地理解以及运用。低年级阶段的数学知识仅要求学生掌握读写、感知、理解等能力,然而对于小学阶段的高年级学生而言,此阶段则要求学生除上述三个能力之外,还应掌握对于复杂知识的拓展、转换以及运用等技巧。数感的培养则必然要求学生立足于深层次掌握知识的本质基础之上,对于知识的熟练运用。
  (二)锻炼良好的学习能力
  上述,我们了解到,数感的有效运用必须基于学生对于以往所学知识的充分练习以及足够的知识输入。我们知道,数学知识并非松散的,而是相互紧密联系的。因此,学生对这一知识点进行学习之后,必然需要自主对其进行归纳总结,以此加深对知识的进一步理解力和记忆力。在之后的解题过程中,方可加快速地理解题目内容,迅速找到符合的解题思路,同时高准确率地完成作业。此不仅锻炼了学生的良好学习能力,更帮助学生梳理了各种知识点,且帮助学生树立了自信心。
  三、如何培养并加强学生的数感
  那么对于如何培养并加强小学中高年级学生的数感这一问题,我们认为教师需认识到以下几个问题:
  (一)注重教学方法
  小学高年级的学生已掌握了基础的数学知识以及一定的基础数学运算能力。高年级学生的数学知识内容主要在于更加抽象复杂的知识,如:空间立体几何的面积体积等抽象知识,以及混合运算等复杂计算知识。因此,我们认为对于高年级学生的数感培养及加强首先教师应要注重教学方法。在如今科技的发展之下,教师可以利用现代多媒体技术以观看视频等方法,或创立与课文内容贴合的现实场景激发学生对其学习内容产生浓厚的兴趣。
  (二)突出知识之间逻辑关系
  众所周知,高年级学生更应注重思维能力。因此在解决问题时,教师应通过引导学生进行自主研究的方式,积极发表自己的看法以及表述自己的解题思路。充分发挥学生学习的自主性且培养学生对于数学语言的使用能力。同时,教师应着重突出对于知识之间逻辑研究,从而使学生掌握解题方法。即:教师在示范解题时,应着重为学生讲述隐藏的题目之下的解题要求以及采用哪种简单的解题方式、如何联系不同的知识点并且如何对其结果进行估算。
  (三)激发学生发散性思维
  教师在教学过程中,一定要注意“智”与“趣”的相互融合。通过更贴合学生兴趣的方式将枯燥的数学知识引出,同时使学生成为课堂的主体,以小组的方式自主研究、讨论并解决问题。例如:在学习正方体体积这一课时,教师可以使用视频短片的方式提出,该给正方体游泳池内注入多少水的问题,由此引出话题,先使学生自主研究并讨论思路然后再由教师点评再公布正确思路。在学习完此课内容之后,教师可将如何计算长方体体积留为家庭作业,使学生沿着本课思维继续拓展。这种做法不仅增加了学生之间的知识交流,更激发了学生对于数学学习的乐趣,更激发了学生对于其他问题的思考。
  数感对于学生的数学学习之路具有十分重要的影响,但其并不是一蹴而就的,而是基于学生不断地自主学习总结且具备大量的知识输入之后才慢慢养成的能力。此过程则需要教师在其教学过程中通过有效措施对于学生数感的不断塑造以及培养,同时也需要学生自身良好的学习态度、创造性的学习能力以及主动自觉的知识整理归纳能力,以此学生的数感能力方可不断得到提升,为其以后的数学学习之路创造更夯实的基础。
  参考文献:
  [1]文燕.小学生数学语言的塑造培养方案浅析[J]. 新课程,2014,( 02).
  [2]王秀霞.浅议小学数学语言的塑造与培养[J]. 考试周刊,2011,( 90) .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81280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