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生为本 趣味教学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关键词】 数学教学;趣味;创设情境;优化内容;小组合作;课件
  【中图分类号】 G623.5 【文献标识码】 A
  【文章编号】 1004—0463(2019)10—0118—01
   兴趣是对学生进行数学教育的前提,学生有了对数学的兴趣,才会想去探索其中的奥秘,因此,培养学生浓厚的学习兴趣就显得尤为重要。笔者认为,教师必须从学生所熟悉的生活情境和感兴趣的事物入手,让学生在生活和游戏中学习数学,感受学数学的趣味,从而爱上数学。
   一、联系学生生活实际,创设趣味情境
   《数学课程标准》指出:“数学教学活动,特别是课堂教学应该激发学生兴趣,调动学生积极性,引发学生的数学思考,鼓励学生的创造性思维;要注重培养学生良好的数学学习习惯,使学生掌握恰当的数学学习方法。”小学生爱听故事,只要一听:“今天,老师给小朋友们讲个故事。”原本闹哄哄的课堂一下子就会安静下来,所以,笔者也经常会根据教材内容编一个小故事来创设情境,再通过有针对性的提问来导入新课。
   如,教学“9加几”时,笔者编了一个故事:“一天,小猴贝贝的妈妈把摘的桃放在桌上,让贝贝算一算一共有多少个。贝贝看到这么多的桃,馋得直流口水,哪有心思算。小朋友们,你们愿意帮助小猴贝贝算一算吗?”这样,利用学生的好奇心和求知欲,使学生把注意力全都集中到了探究“9加几”的学习中来,收到了事半功倍的教学效果。
   二、合理挖掘教材,优化教学内容
   问题是数学教学的核心,一个好问题的提出不仅能培养学生的思维,还能培养学生的创新能力,起到调动学生好奇心的作用。小学生的思维受成长所限,认识感知实际知识需要一个过程,特别是抽象的数学问题更是如此。针对这一实际,笔者认为,教师要合理挖掘教材中的内容,联系学生的生活实际,以优化教学内容。
   如,对“圆的认识”一课的教学中,教师可以从自行车、汽车的车轮为什么不做成三角形、正方形、长方形,偏要做成圆形来导入,学生就会被所熟悉的现象所吸引。为寻找答案,学生动手进行实验,自学课本,加之教师的引导,他们很快就能找到理论论据,掌握圆的特征。此时,教师要继续引导學生想一想生活中还有哪些物体的面是圆形,让他们联系所学知识,想一想为什么会这样。这样把数学知识和生活实际再次联系起来,学生就既有了乐趣,又能够掌握知识,并将之运用于生活中,同时能够培养学生的想象力和创造力。
   三、组织小组合作学习,引导学生有效探究
   小组合作学习在小学数学教学中已成为一种重要的教学组织形式,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与学生积极互动,成为学生学习的合作者,同学生一起交流、讨论。要强调的是:要允许学生争论,允许学生质疑。
   例如,教学“图形的认识”这一内容时,教师先把学生分成10个学习小组,依次出示实物,由学生说出物体的名称。并让学生观察各种物体的样子,通过观察后学生会把“形状相同的物体”放在一起。教师提问:“为什么要这样分?每组物体有什么共同特征?”然后教师要求学生通过看、摸、比、写等方法,进行合作探究。最后每个小组选出发言人,教师根据每个小组的汇报情况适时进行补充,使学生明确:长方体有6个面,这些面的大小不完全一样,但相对的两个面大小一样;正方体有6个面,每个面的大小都是一样的;圆柱像柱子一样,上下一样粗,两头都是圆圆的平面;球是圆圆的,没有平平的面。由此可见,在合作过程中,能够有效地培养学生的动手操作能力、自主探究能力,同时也增强了教学的趣味性,学生学得轻松有效。
   四、突破教学重、难点,以课件激发兴趣 
   在小学高年级数学教学之中,教师需要帮助学生锻炼其自主学习能力。在数学课堂上,教师应该合理地利用多样化的教学手段,促进学生理解与掌握数学知识,让学生体会到学习数学知识的快乐。基于这一要求,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将数学知识的重、难点展现出来。但是需要注意的一点:多媒体课件仅仅只能发挥其辅助的作用,教师不能为了使用多媒体而使用多媒体。 教师应该关注学生的数学能力,能够将多媒体技术的使用与学生的实际学习情况相互结合起来。在多媒体的辅助下,教师可以让学生更好地把握自己的数学能力,也能更有效地提升教学效率。
   如,在“百分数、分数以及小数互化”的知识讲解之中,教师就可以利用多媒体课件,为学生展示教学的重、难点,让学生对于三者彼此之间的互化方法有一个系统的理解与掌握,从而明确三者之间的关系。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9/view-1485928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