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必要性和途径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语文是每个人在开始成为学生的时候所学的第一门学科,也是当今的教育体系中极为重要的一门基础性的学科,到了初中阶段,语文学习的重点在于语言能力和理解能力的发展,对于学生而言这是一种能力的发展,所以初中语文的教和学都是极为重要的,但是传统的语文教学方法早已失去了其活力,并不适应时代发展的需要,所以现如今必须要开展关于语文教学方法的创新,只有适合发展的教学方法,才可以达到语文教学教书育人的目的。
  关键词:教学方法;初中语文;必要性
  【中图分类号】G633.3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005-8877(2019)21-0093-01
  初中生正处于青春期,青春期的孩子是叛逆的,他们处于一种自我独立意识开始出现的时候,所以觉得自己是对的,质疑精神开始出现,思维也比较叛逆,所以老师必须要用更加新颖的方式才可以激发起他们的学习兴趣,并且可以让他们对于语文课堂产生信服,所以说教学方式的创新直接影响着整个语文课堂学习的效率和课堂的质量。从如今的发展现状来看,语文教学的确是存在着很多显而易见的弊端,如果不及时的做出调整和改变,那么将会导致学生的学习质量大打折扣,语文的教学也会愈发倒退。
  1.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必要性
  新课程改革以来,教学状况的确是获得了一些改进,但是初中的语文教学还是存在着很严重的问题,这些问题使得课堂的活力下降,教学质量一直也得不到提高。老师依旧在扮演着主动传播的角色,师生之间的交流依旧是一种单向的传播,学生一股脑的接受着老师的讲授,久而久之,个人的主动性逐渐消失,无论是否有表达欲,无论是否喜欢,在被动的接受过程当中,逐渐的产生厌烦,学习的主动性受到重创。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老师根据教材内容进行备课,按照知识点的顺序进行逐一讲解,一节课的时间下来,学生即使是遇到疑惑也没有时间来进行一番独立思考,初中生的思维发散较多,会经常性的产生质疑,但由于时间的限制,学生的创新想法没有机会说出,这大大削弱了他们的自主创新意识。比如写作课,老师明确的给出了行文规范,限制了学生才能的施展。当老师作为课堂主导者的时候,就必须要有更强的能力与之匹配,这样才能做到对学生的指引,如果连老师自身的能力都不足的话,那么何谈传道授业解惑呢。
  2.创新初中语文教学方法的途径
  (1)营造有活力的课堂氛围。对于处于叛逆期的初中生来说,对课堂的兴趣直接决定了他是否会继续认真学习下去,当对某一门学科的兴趣更大的时候,对这门课程所付出的时间和精力也就越多,所以,对于课堂气氛的营造便极为重要,从学生的兴趣入手,以学生更喜欢的方式来进行课堂教学,比如对课文内容进行角色扮演,多媒体在课堂中的应用,图片、音乐等方式对学生注意力的吸引。只有课堂真正的吸引学生,语文教学的质量才有望提高。
  (2)培养学生的自主能力和创新精神。在当今时代,创新的重要性自是不必多言,自主创新能力需要在学生时期就加以培养,这对日后走上工作岗位都是极为必要的,在初中阶段,学生的思想开阔,在好奇心的驱使之下创新意识浓厚,所以,老师必须要做出合理的引导,切不可做出扼杀。在语文的课堂教学上,老师必须要多提出一些开放性的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思考,大胆地说出自己的想法,老师也必须要及时对其做出肯定,对于阅读和写作,尊重学生的发散思维,不以考试要求作为唯一的评判标准,对于学生的答案做出合理的评判和引导,对其创新性的想法做出肯定。
  (3)提高老师的专业素养。初中阶段的学生还不能完全按照自己的想法行事,所以老师必须要在这个过程当中做出积极的引导,老师在这个过程中需要抛弃自己课堂主导的角色,但老师的地位仍旧是不可侵犯的,所以,在改革的过程中对于老师自身的素质便有了极高的要求,需要在其循循善诱之下激发出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主动性,根据每个学生的学习状态,进行专门的引导,既把课堂还给学生,又引导他们积极的进行创新。
  初中阶段的语文学习是提升语文能力的黄金时期,对于文字能力、理解能力和语言能力等各方面都是一个大幅度的提升时期,但是现如今缺少活力的语文教学方法却耽误了学生能力的培养和提高,枯燥的课堂极大的限制了学生的学习兴趣,创新精神和自主思考能力被大幅度的限制,这对学生未来的发展和成长都会产生极大的不利影响。由此,语文教学方法是必须要得以改进的,提高学生对于语文学习的热情,课堂学习的氛围向活跃化发展,从而提升整个课堂的活力和语文教学的质量水平。
  参考文献
  [1]雷新梅.初中语文阅读教学中的自主学习[J].都市家教(下半月),2015(2):66-66
  [2]欧阳小珑,李維娜.初中古诗词教学探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1(09):56.41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515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