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传承、保护现状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川剧是四川、重庆两地独特的戏曲文化,是西南地区首个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的戏曲项目。在重庆,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新型娱乐文化的兴起与发展,重庆川剧逐渐被边缘化。通过调查、研究,对川剧在传承、保护中出现的诸多问题进行了逐一探究,并针对重庆川剧在传承、保护中出现的问题进行了剖析,结合发现的相关问题,提出了符合现代社会经济发展的重庆川剧传承、保护建议。
  关键词:川剧 非物质文化遗产 传承 发展方向
   川剧至今已有三百多年历史,于2006年被纳入非物质文化遗产进行保护,它是我国众多民间戏劇中现今遗存的一颗明珠。其历史悠久,曲目丰富,表演艺术精湛,具有声、色、态、文、乐等多种文化混组构成。同时,川剧的声腔有高腔、胡琴腔、昆腔、弱腔、民间灯戏等,在表演过程中,部分混合本土地方方言。从川剧在历史的发展过程中可以发现,川剧对苏、赣、皖、鄂、陕、甘等声腔进行了汇融,如:昆腔、秦腔、二黄腔等;从川剧的剧目上,就有“唐三千,宋八百、数不完的三列国”之说;从表演形式和内容上,有变脸、喷火、水袖等。因此,川剧在历史的发展进程中,具有容纳百川的包容与融合。
   一、重庆川剧的传承现状
   许多的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在经济快速发展过程中,新思潮、新型文化和文化娱乐的冲击下急剧减少,究其原因,不能不令人深思。曾经红遍西南多个世纪的川剧,也遭受到了现代经济发展下的洪流影响。川剧的变脸技术与艺术的结合表演,让川剧闻名于世界,然而现今川剧在舞台上表演频率急剧减少,就现在发展趋势,川剧有可能在不久的将来,消失在人们的视野之中,可能除了川剧中惟一的表演段子——变脸,其它将不复存在。
   从清代至辛亥革命,再到抗日战争期间,川剧在具有自身独特魅力影响下,成就了辉煌时期和繁盛时期。但是,在抗战期间及新中国成立,国家百废待兴的时期,新思潮、新文化的大量涌入内地,致使川剧文化受到强烈冲击。在新文化、新思潮引导下的新娱乐形式,逐渐的瓦解川剧固有的观众群体。 随着新时代的到来,新技术的发展,新的传播形式,新的视觉盛宴的不断渗入和抢占,让川剧在人们心中的地位加剧了瓦解和替代,最后在新的价值观念影响和引导下,川剧受众面变得越来越狭窄。
   1.自身内涵的影响
   川剧在表演过程中,由于唱腔和方言的混融,同时受众的文化群体差别,只能让部分观众能够完全融入戏剧之中。其中难以让人们在欣赏过程中融入角色,主要体现在川剧表演过程中,构成演唱的三部分,即高腔、帮腔、配乐。高腔虽然是川剧的主要演唱形式,其曲牌丰富,唱腔美妙动人,又具有地方特色,但是由于川剧内容在选词、唱句中,含有很多的古典词牌,所以没有经过专门的学习和训练,是很难把握其中的要诀。同时,在高腔表演的过程中,川剧还有帮腔的跟随。帮腔的方式有领腔、合腔、伴唱、合唱和重唱等,表演过程跌宕起伏、意味隽永,引人入胜。在帮腔部分,稍加学习,以及有众人配合,就可以完成。
   川剧不是个体,是一个群体,包含了声、腔、态、乐、文等。在这个群体中,除了唱腔难以传承,乐声旋律与表演内容的配合也是需要学习和独特训练,以及在表演过程中,舞台上人物角色的形态、动态和舞步都要相互配合。川剧的“变脸”、“喷火”、“水袖”独树一帜,现今能够常见的川剧表演除了“变脸”,另外的川剧绝技“喷火”和“水袖”已经很少见到了。这是由于川剧在表演过程中,把艺术和技术的融合提高到了一个很高的艺术境界。又由于现代社会快速发展,经济消费观念的变迁,传统文化被现代快餐文化挤兑,所以,从重庆川剧表演的形式与内容来看,已经受到了巨大的传播和传承的影响。
   2.新思潮、新文化的影响
   在我国众多的戏剧之中,川剧具有独特的地方特色,具有自己的独立的表演艺术形式和技术内容。在明清以前,川剧是被称之为“蜀戏”。“蜀戏”在唐代就获有“蜀戏冠天下”的美誉。在清代川剧吸取各家之长,融合各家的声、腔、态、乐、文等,成为了具有自身独有的戏剧。但是,随着新中国成立,西方思潮和实用主义文化的涌入,人们的思想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这主要是在中国经历几千年封建思想的统治,被帝国主义列强的入侵,以及各军阀的乱政,是先进的知识分子从西方引入各种符合社会发展和历史进程的思潮,建立的新思想和新文化次序,改变了人们的传统文化学习和思想的建立。
   在新中国成立后,强调全国各级学校教育的统一性,要求教育过程全部采用白话文的教学形式和学习过程,直接导致具有传统古典的川剧让人们无法明白其中表现的内容与涵义。对于川剧与受众群体之间,形成了古典文化和白话文之间的差异,由此开始,致使喜爱川剧、明白川剧、欣赏川剧的人群越来越少。同时,由于川剧表演内容和形式,一直沿用传统的内容,立于高雅艺术的位置,逐渐脱离了生活,使得观众无法融入其中。
   在百废待兴的新中国,人们需要实用文化来改变自己、改变生活,同时与教育提倡的统一白话文教学,快速建立实用文化,以符合社会发展,接受白话文教育的人们对于传统的川剧内容逐渐远去,这就让川剧的传统内容与社会现实有了脱节。与此同时,更多接受过西方思潮和西方教育的知识分子,大胆地抛弃了理论主义的儒学,推行符合社会发展的西方实用主义理论,更加使得川剧与新文化、新思潮出现了远去的局面。这时也是以后川剧逐渐脱离社会现实、社会发展和观众的局面。
   3.新技术的影响
   现代数字乐器、数字音响等技术的发展,普遍的人们更加愿意把自己置于声响环绕的空间中。虽然川剧唱、做、念、打齐全,器乐帮腔烘托,唱腔过程妙语幽默,但是缺少了现代数字化合成带来的身临其境的体验。
   川剧作为群体性表演,需要多方面技术与艺术的配合,才能很好地完成川剧在舞台上的表演。川剧的唱、做、念、打等需要声、腔、态、乐、文等组合进行,这就需要团体协作。而现代新数字技术的发展,尤其是电脑硬件与软件、手机硬件与软件的配合,使得现代快餐娱乐文化只需要一个人就可以完成全部的表演,不需要像川剧群体参与,以及对舞台、复杂道具等要求。由于川剧表演的复杂性,在现有的技术条件下,要用数字化来模拟一个曲目全部的舞台效果,还是有很大难度的。    4.新传播方式与途径的影响
   互联网时代,信息的传播方式改变了,传播途径也就会随之而变,最后形成了新的传播渠道。互联网已经逐渐取代了纸媒传播方式,这对于传统的川剧传播来说,应该是一个好的形式,但是,正是由于互联网的快速传播能力,其它文化也随之大量涌入人们的视野和感受区域,因此川剧与其它娱乐文化之间形成了激烈的竞争。从有互联网出现开始,川剧的古典表演形式与内容就决定了其竞争就出于劣势地位。现代娱乐文化表演,是建立在白话文的通俗易懂的基础之上的。
   借助互联网的资源,现代娱乐文化在获取内容和形式表演上,可以根據人们需求,快速修正或改变表演的内容、形式、时间及所需空间,来适应人们需求。由于人们受生活节奏影响,没有更多的时间,或到固定的空间去欣赏曲目表演,同时也受现代西方式文化教育的影响,川剧的非白话文表演形式,就与人们显得有些格格不入。
   随着互联网的普及与人工智能技术的革新,人们已经适应了互联网时代的信息传播特征——实时、迅捷、多元交互等。互联网独有的特性打破了时空限制,人们可以从视觉、听觉、触觉等多维度进行体验,能够及时了解、学习和掌握新的信息知识,从而进行多模态化的交流模式。川剧固有的表演形式与内容、舞台空间,从而隔阻了人们对信息传播的亲近感与交流。同时,由于互联网时代新媒体的出现,改变了人们的生活方式、认知习惯和审美观念。
   二、重庆川剧的保护现状
   重庆川剧是整个西南区川剧中的一部分,与现有的四川川剧是同一个川剧,由于四川成都是一个盆地平原地区,重庆是一个山地、码头文化居多的地区,所以在地方的方言上就有一些区别。但是,由于川剧是以古典文化和历史故事为基础,选曲也是众所周知的内容,所以重庆川剧和四川川剧现在还是指的同一个戏曲。其在同一个曲目的选取和表演,在形式、内容、唱腔、选乐、配器、舞台空间、人物形象、着装、色彩等都是相同的。
   1.剧本保护现状
   重庆川剧的曲目剧本内容与新时代发展、人们需求脱轨,人们转向喜欢其它娱乐节目的同时,必然会放弃对川剧的欣赏、长此以往,形成了现代的人们对川剧的形式、内容难以理解,最后放弃对川剧的关注。
   据统计,川剧的传统剧目十分丰富,约有三千余个,具有现有可查阅文献的剧目有两千多个。但是,在互联网时代盛行之前,川剧曲目剧本的保护是堪忧的,这是由于传统的曲目剧本90%以上都是以纸质样本保存。纸质剧本的保存有这个方面可以发现:一是纸质样本在文献馆、博物馆、陈列馆、图书馆、私人等保护过程中,由于潮湿环境变化,损害严重,同时由于许多的曲目没有被编剧而进行表演,剧本逐渐造成遗失;二是难度系数大的曲目剧本,没有足够的传承人才和精湛技术的继承与表演,也是剧本难以流传、保存的一个重要原因;三是很多的川剧曲目没有剧本,都是由老一辈艺术家口授与亲身指点,如果继承人才出现断层,这样的曲目剧本就更加难以保存;四是由于文化教育的转向与科技的发展,学习川剧的人才急剧较少,剧本高搁堂上,逐渐无人问津;五是互联网虽然快速发展,但是川剧剧目或剧本只有较少数形成了数字登于互联网,同时喜欢的人们无法免费获取;六是川剧表演技术无法普及,川剧剧本也就无法广为流传,剧本就无法持续保持。
   随着互联网技术的发展,把传统的川剧剧本变成数字化剧本,把川剧表演技术通过互联网免费传播、培训、普及,这样就可以让川剧剧本得到更广泛、更好的保存与发展。
   2.曲作家与传承人的生活现状
   这里曲作家主要是指川剧的故事的收集、创作、编剧等艺人。
   随着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人们生活水平的提高,人们接受的娱乐文化形式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这种变化主要表现在人们更加愿意接受易理解、参与性强、娱乐性强的节目表演。在传统川剧传承中,一个优秀的川剧表演家,也必然是一个优秀的曲目创作家。传统川剧曲作家除应具有故事情节的高超创作与撰写能力外,还应具有乐曲配置、场景配置、角色服装配置等艺术与技术结合的综合体。这样的一个综合体是需要时间培养,没有政府或公益基金的介入,曲作家和传承人是无法全心全意投入川剧,最后的造成了川剧断层的加剧。
   随着社会各类娱乐节目的推出,传统的川剧快速的被边缘化,形成了一个尴尬境地,这是由于我们从小接受的教育体系、思维模式、娱乐方式等与传统川剧格格不入,川剧固有的表演形式显得与现代文化出现了巨大差异。正是有这些差异,即是好的川剧创作与表演,观众也是非常少的,这就影响了川剧表演与曲作家的收入,生活堪忧。
   3.川剧保护意识淡薄
   川剧是我国文化遗产中的瑰宝,具有独特的地域特性,蕴含了丰富而又特性美学价值和文化内涵,是集艺术与技术于一体的表演活动。对于川剧所蕴含的审美价值挖掘,能够培育人们的文化素养、陶冶情操、丰富想象力,同时还能够让人们娱乐身心、兼修内外。但是,由于对川剧多元价值的认识不足,加上现代娱乐文化的冲击,以及人们接受的知识与文化,让人们在川剧的传承和保护上,缺乏全局意识。
   传统川剧这样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价值是多元的,需要通过对川剧文化多元价值的普及,让人们认识到川剧的独有文化和意义。川剧文化所包含的有人物形象的塑造、道具的设计、舞台的把握、服装的选择、乐曲的配置以及文化的表演的展示等,这些内容已经让现在年轻人陌生。传统川剧以故事诉说为基础,融入地域特色文化、方言等,引导和教育人们,经与历史沉淀,形成独特的文化遗产。但是我们从小受教育的形式和内容,让传统重庆川剧逐渐脱离我们的现在生活,加以全球化经济与现代娱乐节目的冲击,让重庆川剧陷入难以走出的困境、面临消失。特别是现在的年轻一代和后来的小孩,更是对重庆川剧出现了认识和记忆上的断层。
   随着现代社会各种娱乐节目的彼此起伏,大力推广、传播,重庆川剧在人们心里的认同感、亲近感逐渐消失不见。小孩从能够学习开始,不管是从家里、学校、社会,都是缺少重庆川剧的普及的引导,同时,重庆川剧的交流、表演、教育、人才培养等没有足够的支持来源。从种种原因,可以发现,重庆川剧传承、保护意识是非常单薄的。    4.道具制作与保护现状
   川剧表演需求的道具主要由表演过程中的人物角色决定。川剧的角色在明清时期有“生角、旦角、花脸、丑角”四分类型,新中国成立后,由四分类型演变成“小生、旦角、花脸、须生、丑角”五分类型。角色的基本类型则主要根据舞台形象的表演特点(如鬼狐旦、泼辣旦、闺门旦、武旦、摇旦、花旦、猫儿花脸、神怪丑、婆子丑等)、人物年龄(如娃娃生、娃娃旦、娃娃丑、老丑、老生、老旦、正生、正旦等)、角色剧中地位(如大小生、二小生、三小生,大花脸、二花脸,末角、龙套等)、角色穿戴(穿如褶子、龙箭、官衣、蟒袍、靠甲等,戴如角巾、羅帽、状元头、凤冠、耳幞纹等)、面部化妆(如丑生、丑旦、粉脸、红生、烟子丑等)、人物社会地位(如穷生、富生、大家闺秀、小家碧玉、奴旦、青衣旦、烟花旦)等命名。以上各类人物角色对应不同道具,主要是体现在从头到脚的饰品、服装、化妆、手持道具等等。
   川剧的道具较为难主要是化妆与面部表情的结合、服装与饰品的搭配。通过调查发现,现代重庆专门对重庆川剧道具研究、设计和制作的部门极少了,在表演过程中,一直使用传承下来的道具,表演频率的急剧降低,导致重庆川剧需求的道具制作与保护出现断层。缺少川剧深入研究与表演者参与,新的道具设计与内涵文化在表演过程中细节显得格格不入。
   三、重庆川剧发展思考
   重庆川剧应该以传统曲目为基础、为引导,结合现在社会经济发展、娱乐发展商业传播方法,古今结合,进行人才培养、传统技术与现代技术相结合进行革新与发展。
   1.曲目古今结合
   川剧首批进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目录的川渝戏曲剧种,是四川、重庆两省市的重要传统文化资源,也是四川、重庆两省市最具有代表性的艺术文化形式。川剧内容中,蕴含了真善美的品质。川剧的真,除了表现真诚的情感,还体现在它尊重生活、历史,以生活和历史为基础构建;川剧的善,主要在剧目中善恶有报的结构体系中;川剧的美,主要体现在它所独有形式美和哲学美。这样的曲目有《琵琶记》、《金印记》、《红梅记》、《投笔记》、《青袍记》、《黄袍记》、《白袍记》、《红袍记》、《绿袍记》、《碰天柱》、《水晶柱》、《炮烙柱》、《五行柱》、《柳荫记》、《玉簪记》、《彩楼记》等。
   丰富的川剧曲目、文化内涵、真善美内容及表演形式,都是在娱乐的同时,劝善人们向真善美发展。现在的许多娱乐节目,多数是俗雅并存,甚至有的节目是俗多于雅,正在悄然改变人们对真善美的认识,改变人们的生活观、价值观。与今天娱乐节目所表现的形式和内容相比,在川剧中,真善美得到诠释,雅俗共赏,如丑角在剧中的表现虽俗,但不伤雅。
   所以,借用传统重庆川剧内容和表现形式,结合现代娱乐的技术手段,创新重庆川剧,是非常有必要的,也是重庆川剧未来传承、保护和发展的一个可借鉴的方向与途径。
   2.人才培养规划
   川剧在四川、重庆两地影响深远,是两地甚至是西南地区的传统戏曲代表。川剧在人才培养方面,缺乏对应的机制支持,从上世纪八十年代以来到上世纪末,川剧的发展在人们心中还是占有重要地位的,这是因为当时四川省川剧学校招收30至40人,报考人数超过千人。从本世纪初开始,川剧人才报考开始走下坡路,甚至现在的四川艺术职业学院每年报考人数远远达不到招收名额。这是由于对应机制的缺乏,导致川剧演员的收入与付出反差过大,投入与产出不成正比,同时在经济社会观念的影响下,家长、社会及本人都不看好川剧的未来发展。到今天,随着老一辈艺人和艺术家的老化与退休,川剧传承人已经青黄不接,面临传承危机。
   现代社会经济的快速发展,在满足人的衣、食、住、行的条件下,传统文化才会很好的被继承、保护和发展。所以,重庆川剧及人才的继承、保护、发展是需要有对应的人才培养规划目标的,是需要有对应、合理的机制来支持和推动的。
   3.传承与发展方向寻求
   川剧的传承、保护是一个长期、系统的巨大工程。重庆川剧继承与发展,首先要有领导对川剧高度重视,并保证川剧在继承、保护、发展过程中使用经费及时到位,不拖拉。其次,对现有川剧的继承、保护的管理和推广机制要有创新,这种创新是以培养人才对川剧的继承、发展为主的,并对川剧的传承与创新并进措施保障。最后加强读重庆川剧的宣传、普及来扩大影响。在宣传、普及过程中,前期以川剧的地域特征、地域文化、真善美的娱乐性为重点进行市场开拓,突出川剧的艺术生活重点,引导社区、校园的观众融入其中。
   结语
   非物质文化遗产的继承与保护是一个持续发展的过程。川剧作为西南地区的四川、重庆两地首个被选定非物质文化遗产项目,已经说明了川剧所具有的地域特色、文化特性、人们生活的真善美哲学是被全国和国际认可的。川剧的传承、保护只有通过政府、社会和人们三方共同努力支持,才会让重庆川剧走向未来、走向健康。
  
  参考文献:
  [1]高翔,王宇,杨如安.基于文化再生产理论的川剧传承路径研究[J].四川戏剧,2017(9)
  [2]白晓霞.艺术设计学视角下的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与传承——以桦树皮技艺为例[J].装饰,2015(3)
  [3]李映月.新媒体时代下戏曲艺术的传播与推广[D].四川师范大学,2015.
  [4]洪卫中.从民间传播看黄梅戏的发展与传承——与豫剧传播发展相比较[J].戏剧文学,2014(2).
  [5]罗萍.非物质文化遗产视野下川剧传承保护策略研究[J].四川戏剧,2013(1).
  [6]张舸.从川剧的现状看传统川剧传承与发展的路径[J].四川戏剧,2012(2).
  [7]余小武.非物质文化遗产川剧传承人创新探究[J].四川戏剧,2010(2).
  [8]周企旭.川剧角色行当辨[J].戏曲艺术,1996(1).
  注:本文系2018年重庆市教育委员会人文社会科学研究规划一般项目“基于艺术设计产品构建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播策略研究——以重庆川剧为例”( 项目编号:18SKGH170)的阶段性研究成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180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