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效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水稻种植技术关乎水稻的产量和质量,我国是人口大国,水稻又是主要的粮食作物,其重要性不言而喻。基于此,介绍水稻种植的相关内容,并对水稻种植的过程进行简要介绍,提出“三控”施肥技术和叶龄模式技术两种常用的水稻种植技术。
  关键词 水稻种植技术;种植效益;优化对策
  中图分类号:S511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2.009
  水稻是我国重要的粮食种类之一,水稻种植有着非常悠久的历史。我国水稻的种植面积占全国粮食作物的1/4,而产量则占50%以上,即中国一大半的粮食来源于水稻。尽管自动化技术的出现降低了水稻种植的人工工作量,但由于各种外部因素的影响,水稻的产量提升依旧受到限制。因此,研究提升水稻种植效益的问题十分必要。
  1 水稻的生长条件要求
  水稻是一年生禾本科植物,植株高约1 m,对生长环境没有特别严格的要求,在温度高、湿度高、日照短的情况下能得到更好的生长。根据实验数据显示,不同生长期的水稻对温度有不同的要求,25~30 ℃最适合水稻的幼苗生长,30 ℃左右最适合稻穗的分化和开花。在水稻种植时期,湿度应控制在50%~90%。
  2 水稻种植的过程
  2.1 种植前的准备工作
  2.1.1 水稻选种
  选种是水稻种植的基础工作,也是影响水稻产量的关键步骤。尽管水稻对种植环境并没有非常严格的标准,但在一些环境恶劣的场地种植水稻会降低产量。选种的目的是挑选出适合种植环境、自身拥有较强的抵抗力、容易实现高产并且具备抗倒伏能力的水稻品种。
  2.1.2 浸种
  这一步骤主要是通过对种子进行消毒和清洗,从而降低水稻患病虫害的概率,保证种植完成后的出芽率和成活率更高,随后还要进行晒种,这个步骤的主要目的是通过阳光照射杀死种子中的细菌,同时提高种子的吸水率。
  2.1.3 调整土壤
  对种植环境的土壤进行处理,主要是调节pH值,具体方法是取样土进行pH检测,根据检测结果配比适量浓度的溶液,并将溶液与水混合,喷洒至种植土壤,以确保土壤中的酸碱度符合种植标准。
  2.2 播种
  准备工作完成后即可正式播种,播种需要注意三点。
  2.2.1 插秧深度
  在种植过程中,要注意控制插秧的距离和深度,确保秧苗顺利进入缓苗期。插秧时,深度过深不利于水稻生根;深度过浅,植株的稳定性就会变差。
  2.2.2 插秧温度
  当水稻进入缓苗期后,种植人员就要注重调节种植区域的温度。原因是,插秧时间集中在四五月,此時刚进入春季,天气温度尚未稳定,昼夜温差较大,幼苗适应力较差,在频繁变化的温度中很容易死亡。因此,种植人员需要调整水温,使其保持在合适的范围内,尤其是夜间温度低,可以适当提升水温。
  2.2.3 插秧顺序
  插秧需要按照从稻田下方到稻田上方的顺序来插,这样在稻田下方的秧苗就可以充分利用田中的水源缓苗,不仅能节省种植用水,还能减少肥料的流失。在插秧的过程中还要注意田地的使用率,尤其是田地边缘和角落这样容易被忽略的边角位置,插秧结束后一定要进行检查,避免出现漏插秧苗的现象,尽量做到没有死角,保证秧苗的数量。
  2.3 注重管理工作
  水稻种植完成后,种植人员还要严密监控水稻的生长情况,加强田间管理的力度,发现问题及时解决,避免水稻出现大面积损伤。具体的管理工作主要有三大方面。
  2.3.1 施肥
  水稻种植时,需要进行第一次施肥,在随后的时期内也要进行施肥工作,等水稻顺利度过缓苗期后,就要对其进行施肥工作。施肥的主要目的是提升植株的抵抗力,促进水稻成长。施肥时要严格控制用量,用量过多,水稻容易被肥料烧伤;用量过少,肥料的作用得不到充分发挥,要遵循适量均匀的施肥原则。不同时期的水稻有不同的生长需求,不同肥料也有不同的作用。在水稻种植前期、分化期,分别需要施基肥、分蘖肥、穗肥和粒肥。种植人员要熟悉不同肥料的使用时期以及用量,要在合适的时间内完成施肥工作,提升水稻的生长效果。
  2.3.2 除草
  田间多余的杂草会吸收水稻的营养,造成植株矮小、营养不良。种植人员需要定期清理杂草,但有一点需要注意,田间的杂草生命力顽强,就算处理及时也不能实现完全根除,而且每次的除草过程或多或少会给水稻的生长带来负面的影响。以此,在除草过程中要尽量保障土壤环境稳定的前提下使用适量的除草剂。
  2.3.3 病虫害防治
  病虫害的出现会降低水稻产量,严重的还会导致颗粒无收。因此,病虫害是种植人员需要高度重视的工作内容。必须要从选种环节进行把控,注意使用肥料提升水稻的抗病虫性,同时结合科学的田间管理,减少鼠害的发生。常用的防治方式主要是物理防治、生物防治和化学防治。例如,生物防治主要是引入病虫的天敌,降低植株中害虫的数量。化学防治主要是通过喷洒一些配比合理的药剂或者肥料,来降低病虫对水稻造成的损害。
  3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提升种植效益的具体措施
  优化水稻种植技术是提升种植效益的有效途径,介绍两种我国目前使用频率较高的种植技术,并针对技术要点进行分析。
  3.1 三控施肥技术
  主要通过控苗、控肥、控病虫来提升水稻的产量。1)控肥是控制施肥量和施肥的时期,主要是降低水稻种植前期氮肥的用量,提升氮肥的利用率,这样可以有效降低肥料对环境造成的污染。2)控苗是通过控制基蘖肥中的氮肥用量,控制无效分蘖和最高苗数,提高成穗率和群体质量[1]。3)控病虫是控制病虫害的发生来提高水稻的产量。
  三控技术中,最重要的就是肥料用量和时机,这里指的是氮肥的使用。氮肥是促进水稻生长的重要肥料,控肥的主要目的是减少水稻的无效分蘖,提高成穗率和氮肥的利用率。前期减少氮肥的使用,能够保证叶片的含氮量维持在合适的范围内,避免出现无用的分蘖,并且种植经验表明,前期施洒大量的氮肥并不会促进水稻的吸收,相反还会降低水稻的氮肥利用率,并且过量的氮肥还会对周边的生态环境造成污染。   3.2 水稻叶龄模式法
  这种模式是近几年来兴起的新型理论,是根据水稻器官同伸规律,应用水稻主茎叶片生育进程,来确定水稻的生育时期及其相应的高产栽培技术和肥水管理促、挖措施[2]。
  不同于传统的栽培技术,这种新技术能够将生产的数据进行定量化规范,更加适用于大规模的水稻种植。在田间管理的技术引进上有重要的作用。田间管理需要监控水稻生长的全过程,但不同品种的水稻在不同生长环境中会受到外界因素的影响,使用水稻叶龄模式法就可以降低负面影响,充分利用水稻的生长信息调整种植的策略。尤其是在移栽初期、分叶期、拔节期以及抽穗期进行田间的检测和诊断。就可以将茎叶数、叶色、叶相的具体信息当作参考依据。并根据幼苗的生长情况,分出不同的生长类型,针对生长态势的区别,采用不同的管理方式。例如生长情况较好的幼苗就可以采用平稳促控的方式,生长情况一般的幼苗,则主要注重壮秆的工作,生长情况不佳的幼苗,要尽量保证稻穗叶片的数量,最终实现增加产量的目的[3]。
  在目前水稻种植中常会使用先进的技术进行辅助,但无论使用生物技术还是工程技术,都必须以水稻的生长规律为参考依据。换言之,这些技术只有基于系统完整的生物知识以及栽培知识的基础上,才能充分发挥作用。例如,生物技术特别重视肥料的使用,尤其是肥料的配比,但是如果在施肥过程中按照叶龄模式的方式进行,就能实现产量最大化的效果。再比如,现代化的种植过程中,常常会使用计算机进行数据的分析和处理,计算机技术在不断进步的同时,更应该重视叶龄模式对计算机技術的指导作用,必须在科学原理的前提之下完成所需数据的分析和处理,才能得到有效的数据信息,进一步促进水稻的增产。
  4 结语
  优化水稻种植的技术不仅是为了提升水稻的产量以及种植人员的经济效益,更是为了保障水稻种植的产量稳定增长。新技术的出现一定程度上促进了水稻种植的效率,但是技术使用过程中还是会出现一些问题,相关的农业专家就是要不断找到技术中的弱点,并对其进行改进和弥补,让技术真正为实践服务。
  参考文献:
  [1] 单文芳.采用技术优化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探索[J].中国农业信息,2015(8):113-115.
  [2] 马国芹.水稻种植技术要点与病虫害防治建议初探[J].农业开发与装备,2018(6):157,156.
  [3] 邹泽銮,徐明广.提高水稻种植效益的栽培技术要点[J].南方农业,2018,12(18):44-45.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8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