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水稻安全高产和高效栽培的效果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据统计,当前世界上有1/2人口将水稻列入主食。随着世界人口不断增长,人们对粮食的需求也在不断增长,但是耕地面积却在逐渐减少,长此以往会影响到人们的温饱问题,故提高水稻质量和产量成为农业研究人员的主要研究目标之一。提高水稻产量并保证粮食安全,才能满足人们的基本生活需要,为社会的稳定打下坚实的基础。基于此,对水稻的安全生产高产和高效栽培展开论述,探究了提高水稻品质和产量的策略。
  关键词:水稻安全;高产高效;合理栽培
  文章编号: 1005-2690(2019)06-0061-01       中图分类号: S511       文献标志码: B
  1   高效高产节氮水稻研究
  1.1   合理使用氮素资源
  随着现代社会的不断发展,我国农业生产水平也在不断进步,水稻种植方面也在不断更新,对传统的种植方法进行改进,其中化肥的使用便是改进方法中的一种。氮肥被广泛地应用在粮食种植过程中,随着水稻产量的不断增长,对氮肥的使用也在逐渐递增。但是很多种植人员相对文化水平较低,不能科学合理地使用氮肥,存在多用、滥用的现象。很多农民认为只要多给水稻施肥其长势会很好,得到高的产量,从而导致氮肥过量地使用,对水稻的生长造成伤害。不仅如此,过量地使用氮肥,会导致氮元素流失到附近的土壤和水源中,造成环境的污染和破坏,从而影响人体健康和环境质量。因此,合理使用氮肥是一个需要解决的问题。
  1.2   研究和栽培节氮水稻
  我国是一个农业大国,农产品是稳定国家的基本保障和前提,尤其是在水稻的种植中。所以,我国的农业研究人员需要对水稻进行探索和研究,不断开发新品种和新的种植技术,超级水稻就是最明显的例子。在种植超级水稻时,适当地使用氮肥可以增加水稻的产量。但是经过农业研究人员的进一步探究,种植中使用氮肥并不是单纯地增加氮元素,相反在合理使用的范围内,还要对水稻进行节氮的研究。探索出可以节省使用氮肥的优良品种,达到一举两得的效果,既可以提高水稻产量,又可以减少氮肥的使用。
  1.3   稻田管理
  要想得到高产高效的水稻,不仅需要选择优良的种子和肥料,稻田管理也是相当重要的。“三分种七分养”,田间管理在提高水稻安全、高产、高效中起到至关重要的作用。一些病虫害会严重降低水稻的产量,例如常见的水稻瘟疫、白叶枯病、苗瘟疫等,如果不及时采取措施进行防控,会导致水稻大面积受害,严重影响水稻产量。同时,田间杂草也会影响稻田产量,需要及时进行清除。因为杂草会争夺田地里的养分和阳光,适当除草是非常必要的。因此,合理管理稻田也是实现水稻高产、高效的重要因素。
  2   水稻安全高产高效栽培技术
  2.1   栽培壮秧
  随着国内农业技术的不断改进创新,传统的种植方式逐渐摒弃,取而代之的是朝着机械化、自动化的快速转变。与西方发达国家相比,虽然还存在着一定差距,但也取得了不小的进步。在水稻种植方面,由原先的人工栽培转变为大型机械设备栽培,更好地把控秧苗的栽培密度,提高了工作效率,节省了人力和物力。使用机械栽培还可以合理把控秧苗插入的深度和力度,将水稻种植控制在一个水平上,保证稻田的营养分配更为合理。
  2.2   规定施肥标准
  在进行水稻管理时,氮肥的使用并不是越多越好,需要控制在一个恰当的范围内。据研究人员的多次试验得出结论:在水稻种植面积达到500 m2左右时,需要施加氮肥800~1 000 kg。控制在这个范围中,既可以保证水稻生长过程中的养分提供,又不会对氮肥的使用造成浪费,减少了对环境的污染[1]。此外,除了使用氮肥之外,还需要增加一些其他复合肥料,以满足稻苗的生长需要。种植人员可以合理使用一些硫酸钾和尿素等肥料。
  2.3   节水栽培技术
  水分是水稻生长的最基本条件。随着水资源的逐渐减少,种植过程中的节水是很有必要的。尤其是在我国北方种植时,相比南方,北方的雨水较少,空气比较干燥,水稻在生长过程中對水分的需求会比较大,所以需要进行合理地灌溉和蓄水。在雨季来临时,可以建立相关的蓄水池,囤积雨水以备使用,这样可以充分利用自然中的水资源。在对水稻进行灌溉时,应把握好力度,不要过度灌溉。灌溉结束后,及时停闸关水,防止水流过多造成浪费。还要及时清理杂草等,以免造成水分的多余利用。
  3   结束语
  随着我国人口的不断增长,耕地面积不断减少,水稻的高产高效成为了农业研究人员研究的主要方向。在水稻种植过程中,需要进行合理施肥,合理使用氮肥,对水稻进行田间管理和节氮水稻的栽培研究。在种植过程中,扩大机械生产的范围,减少人力作业。还需要研究人员不断更新水稻的品种,达到高效节能的生产,从而满足国民的基本生活需求。
  参考文献:
  [ 1 ] 马国辉,龙继锐,汤海涛,等.水稻节氮高产高效栽培技术策略及实践[J].杂交水稻,2016(S1):338-345.
  (收稿日期:2019-05-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09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