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的剖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内容为例,剖析了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的先天属性、总体特征和路线轨迹,同时阐述了由此剖析产生的对于小学语文教学的感悟和启发。
【关键词】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思想;苏教版
【中图分类号】G623 【文献标识码】A
一、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的先天属性
传统文化,实质是指人类发展历程中流传下来的优秀遗产和先进足迹,是极具人文色彩的中华民族的瑰宝。传统文化的内涵极为丰富,对小学语文而言最为能够体现传统文化传习的,莫过于对中华文字的学习,汉语言的学习赋予小学语文特有的先天的人文性,这让传统文化的渗透更加直接而深入。
小学语文课是从拼音字母的学习开始的,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始终贯穿识字和阅读,是最为基础的教育。从这个角度来看,小学语文本身就是某种程度上的中华传统文化的展示。
除了汉语言文字的学习这种直截了当的渗透方式外,小学语文还从传统文化内容和传统文化思想这两方面切入渗透。所谓内容,是指通过一些传统文化故事、人文作品等,让学生了解和认识事件的来龙去脉;而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则是指在内容的基础上,传达某种优秀的人文精神、道德品质和主流的意识形态。在小学语文的课程学习编排上,往往是根据小学六个年级的年龄层次,采取因地制宜的方式来进行教学,低年级更重内容性,高年级更重思想性。并且每个年龄层次之间的内容深度也有所不同,思想程度也大不一样。本文以苏教版小学语文课程的基本内容为基础,着重从不同年级和年龄段的思想性这个角度来简单剖析其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二、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的总体特征
面对不同年级和年龄的学生,小学语文课编写了不同的适龄教材,但这些教材所传达的中国传统文化思想有其共性的一面,这也表明了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具有一定的总体特征,这个特征表现在所有课程的编写都符合全体小学生身心健康的发展。所有课文、案例都契合了积极、进步、真善美的要求,都十分符合这个年龄段的学生学习。以苏教版为例,譬如一年级上册的课文《升国旗》《江南》《我叫神舟号》,想要萌发的是低年级小学生的爱国主义情怀;四年级上册的课文《老师,您好!》《但愿人长久》,想要表达的是不同社会群体之间的和谐关系;六年级上册的课文《钱学森》《詹天佑》 《鞋匠的儿子》,想要激发的是高年级小学生励志进取的品质。由此可见,小学语文课的思想表达自始至终充满着正能量。这与中等教育甚至高等教育截然不同,其很少涉及社会冷暖、人情世故、人生感慨之类的思想,也极少会展示人与人之间的邪恶、阴暗、权术、计谋等方面。这是因为,小学生在六年的时间里,身心发展得最好最快,可塑性、接受能力都是飞速发展的,他们需要在此阶段接受最美好的思想教育和最适合身心健康的人文教育,以此来促进他们的学习兴趣和人生激情。就好比是一个人接触到某一新鲜事物时,倘若觉得该事物是美好的、有趣的,就会有激情和动力继续下去,而一开始就碰了壁,吃了亏,感受到了负面,就会产生厌恶的第一印象,今后想要改变,也就困难了。因此,我们常常不鼓励小学生在习作时过于老成,或是所写文字超越了小学生所应具有的思想意境,导致其在其他科目的学习或是人与人交往中产生负面情绪。
三、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的路线轨迹
以总体特征为中心,不同阶段的语文课自然具备其“个性”。谈到小学语文六个年级课文的思想性,往往容易被“难度”二字取代,通俗地讲,就是越来越难。随着年级升高,不管哪门功课,都显得“越来越难”。但细细分析可知,在小学期间,这个道理并不成立。因为小学期间正值孩子成长发育,其心智仍然存在很大的提升空间,其可塑性不可限量,小学课程的设置都是根据小学生的心智发展设立的,并不存在超越孩子心智发展的问题。基于这个道理,小学语文课的传统文化思想渗透非常具有可研究性,不同年龄段和年级段的语文传统文化思想渗透存在差异性,也可以说存在一个递进的轨迹。
首先,从爱国和集体主义伊始,逐步添加进传统文化中优秀的个人素质和品质。低年级的小学生很难一开始就对个人品质有所思考,他们进校的第一要务就是从家庭中的小公子、小公主的角色迅速融入集体的大家庭中,适应群体学习的生活,这在语文课中得到了直接的加强。一年级的课文《家》《东方明珠》《这儿真好》《世界多美啊》等,无不在传输着对家、集体和国家的热爱,他们不再仅是家庭中唯我独尊的个体,而是准备开始漫长集体生活的一份子。而中高年级课文却加入了一些传统优秀文化品质的内容,如四年级的课文《公仪休拒收礼物》《永远的白衣战士》《生命的壮歌》《徐悲鸿励志学画》等,五、六年级的课文《滴水穿石的启示》《青海高原一株柳》《轮椅上的霍金》《天游峰的扫路人》等,这些都是关于个人价值实现和个人品质的思考。
其次,从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思想的广度不断增加,思想的內涵也更为全面和饱和。如一年级的课文《吃水不忘挖井人》《骑牛比赛》《蚂蚁和蝈蝈》,二年级的《木兰从军》《狐假虎威》《歌唱二小放牛郎》等,基于的是传统童话故事或是家喻户晓、耳熟能详的小典故,抑或是使用率高、辨识度强的成语典故,而四年级的课文《虎门销烟》《三顾茅庐》,五年级的《嫦娥奔月》《金蝉脱壳》《伊索寓言》《林冲棒打洪教头》,六年级的《卢沟桥烽火》《三打白骨精》《孔子游春》《负荆请罪》等,则或是基于我国古典四大名著,或是基于春秋战国、抗日战争、解放战争等时代的历史知识,或是基于国外著名作品,或是基于我国经典的,有着悠久文化底蕴和文化思想的典故。这种变化在思想上是质的变化,虽然同样是体现正能量的,同样是符合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但其最大的区别在于逐步增加了人与人之间的复杂关系,即人与人的关系不再是单纯的点对点,而是点对线、点对面的转变。这也是经典原著之于脍炙人口的小故事的区别,即对人物或事件的关系更加全面复杂。这不但需要小学生的身心发育更加健全,也是随着年龄不断递增的必然趋势和必经之路。
另外,随着年级的升高,小学语文教学中还适当加入了自然、地理、人文、诗歌、乐理、应用文体等内容,如课文《莫高窟》《黄山奇松》《广玉兰》《夹竹桃》《三亚落日》《烟台的海》等,其表现出来的传统文化思想或是大气,或是广阔,或是儒雅,或是清澈,这对小学生的情操陶冶十分重要。
四、小学语文课程传统文化思想渗透研究的启示
本文以苏教版语文教材为例,研究的是小学语文传统文化的思想渗透,其主体主要是对一到六年级课文在思想传达上的基本剖析,这对于进行小学语文教学产生的启示有:
在课堂语文教学时,应把握中国传统文化思想的渗透,要深刻理解课文的内容性,不单单让学生把字认懂,文读好,还要把意领悟,蕴体会;要重视把文中的主要精神、主要思想带到课堂上来,带到课外学习中去;要让学生学会举一反三,真正学好课文、学懂课文、学活课文。
在课外语文的教学过程中,应当注意选材的科学性,即选取与课堂语文内容相“同步”的内容,要符合当前年龄或者年级学生的身心发展特点,因材施教;要鼓励学生学会归门别类,学会自己选取课外读物,逐步培养他们把相同文化思想底蕴的内容归纳总结的能力。
要在语文教学的过程中重视实践学习,即将中国传统文化思想与现实生活相结合。文化必须以日常生活实践来“兜底”,脱离了生活的文化没有意义。这就需要我们加强实践教学,如多开展与课堂文化教学相适应的寒暑期实践活动、课外动手动脑活动,以此来加强课堂语文教学的效果。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38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