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18年荆门市农业经济发展统计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农业经济能否持续稳定发展关系到“三农”工作进展和精准扶贫实效,关系到国民就业、粮食安全、社会稳定、经济发展,地位十分重要。统计归纳2018年荆门市农业经济发展情况,分析发展中存在的问题,找准短板,并有针对性地提出促发展建议,对理清发展思路,稳定农业发展支撑作用具有现实意义。
[关键词]农业;统计;发展建议
[中图分类号]F327 [文献标识码]A
1 引言
2018年,荆门市围绕乡村振兴战略调整发展思路,围绕高质量发展构建产业体系,围绕新旧动能转换深化改革创新,农业经济发展总体保持稳中有进、稳中向优的发展态势,农业生产和农民收入总体保持稳定增长,农业结构调整和可持续发展能力迈出新步伐。
2 农业发展现状
2.1 产值稳定增长
2018年,荆门农业经济发展总体呈现稳中有进态势,农业服务业发展较为迅速。全市实现农林牧渔业总产值401.20亿元,扣除价格因素同比增长3.4%。其中,种植业产值178.81亿元,增长1.9%;林业产值8.85亿元,增长9.0%;畜牧业产值89.66亿元,增长3.7%;渔业产值90.13亿元,增长2.8%;农林牧渔服务业产值33.75亿元,增长12.0%。全年实现农林牧渔业增加值240.00亿元,按2015年不变价格计算,增长3.2%。
2.2 大宗种植业产品生产有增有减
在荆门持续推进农业种植结构调整政策下,粮棉油蔬等大宗农产品生产有增有减。以保口粮、保产能为指导,稳粮减棉继续调整。全年粮食播种面积为47.68万hm2,比上年减少0.35万hm2,同比下降0.7%;粮食总产量295.15万t,比上年增加0.4万t,同比增长0.1%;粮食平均单产412.7kg/667m2,增长0.8%。全市粮食产能保持稳定主要得益于中稻单产稳中有增,中稻产量增长1.6%。棉花种植热情持续下降。全年棉花播种面积为0.57万hm2,比上年减少0.11万hm2,同比下降15.4%,已连续5年减少;皮棉产量0.56万t,下降9.2%。油料作物种植受政策调整和天气因素影响,减产较多。全年油料播种面积9.8万hm2,比上年减少0.88万hm2,同比下降7.1%;油料产量28.59万t,比上年减少2.71万t,下降8.7%。蔬菜综合供给能力继续提升。全年蔬菜播种面积4.82万hm2,比上年增长0.17万hm2,同比增长3.7%;产量173.51万t,比上年增长5.97万t,增长3.6%。
2.3 畜牧业生产此消彼长
受市场价格波动风险及非洲猪瘟疫情带来的影响,荆门生猪产能下降,全年生猪出栏384.6万头,同比下降1.9%;全年生猪出栏平均价格下跌20%,生猪养殖效益低于盈亏平衡点,对生猪养殖产业的持续发展造成一定冲击。但与此同时,生猪疫情冲击却促进了家禽、牛、羊的消费量激增,市场价格普遍上涨,同比分别上涨16%、9%和13%。全年牛出栏8.93万头,同比增长0.3%;羊出栏44.22万只,下降3.5%;家禽出笼3746.74万只,增长2.6%。
2.4 特色渔业稳健增长
为持续推进绿色可持续发展,保护生态环境,荆门继续推进拆围、禁渔等禁限养措施,倒逼了渔业养殖结构加快调整。河沟养殖全部退出,精养鱼池及塘堰养殖保持微增态势,全年水产品产量为44.94万t,同比增长0.5%。名特优水产如小龙虾、龟鳖、鳅鳝、鲫鱼等养殖面积快速扩大,稻田综合种养达5.1万hm2,比上年增加0.42万hm2,同比增长达8.9%,在产业和品牌的打造带动下,特色渔业养殖经济效益明显,一定程度上减轻了环保政策高压带来的下行压力。
2.5 结构调整取得新进展
依托城区三环线的现有产业基础和区位优势确定了“一核四区十三园”的空间发展布局,高质量策划推进了水漾年华、漳河农业科技园等一批重点项目。按照打造细分领域“隐形冠军”的理念,出台了八大产业发展行动计划和推进方案。如发展优质稻米产业、高油酸油菜、漳河“果冻橙”项目等。2018年农业总产值中农、林、牧、渔、服务业结构比调整为44.6:2.2:22.3:22.5:8.4,其中农林牧渔服务业比重达到8.4%,比上年同期提高1.2个百分点,产业结构调整效果初步显现。
2.6 改革增添新动力
农村土地制度改革有序推进,荆门基本完成了农村土地确权登记颁证,颁证率达99.2%。启动了钟祥市、沙洋县农村宅基地“三权分置”省级改革试点。农村产权制度改革加快推进,全国农村集体产权制度改革全面推开,全市1442个村启动改革,1344个村完成清产核资,1014个村完成集体组织成员身份确认工作,组建股份经济合作社411个。全市建立市县乡三级农村产权流转交易平台,全年交易成交项目199个,总成交金额1.2亿元。持续深入推进的改革措施,新的市场主体的建立运营,将逐步释放改革红利,更深层次地调动农业从业人员干事创业的热情,不断为发展注入新的活力。
3 农业发展存在的问题
3.1 农民持续增收压力较大
粮食价格下跌,与此同时种子、肥料、人工、运输等必须费用开支不减反增,压缩了利润空间,对农民增收带来了一定冲击,远期看还影响到农民的种粮积极性、产业发展和粮食安全,必须予以重视。2018年,荆门农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为18776元,虽高于全省、全国平均水平,但月均仅1565元,促进增收任重道远;农民收入结构中经营净收入带给农民增收的作用力还在进一步减弱,2018年经营净收入增速低于农民常住居民人均可支配收入增速4.1个百分点,收入占比也比上年同期下降了1.83个百分点。当土地难以带来满意的经济效益时,谈持续健康发展可能是一句空话。
3.2 农业结构调整难度较大
传统农业仍然是荆门农村经济的主导,总量虽大,但结构不优,质效不高。尽管近年来积极推进土地流转和连片种植,但存在流转量不大、流转程序不规范、利益冲突多发、生产经营技术支撑弱等现实问题,规模化、技术化程度仍然较低,农业生产效益难以体现。此外,缺乏产业结构优势和产品质量优势,特别是传统种养比重大;缺乏龙头企业和主打品牌有效带动;缺乏利润较高的特色农产品,这些问题所造成的地区之间比较效益低下,带来的是难以在激烈的市场竞争中突围,制约了农业经济相对较快、高质量地发展。
4 促进农业发展的建议
4.1 努力提高农民群众种粮收益
应切身加强对粮食生产的政策支持力度,提高农民种粮积极性。种粮效益是稳产增产的指挥棒,应充分考虑政策对种粮效益的提升作用。一是可制定有利于提高粮食产能的政策,如支持高产农田建设,加强水利基础建设,增加旱涝保收面积,支持粮食优良品种引进和推广等。二是制定合理的粮食最低收购价和市场指导价格,有关部门应做好粮食市场的执法工作,切实维护农民合法权益,保证粮食生产、加工和销售环节的合理效益。三是可考虑实行以奖代补政策,支持再生稻米规模化经营,引导农民扩大再生稻种植面积,保持粮食生产能力。
4.2 做大做强新型农业经营主体
企业是市场上最有活力的组织细胞,既能凝聚力量谋发展,也能抵御风险稳生活。应积极培育和发展家庭农场、农民专业合作社等新兴组织,将散乱的自耕农组织成致富集体,互帮互助。应扶持重点农业企业做大做强,让他们成为现代农业经营的主力军,带动形成一批专业化、规模化的特色农业生产和加工基地。可辅助推进有需求有条件的龙头企业兼并重组,不断提升农产品精深加工水平,提高质效。可引进一批农产品加工知名企业和品牌,為农业市场注入新活力。
4.3 持续深入实施乡村振兴战略
契合宏观环境,用好政策条件,持续深入推进乡村振兴战略。一是尽力推进“三乡”工程,鼓励市民、企业和农村能人回乡创业,以创业带动农民就业。二是进一步推动土地流转,推广适度规模经营,着力提高农业土地产出率和经济效益,培育农民增收新动能。三是培育新型职业农民,加强新型职业农民培训体系建设,重点培育一批生产经营型、专业技术型、社会服务型等新型职业农民,让他们成为各类新型农业经营主体的带头人和骨干力量。
4.4 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加快发展现代特色高效农业
积极围绕农业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做文章。大力推广立体高效、种养结合、生态循环农业生产模式,推动农旅结合,发展赏花经济、乡村休闲、都市农业等产业链条长的生态观光农业,使农业资源变成旅游“富矿”,让农民在家门口实现创业就业。促进农村一二三产业融合和新产业新业态发展,搭乘“互联网+”快车,加强农村现代流通体系建设,大力发展智慧农业,拓展农业发展新空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61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