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循环渔业发展研究综述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发展循环渔业是保护渔业生态环境、提升水产品食品安全的必然选择。通对我国循环渔业的研究文献进行了回顾,总结前人对循环渔业的内涵和特征的描述,对国内循环渔业在发展模式、评价体系及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讨论,并在此基础上对已有的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关键词]循环渔业;发展模式;评价体系;保障体系
  [中图分类号]F326.4 [文献标识码]A
  回顾我国渔业发展历程,1978~2015年我国渔业占农林牧渔业总产值的比重从1.58%增加到10.16%,且增加值不断扩大,渔业对农业经济发展的影响日益加深。但在取得成就的同时,渔业生产发展也存在诸多问题。传统的渔业生产方式中存在着严重的资源利用效率低下问题,1t水用于生产小麦产值0.3美元,用于工业产值14美元,但用于传统养鱼产值仅0.07美元。而环境污染、工程建设及自然灾害使得鱼类产卵场、索饵场及洄游通道等受到破坏,造成资源环境与渔业生产之间矛盾尖锐,加之在当前全球化背景下,各国对公海资源的开发竞争日益激烈,加剧了资源环境对渔业生产活动的刚性约束。
  2016年发布的《关于加快发展农业循环经济的指导意见》,提出到2020年要建立起适应农业循环经济发展要求的政策支撑体系,基本构建起循环型农业产业体系。渔业是现代农业的重要内容构成,当前我国正处于由传统渔业向现代渔业转型的关键时期,加快转变渔业经济发展方式,走经济和生态协调发展的循环渔业之路,不失为渔业发展的一条出路。
  20世紀80年代后期特别是进入21世纪以来,我国学者在循环经济理论指导下对循环渔业的研究不断增多。在对当前已有的国内循环渔业研究文献进行回顾的基础上,根据现有研究逻辑和研究内容,总结对发达国家循环经济发展经验的研究,再对国内循环渔业在发展模式、评价体系及保障体系等方面的研究进行讨论,最后对已有研究成果进行评价。
  1 循环渔业的内涵及特征研究
  对于循环渔业内涵的讨论,虽然表述各异,但大都以生态经济学原理为基础,可归纳为三个层次:第一,循环渔业遵循广义上循环经济的理论和原则。作为基于循环经济理论的渔业生产系统,循环渔业遵循“减量化、再利用、资源化”的3R原则,在生产过程中减少资源及物质投入,提高资源的重复利用率,减少废弃物排放,实现渔业与生态和谐发展。第二,循环渔业的生产过程是一个反馈式闭路循环经济过程。表现为“渔业资源—产品—再生资源”所构成的环状反馈式经济模式。第三,循环渔业追求节能减排的目标。所谓节能减排,就是以资源利用的最大化和污染排放的最小化为目标,努力打造低消耗、低排放、高效率为基本特征的可持续发展模式。
  随着研究不断深化,循环渔业的特征可大致总结如下:(1)物质流动多重循环性。循环渔业的发展要求把渔业经济活动组成一个反馈式闭路循环经济过程,使渔业生产系统能够循环运行。(2)科技先导性。循环渔业是高效渔业、设施渔业、休闲渔业和无公害渔业等现代渔业生产的结合和提升,是新理论、新技术、新材料和新方法在渔业上的高度集成,是生态学、经济学和工程学的理论与技术的综合运用。(3)综合效益的一致性。循环渔业属于深加工、一条龙、绿色化的集约型生产,从根本上协调人与自然的关系,实现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的和谐统一。(4)全社会参与性。循环渔业的发展需要满足各生产经营主体的需求,渔政管理是对其发展起到规范作用的必要手段,这要求企业、生产者、消费者和政府的共同努力,而且,循环渔业发展中的增殖放流也要求全体社会成员的共同参与。
  2 循环渔业区域发展模式研究
  在国际上,循环渔业的主要模式有水产加工业废弃物再生利用模式、企业内部循环模式、渔业园内生态和工业园区模式、以及社会经脉产业模式。韩立民认为我国可以借鉴封闭式工厂化养殖、延长渔业产业链及变废为宝的方式发展循环渔业。现有研究主要关注的生产模式大多以全国各地区的实践和试验为基础,研究对象主要集中在东部沿海和少数内陆沿江地区。
  1997年,王树林利用生态学原理,对立体种植型生态渔业模式、塑料大棚型生态渔业模式和沼气综合利用型生态渔业模式等养鱼生产中的23种节粮型立体循环生态渔业养殖模式进行了归纳和简要介绍,为循环渔业的后续研究和实践理顺了思路。在循环渔业区域发展模式的探索中,国内的大多数地区,都从宏观角度着眼循环渔业发展,因地制宜,走多种循环渔业模式综合发展之路。
  在东部沿海地区的循环渔业实践中,天津市针对不同的渔业产业采取了不同的循环模式:海洋捕捞循环渔业方面,加大结构调整力度以实现捕捞量“负增长”的同时,每年组织大规模增殖放流活动,恢复近海资源;水产养殖循环经济发展方面,采用全封闭式水循环,运用高新技术组装的环保型、集约化养殖技术,体现节水、环保和高密度养殖的要求;渔业与其他农业产业形成循环方面,推行稻田养蟹,水生蔬菜等生产模式。而东营市高效生态渔业主要采用海洋增殖放流资源修复模式、海参养殖及循环经济模式、大闸蟹池塘精养模式、贝类增养殖碳汇渔业模式和休闲渔业模式等5种生态渔业模式,其中海参养殖及循环渔业经济模式使该地原来并无的海参养殖成为带动地区致富的重要产业。在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地带,渔业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是综合了将废弃物经过适当处理后循环使用的水产养殖产业的小循环模式、多渔业产业的循环模式和要求构建循环型工农业体系、延伸渔业循环产业的大循环模式的综合渔业循环经济系统。历史上桑基鱼塘循环渔业生产模式对南方地区经济发展具有重要意义,而现在它的生态系统的功能不仅局限于农业生产,其应用也可在其他产业中得到拓展:作为农业文化遗产融入现代旅游业、将桑蚕元素注入旅游农业、将其理念应用于园林规划设计等。
  在内陆沿江地区的循环渔业实践中,江西省的生态渔业主要包括渔林、渔农、渔牧和渔农牧的生态循环模式,并且其实践表明,在资金有限的情况下进行生态渔业建设,应遵从先易后难、先小后大的原则,还要根据不同的水域、社会、经济和饲养习惯等条件分类指导。安徽省安庆市循环渔业的发展中,湖泊渔业由资源利用型养殖向生态休闲渔业模式转变,稻田综合种养模式得到了推广,同时积极进行池塘循环流水养鱼模式的试验,湖泊生态休闲渔业基地、稻田综合种养模式的改进和池塘循环水养殖不失为安庆市循环渔业后续发展的方向。高坝洲水产生态养殖示范区在不同的水域规模下采取的生态养殖模式,如池塘推广“猪—柑—鱼”模式,小型水库和湖泊推广“鱼—虾—草”模式,大水面采用综合措施等,辅以科学管理和严格执法,能够实现生态效益良好,经济效益提高的渔业生产。在养殖观念持续更新和生产技术不断推广的过程中,生态渔业的生产模式不失为“一水多用,一地多收”的好办法。   3 循环渔业生产模式评价体系研究
  循环渔业的生产模式是以协调经济效益和生态效益为目的发展起来的,对其效果的评价涉及对多种因素的衡量。制定循环渔业生产模式的评价体系不仅是循环渔业理论研究中的基本内容,也是量化和选择循环渔业模式的基础性工作。
  目前国内学者的研究大多集中于建立综合评价指标体系方面。在循环经济的评价上,胡素华设计了三个层次:第一层为目标层,即循环经济发展水平;第二层为准则层,包括经济发展水平、社会进步情况、资源利用情况和环境保护情况四个准则;第三层为指标层,包含22个具体指标。并在该评价指标体系下构建了人工神经网络模型,通过测试证明该模型可用于其他城市循环经济发展状况评价,可以在循环经济的实践中起到指导作用,为各级规划部门的决策提供建议。在海洋循环经济的评价指标体系构建中,翁立新等基于微观、中观和宏观三个层面,用“目的树”方法提出了由海洋企业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海洋生态工业园区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和基于社会层面的海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构成的海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框架,并强调海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的构建的过程是动态的,是需要实践检验的。在区域渔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研究中,沈佳强从系统论观点出发,从哲学角度出发把区域渔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指标体系分解成资源系统指标、环境系统指标、经济系统指标和社会系统指标四个方面,对渔业循环经济系统进行定量和定性分析,并在指标数据标准化、确定指标权重基础上初步确立了对各指标值进行综合计算的区域渔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模型。
  但也有部分学者选取一个或两个层面进行研究,建立评价指标体系,对循环渔业不同角度进行价值评价。沈新强等着眼于对渔业水域污染状况的评价,通过莱州湾、长江口和珠江口渔业水域检测,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得出评价:生态环境综合质量评价结果为莱州湾优于珠江口优于长江口,其中,镉、铜、油类和无机氮是主要污染指标。刘文剑等关注渔业资源与环境开发利用的补偿费核算,总结和回顾已有资源环境价值核算理论及方法的基础上,创新性的提出了渔业资源、环境开发使用补偿费的核算方法,并指出加强管理,严格审批程序在渔业资源、环境合理开发利用中的重要性。
  4 循环渔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
  转变渔业生产方式,走循环渔业的可持续发展之路不能一蹴而就,需要众多要素的相互配合,研究循环渔业发展的保障体系,对实现循环渔业健康发展意义重大。
  4.1 战略层面
  发展海洋与渔业循环经济,必须遵循政府推动、舆论发动、利益驱动、典型带动、部门联动的原则。强化渔业循环经济体系建设,包括政策体系、服务体系、考核体系、宣传培训体系和领导体系。要充分认识到发展循环渔业的重要性,提高循环渔业的战略高度。把循环经济纳入渔业发展规划中,采用符合循环经济要求的渔业核算方法,建立绿色评价指标体系和核算机制,扣除破坏渔业资源、治理污染所花的成本,并以此作为干部政绩的考核指标。
  政府在战略制定时要明确各主体的地位,并建立与各主体间的合作关系。建立“政府+海洋渔业企业团体+国民”三位一体的循环经济发展运行体制,主体权责明确,各司其职。明确渔业资源产权制度,重点把握对渔业资源的占有、使用、收益和处分的权利分配。
  当然,最重要也是最基本的一点,发展循环渔业不能只停留在口头上,要具体规划、落实项目,扎扎实实的推进循环渔业发展。
  4.2 经济层面
  把握好在循环渔业发展过程中政府与市场的关系。循环渔业经济的发展应遵循政府掌舵,社会划桨的原则,在有利可赚的环节,让市场主体发挥作用,合理使用政府购买和转移支付資金;基础科技、公共科技开发由政府购买融资,应用科技、私有科技开发由民间投资主体、融资。
  充分发挥市场在渔业循环经济发展中的决定性作用。完善渔业资源价格机制,包括渔业资源有偿使用制度、生态补偿机制和能源价格的市场化改革,使渔业生产者在成本—效益核算中做出既是经济理性也是环境理性的选择。
  渔业的深层次发展也相当重要,要建立和完善渔业生产捕、养、加一条龙,渔、工、贸一体化的产业链条。积极开展水产品创建名牌活动,充分发挥名牌效应,由品种渔业向品牌和名牌渔业转变。
  4.3 行政层面
  加强宣传教育,转变传统观念,但针对不同对象,宣传的侧重点应有所差别。对于消费者,要倡导绿色消费理念;对于农民,要转变生产经营观念;对于政府,要树立科学的执政理念。
  发展渔业循环经济,加强渔政管理势在必行,首先渔政部门要加强执法,努力排除污染源,其次加强禁渔期和禁渔区的管理,加强渔具渔法的管理,减小渔业捕捞压力。不断完善水产养殖证制度,实行凭证养殖的长效管理机制,加大渔政管理和检查力度。
  4.4 技术层面
  改进养殖方式。可以通过建立完善标准化生产体系、绿色技术支撑体系和科技示范推广体系以提升生态渔业发展水平。
  大力发展新型能源,优化能源结构,利用海岛和渔区的风能、太阳能、潮汐能、波能等自然能源进行发电,还要积极推广节能技术,提高资源利用效率,以缓解能源紧张的状况。
  在渔业经营主体方面,可以通过技术培训,培养发展循环渔业经济的科技人才,提高广大渔民发展循环渔业经济的科学素质,为发展循环渔业经济提供相应的人力资源。同时,国家也应加快渔业信息网络的建设,为我国生态渔业适应知识经济的发展提供技术支撑,减少信息不对称对市场机制发挥作用的阻碍。
  4.5 法律层面
  坚持立法先行。除了国家所立的基本大法如土地法(含水面)、渔业法、野生动物保护法、水污染防治法等外,还要有针对性的确立法律,以保证渔业循环经济的健康快速发展。不断加大相关法律法规的宣传力度,努力提高用海单位和个人的法律意识,营造良好依法用海和保护海洋的氛围。
  综上所述,循环渔业强调的是全社会的生态价值和资源的循环利用,涉及的方面较多,如新技术的应用、生产力的提高和人与自然的和谐。它的发展是一项系统工程,需要战略、经济、行政、技术和法律等多层次、多方面的调整,需要全社会的广泛参与和配合。   5 已有研究成果评价
  纵观国内对循环渔业发展的相关研究不难看出,我国学者对渔业经济发展中的生态环境问题十分重视,深刻认识到生态环境保护与渔业经济协调发展的重要性,采用多种研究方法和多种研究工具,从不同的角度和不同的领域探讨了关于循环渔业发展的模式、评价体系、保障体系等重要的课题,研究成果显著。但总体而言,关于循环渔业的研究也存在诸多不足:
  首先,面对实践中不断创新的循环渔业模式,已有文献从理论层面做出系统的解读,并在此基础上探讨其发展趋势、优化方案等内容,但研究视野主要集中在较为微观和中观的工厂化养殖模式和生态渔业模式,对于宏观层面的渔业废物利用模式和产业链循环模式没有进行深入的探讨;成果主要集中在水产养殖业,对海洋循环渔业的发展关注较少;一些文献对已有的循环渔业模式进行了解读,为后来的探索提供了思路,但总体上实践先于理论,缺乏对循环渔业发展的预测研究,学术研究的前瞻性作用没有得到很好的发挥。
  其次,当前的研究成果已经意识到需要对循环经济的发展模式进行科学有效的评价,并立足于循环经济或海洋经济的角度对经济、社会、生态进行了综合考量和初步探索,但在经济层面中对渔业的侧重稍显不足。事实上,渔业作为农业产业体系中的一部分,具有其他产业所不具备的特性,其影响因素和效果反应也与其他经济系统存在差异,对渔业循环经济发展模式的评价应针对不同生产类型设置多个层次,从而进行系统性的评价。已有的文献中对评价体系的建立和评价模型的构建稍显单薄,在研究方法上未能有较大创新。
  最后,在循环渔业发展保障体系研究前人已经进行了大量的研究,而且对生态与社会和经济的协调发展给予了较多关注。在后续研究中应立足全局进行思考,增加与人相关的问题的关注,如发展渔业循环经济后节省出的人力资源如何进行安置,发展循环渔业如何进行资源的集约化和规模化,产权的分配和转移问题等没有在已有的文献中找到答案的问题,仍需要进一步的探索。
  总之,循环经济模式是遵循减量化、再利用、再循环的“3R原则”建立起来的一种实现可持续发展目标的庞大系统,循环渔业的发展是统筹渔业生产再循环中物质流、价值流、能量流、信息流共同循环的过程,涉及诸多理论和学科,具有复杂性和系统性。但就目前国内研究状况来看,对循环渔业研究的方方面面尚不健全、不完善,研究方法上也有所欠缺,且循环渔业理论的发展存在滞后特点,仍需拓宽研究视野,在进一步调研、观测的基础上进行深入研究,力争为我国循环渔业的发展拓宽道路,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梁文静,杨正勇.关于渔业循环经济研究的文献综述[J].渔业经济研究,2009(02):20-25.
  [2] 文天晓.“十三五”:如何让农业循环经济“火起来”[N].中国经济导报,2016-02-19 (2935).
  [3] 傅国华,许能锐.生态经济学(第二版)[M].北京:经济科学出版社,2014.
  [4] 何全超,何杰.关于我国发展渔业循环经济的思考[J].海洋开发与管理,2010,27(01):92-94.
  [5] 沈佳强,叶芳.建设渔业循环经济  促进舟山渔业经济可持续发展[J]. 海洋开发与管理,2009(04):121-124.
  [6] 孙茂惠.对发展循环渔业的几点思路[J].黑龙江水产,2014(01):12-15.
  [7] 孙振涛.我国发展海洋渔业循环经济的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信息,2012(20):8-11.
  [8] 吴树敬,虞成富.浅析发展渔业循环经济的模式与趋势[J].内陆水产,2007(03):4-6.
  [9] 韩立民,等.渔业经济前沿问题探索[M].北京:海洋出版社,2007.
  [10] 王树林.23种节粮型立体循环生态渔业养殖模式简介[J].内陆水产,1997(11):13-14.
  [11] 阚峥,李迎秋.天津渔业循环经济发展浅析[J].天津水产,2011(04):11-13.
  [12] 周鑫,許学工.东营市典型高效生态渔业模式[J].上海海洋大学学报,2014(03):463-469.
  [13] 胡斌,曹振杰,李娴,等.黄河三角洲滨海湿地渔业循环经济模式研究[J].河北渔业,2013(10):54-56.
  [14] 张健,窦永群,桂仲争,等.南方蚕区蚕桑产业循环经济的典型模式——桑基鱼塘[J].蚕业科学,2010(03):470-474.
  [15] 赵安.江西省生态渔业模式初探[J].江西师范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1999(04):90-93.
  [16] 张孝根.安庆市生态循环渔业发展模式调研[J].安徽农学通报,2017(08):128-129.
  [17] 赵兴高,周乔,黎泽民.高坝洲水库水产生态养殖综合技术措施初探[J]. 水利渔业,2008(04):88-89.
  [18] 胡素华.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J].绍兴文理学院学报(自然科学版),2008(01):61-66.
  [19] 翁立新,徐丛春.海洋循环经济评价指标体系研究[J].海洋通报,2008(02):65-72.
  [20] 沈佳强.哲学视角下区域渔业循环经济发展评价体系的研究[J]. 生态经济(学术版),2009(02):167-170.
  [21] 沈新强,晁敏.对中国3个渔业水域生态环境质量的综合评价[J]. 海洋水产研究,2005(03):68-72.
  [22] 刘文剑,孙吉亭,薛桂芳.渔业资源与环境开发利用的补偿费核算[J]. 中国渔业经济,2006(01):64-66.
  [23] 陈炼涛.武汉渔业循环经济发展战略[J].内陆水产,2008(05):33-34.
  [24] 骆乐.循环经济——渔业可持续发展的新模式[J]. 中国渔业经济,2005(03):33-34+42.
  [25] 韩青海,张耀辉. 加拿大渔业危机分析及启示[J]. 生态经济,1997(06):49-50.
  [26] 李文抗,张毅,王素花,等.依靠科技进步发展循环渔业经济的思考[J]. 现代渔业信息,2008(01):9-11+25.
  [27] 杨正勇,潘小弟.生态渔业的主要模式[J].生态经济,2001(03):25-27.
  [28] 沈佳强,何杰.循环经济——指导浙江渔业可持续发展[J].渔业经济研究,2009(02):3-6.
  [29] 刘助仁.德国改善生态环境和实施可持续发展战略的经验启示[J]. 节能与环保,2005(01):38-4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4620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