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以传统家训文化提升大学生人文素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流传广泛,对以家族为单位的中国人影响深远。中国优秀传统家训中包含着勤学修身、仁孝感恩、诚实守信、友善礼让等思想和价值观,这也是与我们现在提倡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相契合的内容。当代大学生应该继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的这些思想,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从而提高大学生人文素质。
  关键词:传统家训文化;大学生;人文素质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9年河南省教育厅人文社会科学一般项目“‘文化自信’视野中传统家训文化与高校人文素质教育研究”(2019-ZDJH-110)的阶段性成果。
  中国传统家训文化源远流长,蕴含着我国古人丰富的生活智慧和处世之道。我国优秀传统家训,主要内容大都是为了教导后代成就人格、传家立业、为人处世、自食其力乃至利国利民。流传下来的传统家训往往是吸取和坚持人文理性的方向,反映出古人的人生观、价值观,对家族后世子孙有一定道德教育意义。因此,可以说家训是中国文化的产物,同时也是中国文化代代相传、绵延不绝的重要体现。
  当今时代,社会发展要求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构建幸福和谐的社会。从在校大学生层面来说,我们可以从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中的优秀传统家训文化中,汲取古人智慧和思想,应用于当今社会生活,从而提高大学生自身人文素质。
  一、学习传统家训之勤学修身思想,做好学上进、品德高尚的大学生
  我国历代家训中,有许多关于勤学修身思想的记载。在中国传统文化中,传统家训浸润着中国封建社会的统治思想——儒家思想,而儒家思想中“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是一个重要的思想,为世世代代知识分子所尊崇。在这种思想中包含着“修身”的内容,而在封建社会中,“修身”又往往是要求人们“勤学”,通过“勤学”来增进文化知识,改造自己的世界观、人生观和价值观。所以,勤学和修身关系密切,二者价值取向和最终目标是一致的。
  在《颜氏家训》中,颜之推在家训中教导后人要勤勉于学,用功学习,做对国家和社会有用的人。此外,他还在家训中谈到了“修身”的问题,主张“礼为教本”,将“礼”作为人与人和社会之间关系的准则。颜之推在《颜氏家训》中列举了起居、丧葬、迎送宾客等“礼”,用“礼”作为生活规范,进而养成君子之品。在朱熹的《朱子家训》中,他强调读书治家,重视家庭教育,知行合一。朱熹一生重视读书明理,在《朱子家训》里专门用一节来讲读书。此外,在修身方面,朱熹提出修身重德,要求种德积善,成就自身。《朱子家训》说:“勿以善小而不为,勿以恶小而为之。”朱熹提醒族人要严格恪守善恶的标准,遵守做人的底线,做到“处世无私仇,治家无私法。勿损人而利己,勿妒贤而嫉能”。
  传统家训中有很多关于“勤学修身”的思想,这是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学习和继承的,而且这与我们现在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是一致的。我们要从传统家训的“勤学修身”思想中,汲取精神力量,在现代生活中勤奋学习,不断加强道德修养,做一个好学上进、品德高尚的大学生。
  二、学习传统家训之仁孝感恩思想,做知恩图报之人
  中华民族历来讲究仁孝感恩,这种思想也在传统家训中被推崇和宣扬。纵观我国传统家训,在谈及道德修养时无不谈及孝道,并且从多个角度和层面对孝道进行阐述。
  颜之推说:“幼少之日,既有供养之勤;成立之年,便增妻孥之累。”他认为,从“幼少”到“成年”,儿女都担负着赡养父母这一基本职责。明人高攀龙在《高氏家训》中说:“以孝悌为本,以忠信为主,以诚实为要。”姚舜牧在《药言》中说:“孝悌忠信,礼义廉耻,此八个字是八个柱子,有八柱始能成宇,有八字始克成人。”明朝林俊在《林氏家训》中表明:“人子事亲,无论穷富,当以奉养为先。富者能奉以甘旨,而贫者以菽水承欢,各凭其力。”即是说,人不管是生活贫穷,还是富有,都必须全力赡养父母。古人提倡孝道,源于对父母辛劳养育的感恩之情。早在《诗经》之《蓼莪》篇就说道:“哀哀父母,生我劬劳……父兮生我,母兮鞠我。抚我畜我,长我育我,顾我复我,出入腹我。”父母辛勤养育儿女,儿女成人后自然该回报和侍奉父母,以报偿养育之恩。仁孝感恩思想是传统家训中的重要思想,在中国传统家训中被广泛倡导,也成为我们中华民族的优秀传统美德,世代相传,熠熠生辉。
  当代大学生在加强思想道德建设过程中,应该接受并继承我国传统家训的仁孝感恩思想,在日常生活中做一个尊老孝亲、知恩图报的人。
  三、学习传统家训之诚信价值观,做诚实守信之人
  不管处于什么社会和时代,诚信都是社会中人们处世立身的优良品质和应该加以倡导的价值观。我国传统家训都很重视做人“诚信”,许多家训中都有着有关诚信的阐释。
  中国传统家训中,关于诚信有“信”“忠信”“诚”“实”“诚信”等字眼来表述。虽然其表达方式不同,但基本内涵是一致的,即诚实无妄,恪守信用,不自欺,不欺人,言行一致,表里如一。明朝彭端吾在《彭氏家训》中说:“人只一诚耳,少一不实,尽是一腔虚诈,怎得成人?”袁采在《袁氏世范》中,教导家人子弟人贵忠信笃敬,指出:“有所许诺,纤毫必偿,有所期约,时刻不易,所谓信也。处世近厚,处心诚实,所谓笃也。”这与我们当代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倡导的“诚信”理念是一致的。传统家训关于诚信往往落脚于“交友”和“经商”方面。中国传统家训强调交友一定要慎重,选择“益友”,远离“损友”。朱熹在《朱熹家书》中明确:“大凡敦厚忠信,能攻吾过者,益友也;其谄媚轻薄,傲慢亵狎,导人为恶者,损友也。”明代杨继盛在《杨忠愍公遗笔》中谈到如何交友:“拣着老成忠厚、肯读书、肯学好的人,你就与他肝胆相交,语言必信,逐日与他相处。你自然成個好人,不入下流也。”谋生或经商更是离不开“诚信”。明代高攀龙在《家训》中说:“非分得财,非得财也,得祸也。”经商切不可“贩米而加以水,卖盐而杂以灰,卖漆而和以油,卖药而易以他物”(袁采《袁氏世范》)。
  人立身于社会,没有诚信寸步难行,没有诚信社会发展也难以为继。诚信在社会生活中具有举足轻重的地位,无论是什么社会和时代。当代大学生应该充分了解诚信是人们立身之本、是社会发展的基本原则的道理,培养自己诚信品格,树立诚信价值观,在日常生活中不断践行诚信行为,提高自身人文素质。目前社会上,尤其是大学校园“诚信缺失”“诚信危机”屡见不鲜,其原因既有制度和管理上的缺失,又有人们个体道德修养水平的下降。我们当代大学生应该从传统家训文化中汲取诚信价值观,加强个人诚信的个体思想道德修养,这样才能逐步提高全体公民的诚信度,建设诚信社会。   四、学习家训文化之友善礼让思想,做谦逊友善之人
  中国古代社会,儒家思想在漫长的封建时代一直占据统治地位,它是中国文化的代表,同时又影响着中國文化的发展。家训文化作为中国文化的一部分,也受着儒家思想的影响。待人友善,讲究礼让,这些家训文化中的思想,世世代代影响和规范着中国人的言行。
  中国传统家训中,多有客气待人、与人为善的内容,也不乏教导子孙文明礼仪、谦和礼让的内容。曾国藩的《曾文正公家训》对此有相关论述:“善待亲族邻里,凡亲族邻里来家,无不恭敬款接,有急必周济之,有讼必排解之,有喜必庆贺之,有疾必问,有丧必用。”此外,东汉名臣马援教育子侄辈,不要随便议论人的长短。他告诫子侄,若听到对他人的非议,应像听到自己父母名字一样,“耳可得闻,而口不可得言也” (《诫兄子严敦书》)。中国自古以来就有礼仪之邦的美称,彬彬有礼是对君子的要求,所以古代家训对子女的言谈举止也很关切。蔡邕认为女子不仅应修容,更应养心:“心犹首面也,是以甚致饰焉。面一旦不修饰,则尘垢秽之,心一朝不思善,则邪恶入之。咸知饰其面,不修其心,惑矣。夫面之不饰,愚者谓之丑;心之不修,贤者谓之恶。愚者谓之丑犹可,贤者谓之恶,将何容焉?”(《女训》)宋代著名哲学家邵雍,也有类似劝诫:“目不观非礼之色,耳不听非礼之声,口不道非理之言,足不践非礼之地,人非善不交,物非义不取,亲贤如就芝兰,避恶如畏蛇蝎。” (《诫子孙》)
  当代大学生也应该从传统家训中借鉴古人的友善礼让思想,在日常生活中与人和睦相处,相互友善,同时,继承传统礼仪文化,做一个彬彬有礼、谦逊礼让的人。
  五、结语
  中国优秀传统家训文化浩瀚博大,内容丰富多彩,是我国历代家庭教育的重要载体和智慧结晶。其中蕴含着勤学修身、仁孝感恩、诚实守信、友善礼让等思想和价值观,而这正与当前我们所倡导的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基本一致。因而,当代大学生可以从我国传统家训中学习和借鉴其思想和价值观,应用于日常生活,在实践中锤炼和提升自身思想道德,培养自身人文素质。
  我们知道,在知行合一方面,朱伯庐的《朱子家训》是典范。其内容贴近生活实际,从生活习惯养成到个人品格提升,从个人与家庭美德谈起,然后循序渐进地训诫。这种教育真正达到了知行合一。我们完全可以借鉴《朱子家训》的这种方式,将好学上进、品德高尚、知恩图报、诚实守信、谦逊友善等价值观的教育融入当代大学生的实际生活中,贴近生活实际,从细小处落脚,不断循序渐进,让他们去体验、领悟与践行,最终达到提高人文素质的目的。
  参考文献:
  [1]谢扬举.家训与中华文化一瞥[N].人民政协报,2014-12-29.
  [2]刘云霞.传承优秀传统家训文化培育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J].新乡学院学报,2017(8).
  [3]陈苏珍,潘玉腾.传统家训涵养当代大学生价值观探微[J].福建论坛(人文社会科学版),2018(7).
  [4]王玲莉.中国传统家训诚信思想初探[J].福建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5).
  作者单位:
   河南农业职业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36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