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德育教育中优秀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教学改革的实施,传统的教育理念发生了改变,教师在进行教学方案制定的过程中,需要以学生综合素养的提升作为主要目的,教师在进行小学生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合理地结合传统的中华文化,创新德育教育模式,通过互联网查找优秀的教学资源来进行教学内容的设定,开展实践性活动,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在小学德育教育开展的过程中,合理的融入传统文化元素,有助于学生良好思维能力的培养,助力学生道德水平的提升,激发学生的民族自豪感。本文主要探讨了小学德育教育中传统文化的融合与渗透,希望帮助孩子们树立正确的人生观念。
  关键词 小学德育教育 优秀传统文化 融合与渗透
  小学是综合素质提升的重要阶段,随着社会的发展和经济的建设,需要更新传统的教育理念,在帮助学生掌握基础文化知识的同时,全面提高自身的道德素养,受我国二胎指标政策的有效实施,大多数家庭都是独生子女,在成长过程中受到了父母和长辈的溺爱,养成不良的行为习惯。因此,教师在进行知识教育的过程中,还需要做好学生的德育,助力学生心理健康发展,养成良好的道德品质,树立正确的价值观念,充分体现出德育教育的重要性。优秀的传统文化经过长时间的历史发展,蕴含着很多精神文化财富,结合传统的教育理念和教学经验在小学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进行优秀传统文化的渗透。
  1传统文化对学生的三观教育
  我国优秀的传统文化是小学德育教育开展过程中的主要内容,结合几千年的发展历史来看,仁、义、礼、智、信等道德伦理思想是当前我国德育教育的主要目标,也是全面提高学生民族文化素养和道德水平的主要内容,在小学教学开展的过程中融入德育教育,需要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从基础做起,促进学生对中国传统文化的认可。在教育开展的过程中,不断加强对传统文化的科学定位,在今后的日常学习和生活中,能够传承和发扬传统文化内涵,在小学德育教学内容设计时教师需要合理的融入中国传统优秀文化,帮助学生树立正确的人生观、价值观和世界观。小学阶段是学生综合观念形成的重要时期,教师需要将学生思想道德提升作为主要内容,传统文化中包含了对大自然的敬畏思想,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形成积极乐观的学习态度。
  例如:通过定期的让学生诵读《弟子规》经典文化篇章,通过《弟子规》“入则孝”教学开展,让孩子们学会在生活中孝顺父母,并且给孩子制定教学任务,让学生在回家之后帮父母做一件小事,并将事件记录下来,向教师进行反馈。有的小朋友帮妈妈擦桌子、有的小朋友给妈妈捶背、还有小朋友给爸爸洗脚,结合教师的适度引导,让学生主动探究传统文化中所具有的思想精髓,从而有效提高学生对于世界的认知,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和生活习惯,学会为人处世。同时,教师还可以组织学生参加诵读比赛,通过对经典文化的诵读和理解,来增加学生对传统文化内容的关注度,营造一个良好的学习氛围,让学生潜移默化地接受传统文化的熏陶,全面提高德育教育的有效性。
  2传统文化对学生礼仪教育
  我国被称为礼仪之邦,在我国的传统文化中具有着懂礼、习礼、守礼、重礼等优秀的社会道德规范,礼仪作为社会文明的主要象征,能够帮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满足学生的个性化发展要求。在古代“礼”既包含着人类对宇宙天地之间的敬畏之情,还包含着对道德品质的追寻,是构建人与社会和谐相处这一发展氛围的主要内容,教师在对学生审美情趣的培养过程中,需要结合当前的社会发展规律,对社会秩序进行协调。同时,优秀的礼仪文化中还包含着浓烈的爱国之情与忧患意识。
  例如:《礼记》中的礼运篇所提出的天下为公,所描述出来的大同社会,表现出了古人对国家民族发展的向往,顾炎武所提出的“天下兴亡,匹夫有责”的观点也充分体现出古人所具有的忧国忧民、以天下为己任的爱国思想,众多忧国爱国的诗句得到了广为流传,这些名人名言和优秀的文言文,都能够作为学生综合素养提升的主要教育资源。
  3传统文化培养学生人际交往美德
  在我国传统文化发展的过程中,儒学思想讲究以和为贵,最早提出人与自然、人与社会和谐相处的教育理念,因此,教师在进行学生人际交往教育开展的过程中,需要结合孔子所提出的“君子和而不同,小人同而不和”的思维主张,让学生明确“和为贵”的建设思想,从而形成宽厚处事的行为美德。能够在日常的学习和生活过程中主动地帮助他人,为社会创造和谐的人际交往环境奠定良好的基础。同时,古人所主张的“人与自然,天人合一”的思想观念,还强调了人类应当正确的认识自然重要性,教师可以运用这一教育内容来培养学生尊重自然、保护自然、热爱自然的思想理念。同时创新教育形式,结合学生的个性化发展需求,采用多媒体等教育手段来优化教学内容,助力学生个性思维的形成,结合学生思维接受能力来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顺应时代发展潮流。
  例如:早在先秦时期儒家所提出的“仁爱”教育理念,墨家所主张的“兼爱”中都包含着对大众人际交往的观念,“泛爱众而亲仁”主要意义就是关心和爱护他人,而墨家所主张的“兼相爱”主要指不分彼此之间的远近亲疏,要无差别的将爱带给所有人。教师在教学开展的过程中,可以运用这些古代的仁爱内容,让学生在公共生活和人际交往的过程中,能够高举仁爱的旗帜,彼此之间互相关心、互相帮助,养成良好的道德思想,有效奉行助人为乐的思想观念。结合先人(下转第29页)(上接第27页)的优秀教育理念,在当前社会主义发展的制度下,减少人们之间的利害冲突,帮助学生在思想观念中树立人与人之间平等,互助合作的相处关系,让学生在遇到困难时,能够多替别人着想,主动与他人进行交流,全面提高学生的人际关系交往能力。
  4传统文化推动学生勤奋学习
  勤奋是一切成就获取的基础,只有通过勤奋的劳动才能获得更好的成果,早在我国古代就提出了“业精于勤荒于嬉,行成于思毁于随”的思想观念,勤奋的精神塑造不只是在学生日常的学习和生活中得到体现,还在未来学生工作的场地和企业中受到广泛的欢迎,也是培养学生自立自强精神的关键内容。孩子们未来都会走向社会,因此,教师需要帮助学生树立勤奋理念,为学生今后的发展奠定一个良好的基础,养成勤奋的良好习惯,要让学生了解“今日事今日毕”的重要性。勤奋的积累需要从小事做起,通过循序渐进、由浅入深的发展形式,来付诸实际行动,在勤奋的苦度中掌握持之以恒的思想理念,只有让学生勤奋的用脑去思考,用手创作才能获得成功的喜悦。教师在教学设计的过程中,可以采用一些优秀的名人案例来告诉学生勤奋的重要性,让学生在学习过程中能够勤读、勤思、勤问、勤写,让学生养成良好的学习习惯,全面提高教学成效,优化学生的道德素养。
  5总结
  综上所述,随着我国社会的发展,众多的文化形式充斥在我们身边,小学教师在进行教学资源查找的过程中,需要对文化内容的优劣进行合理的篩选,主要的教学目的是全面提高学生的文化辨别能力,让学生能够自主的进行优秀文化资源的查找。同时,社会具有一定的复杂性,让学生们在多样化文化内容中进行知识选择面临着较大困难,教师只有教会学生辨别文化,才能够让学生在今后的生活学习中,提高自身的道德素质,充分了解德育教育的价值,为小学生综合素质的发展奠定良好的基础。
  参考文献
  [1] 夏蝶.浅谈如何将传统文化应用到小学德育教育中[J].语文课内外,2018(28):240.
  [2] 谢忠云.在小学思想品德教学中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策略研究[J].科普童话,2018(04X):39.
  [3] 高波涛.浅谈优秀传统文化在小学数学课堂教学中的渗透[J].新课程研究(下旬),2015(01):95.
  [4] 杨春梅.传统文化与小学德育教育的渗透与融合[J].新教育时代电子杂志(教师版),2018(14):66.
  [5] 靳巍,李晓丹.浅谈如何在小学德育教育中渗透优秀传统文化[J].赤子,2018(14):2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623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