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何化解高中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纵观我国近些年的发展,高中生的心理问题日渐突出,甚至产生了诸多不良后果。高中生一旦暴露出存在潜在心理问题的迹象,就需要采取相应的措施。虽然部分中学配有专业的辅导教师,不过因为数量不足,且工作量较大,很难满足化解高中学生潜在心理问题需求。针对如何化解高中学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加强这方面的干预势在必行。
关键词:化解;高中生;心理问题
近些年来,在新课改的要求下,教育界提出要对学生开展素质教育。素质教育的推行需要落实到每个学生身上,以整体和发展的眼光看待问题,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与探究性学习的能力,使其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得到增强。根据查阅的相关文献资料发现,高中生大部分都存在一定程度的潜在心理问题,对新时期下的素质教育推进产生负面影响。针对高中生潜在的心理问题,学校与相关部门应该加以重视,采取有效的措施化解可能出现的危机。不过从实际情况来看,无论是教育部门还是家长对学生心理健康虽然非常关注和重视,但由于受高中生学业、升学压力的影响,以及教育资源的短缺问题局限,学生诸多问题,都只能相对简单地处理,对于学生潜在的问题不能及时有效地引导和干预,出现一定的滞后性。高中阶段是学生成长发育的关键时期,也是品行道德等逐渐形成的重要阶段。下面将针对高中生存在的潜在心理问题与如何化解其存在的问题展开论述。
一、概念界定
高中生的潜在心理问题指的是高中生心理上存在的,对高中生活影响相对较小的一种心理状态。通常,有潜在心理问题的高中生从外在表现来看,并没有明显的特征,这也就意味着其心理问题具有一定的隐蔽性。一般来说,潜在的心理问题对于高中生的学习以及日常生活并没有较大的困扰,大部分时间其处于一种静止状态。不过若是对学生的潜在问题没有进行及时的处理,可能会发展为心理疾病,对社会产生危害。
二、高中生潜在心理问题
本次调查主要采用问卷调查为主,交谈法为辅的调查方法。对中学生学习、人际交往、个人情绪等方面进行调查。本次调查共发放调查问卷200份,收回有效问卷195份。
(一)学生学习方面
通过对很多资料的研究可知,学生的心理问题在学习层面表现为,学生欠缺明确的学习动机与学习目标,学习成绩没有达到最佳,面临巨大的学习压力。这是很多学生存在的问题。若学生在学习方面无法有效解决困境,那么心理问题就会出现。如果负面心理情绪长期存在,学生可能会逐渐对学习产生厌烦心理,甚至逃学,最终导致升学考试成绩不理想。
(二)人际交往方面
人際交往是社会中的一种常态,也是不可或缺的一部分,培养良好的人际交往能力有助于人们保持积极的心理状态。根据对高中生的人际交往调查发现,高中生的人际交往能力正在逐渐减弱,人际交往能力存在问题的学生占一定的比例;该问题比较严重的学生比例相对较低。从心理学研究的角度来说,若人际交往能力差,或者说人际沟通不够顺畅,学生容易产生孤单、寂寞和被孤立等感觉,行为上则较为偏激,可能会出现意志消沉的现象,从而对学习和生活产生不利影响。
(三)个人情绪方面
高中生的年龄一般为16~18岁,正值青春萌动之际,对于情感等方面的问题较为敏感。因心理发展还未完全成熟,情绪上容易躁动,会比较激动。处于这个阶段的学生,还存在情感方面的困惑,例如早恋、失恋等引起的消极情绪。有相关研究表明,若学生以消极的情绪应对身边之事,会阻碍他们的心理健康成长。因为高中生的情绪容易波动,起伏较大,自我控制力相对薄弱,他们极易陷入极端的境地,可能会钻牛角尖。焦虑、忧郁以及恐惧等不利情绪也会随之产生。
二、高中生心理问题干预化解举措
(一)家庭层面
1.主动与学校进行联系
家长是孩子的第一任老师,虽然在学校有教师对学生进行教育,不过家长作为孩子的监护人,还是应该积极主动与学校、班主任等沟通,了解孩子在学校的情况,与学校共同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
2.转变传统的教育观念
家长应该根据子女的生理、心理特征采取科学的方式教育孩子,要热情耐心,要鼓励帮助,要严格要求。应放下家长的架子,多与孩子进行平等的心灵沟通,了解他们的内心。当孩子向你倾诉时,应耐心倾听,尽力帮助他们化解心理矛盾。
3.坚持以身作则的原则
家长通常对子女有一种望子成龙、望女成凤的殷切期盼。但是,学生在学习方面本身就具有一定的压力,家长对其期望应该以实际为基础,给学生提出合理化建议,避免其产生焦虑的心理。当然,家长还要给孩子营造和谐的家庭氛围,防止负面情绪影响学生的学习。家长要严于律己,坚持以身作则,给学生树立良好的学习榜样。
(二)学校层面
1.营造心理健康教育氛围
创建和谐的人际关系环境,达到避免学生产生人际交往障碍的目的。心理是否健康,与学生所处的环境息息相关。校园内,学校与广大教师要致力于培养良好的师生关系。在可行范围之内,运用多种方式,提升教师教学专业水平,优化教学环境。教师可以对学生间不正常的人际关系进行科学的指引。家庭中,父母应该给孩子创造一个和谐的家庭环境,让学生能够得到应有的父爱和母爱,而不会因缺失造成心理缺陷。
2.开设心理健康教育课程
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教学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心理素质、开发心理潜能,这一教学效果并非立竿见影,而是一个学生知识内化并逐渐积累的过程。对学生而言,掌握一个心理学的概念并非意味着就可以解决实际生活中遇到的各种心理问题。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课程的开设,是使学生在个人成长发展中,学会运用心理学的理论和方法去分析、解决实际遇到的问题,应以实际应用为目的。
3.学科渗透心理教育 心理健康教育虽然是独立存在的,但是与学生学习、生活是密不可分的,不同学科的教师可以将心理健康教育渗透于平时的课程中。同样以临安区为例,在学生心理健康方面,班主任的工作理念以及方法正在逐渐转变,力求更加贴近学生群体,走进学生的内心。而其他学科教师也将心理学的相关理念应用进来,教学方式同样也在不断优化。课题组成员更是以学生心理健康为研究方向,提出了将PLA模式应用到班级管理的建议,得到了上级部门的认可。
4.开展心理健康讲座
心理健康教育的成效直接影响到新时期下的素质教育,学校必须要对其高度重视。从学校角度来说,为了配合心理健康教育有效开展,学校可以开展心理健康专题讲座,将其纳入教学计划中。学校可以邀请心理健康方面的专家,给学生讲解心理健康的相关知识。通过开展心理健康讲座,给学生传授心理卫生、心理辅导以及心理咨询方面的理论知识,对高中生学习、人际与情感上的困惑进行解答,提高高中生自我心理维护的能力。另外,学校可以以实际情况为依据,开设相关的心理健康课程,将心理健康的基本知识融入课堂教学中,让学生自己判断存在的问题,尝试自行解决。
5.尝试多元化心理咨询
学校根据实际情况尝试多元化的心理咨询,组织相关的辅导活动,能够有针对性和预防性地对学生进行心理辅导,以缓解学生心理问题严重化发展的情况,这也是当前国内中学进行心理健康教育的重要举措之一。当前,部分有条件的中学已经开设了专门的心理咨询室,负责人大多为心理学教师,并且有相关的制度作为保障。部分还未设立心理咨询室的中学应该在条件允许范围内,加快完善心理健康工作机制的脚步,抓紧设立心理咨询室与心理测量室,邀请心理专业教师做负责人。班级管理中,心理委员的设立,心理社团活动的开展,正如火如荼进行着。还有诸如大型心理团辅活动、专家报告以及小团体的心理辅导等,更是取得了显而易见的效果。
(三)社会层面
1.全社会应该加大青少年心理健康教育宣传力度,通过电视、网络、报刊开办青少年心理健康专栏,推荐优秀青少年心理健康读物,介绍青少年心理健康知识、心理咨询与辅导的方法。通过心理健康教育的宣传、介绍,让高中生了解心理健康方面的知识,学会自我心理调节的方法,预防高中生心理问题的产生。
3.教育行政部門应加大投入,协同中学或高校举办有关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讲座,开展各种类型的青少年学生的心理健康咨询活动,普及心理健康知识,预防心理疾病的产生。
3.各社会团体、心理咨询中心、高校应加强与中学的合作,并提供各种有利条件,支持开展高中生心理健康教育。在遇到特殊心理疾病、严重心理问题或突发心理危机时,各医疗机构、咨询中心、社会资源团体应积极协助学校做好高中生的心理治疗、心理辅导工作。
总而言之,高中生心理问题是由多方面原因导致的,想要缓解学生的心理问题,就要从家庭、学校以及社会三方面入手,三管齐下,逐步解决学生的心理问题。采取合理的方式干预心理危机,更有利于学生接受辅导,能够让学生悄然之间发生改变。
参考文献:
[1]王秀希,王雪,李清华.高中生家庭暴力人际信任与心理健康问题的关系[J].中国学校卫生,2014(9).
[2]孙丽.对长春地区1091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研究[J].中国健康心理学杂志,2012(5).
[3]韦冬萍,马迎教.1848名高中生心理健康状况的调查分析[J].应用预防医学,2011(1).
[4]顾璇,李红影,汤建军,等.安徽省蚌埠市高中生健康素养与心理亚健康症状相关因素分析[J].中国健康教育,2017(1).
编辑 张佳琪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5528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