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基于一个共同的目标,即通过合作、共享、协调的发展模式来缩小城乡差距,逐渐瓦解城乡二元化经济结构造成的不平衡问题。从中国社会结构演变角度分析,城市、乡村之间的有机体形态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越发明显,但乡村地域系统范畴下的各项要素明显发展滞后,与城市地域系统不相匹配,在全面建成小康社会的新时代任务要求下,城乡融合将是一个漫长的过程,而乡村振兴则是一个清晰的目标,前者是后者的充分条件,而后者是前者的必要条件,忽略乡村振兴战略的重要性,实现城乡融合即为“妄谈”。本文通过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两个概念的理论、内涵及互动机制分析,探索有效的实现路径。
  [关键词]城乡融合;乡村振兴;动态均衡;实现路径
  [中图分类号]F320 [文献标识码]A
  1 中国新时代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重要性
  十九大报告中指出:“(新时代)我国社会主要矛盾已经转化为人民日益增长的美好生活需要和不平衡不充分的发展之间的矛盾”,将这一论述利用社会空间界定方式表达,则为“城乡之间矛盾”——包括经济、文化、教育、金融等各项显性的社会服务功能,以及个人生存、发展所需要的隐性支持条件,城市远比乡村社会空间优越,且整体上呈现城市飞速进步、乡村日益衰落的动态趋势。
  究其根本,在于城市、乡村之间存在的巨大差距,导致城乡之间无法优劣互补、共生共荣,因此必须通过“乡村振兴”的方式,将乡村地域系统提升到一定高度,才能满足城乡匹配的要求,而乡村振兴战略的具体实施,必须坚持城乡融合的基本理念,并提供必要的政策、资金等扶持。
  2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及内涵界定
  2.1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适用理论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既是独立并行的过程,但彼此之间又存在接触点,因此必须将其视为一个有机整体展开理论分析。从地域系统优化升级、协同发展的角度出发,城乡经济、文化、科技、环境等方面将在一个较长的时期内呈现动态均衡发展,所适用的研究理论主要包括以下三种;
  第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理论。该理论符合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在“全局性”方面要求,其中“人地系统”中包括人文社会环境及自然生态环境两大体系,彼此胶着、相互联系、深度影响、多源反馈,是一个具有开放性特征的地域系统。通过这一理论,可以展开人地关系地域系统内部子系统之间的优化,从而实现城市、农村空间中各要素的匹配状态,促使其良性循环。同时,该理论也有助于了解城乡融合过程中乡村短板,以及乡村振兴战略中的关键问题,为两者之间搭建一个和谐共进的平台。
  第二,增长极理论。该理论提出,通过培养特定的增长极,可以有效地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但“极化效应”存在大于“扩散效应”的情况,如果区域经济发展到一定水平,就会具备自我优化的能力,在市场经济环境下表现出优势资源的“马太效应”,即经济发达地区优势不断增强、经济落后地区优势不断被撷取,呈现“两极分化”的趋势。这一理论描述了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城乡经济发展的客观现象,如城市化过程中对农村土地、劳动力等优势资源的撷取,进一步压制了乡村发展的可能性。
  第三,点轴开发理论。该理论属于增长极理论的进一步延伸,一般而言,区域经济中心即为区域增长极,一般集中在优势区位,以点状分散形式存在。在现实空间中,城市显然有发育区域增长极更好的条件(如省会城市),若干点通过物流、信息流、资金流等建立网络,构成“点轴结构”。本质上,点轴开发理论提供了一种城市、乡村之间动态均衡增长模式,“点”与“点”之间(城市与城市之间)基于轴线扩散效应,挖掘流通过程中的区域优势资源,建立适应乡村地區与城市地区协同模式,形成立体化、系统性的发展格局。
  2.2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
  2018年中共中央国务院印发《乡村振兴战略规划(2018-2022年)》,该文件全面系统地对乡村振兴战略的目标、要求、方针、优先任务、制度保障进行阐述,乡村振兴的科学内涵可归结为“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而这五个方面代表了一个有机整体,需要相互促进、相互协调、相互平衡才能实现乡村与城市的有效衔接。
  进一步分析,乡村振兴为乡村、城市提供了衔接可能,但要达到城乡融合,则是一个更加庞大而系统的工程。一方面,城乡空间、居民要实现融合,就必须完善对应的基础设施、瓦解户籍壁垒,确保城乡居民同一水平的生活品质。另一方面,城乡之间产业融合,需要进行生产力、生产关系的重构,保障“点轴结构”中特定增长极的稳定,实现“以城带乡、以工促农”的产业格局。
  3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及实现途径
  3.1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互动机制
  整体上,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两个系统是相互支撑、相互促进、相互依存的,城乡融合的发展路线是实现乡村振兴的前提,缺乏这一前提,将会造成城乡二元化结构延续甚至加剧,城市化建设中经济发展“马太效应”进一步增强。结合点轴开发理论,城市、乡村通过优化空间布局,建立轴线网络,促进城乡资源双向流动,形成城市反哺乡村的“涓滴效应”,为乡村振兴战略的实现奠定良好的体制、政策基础。
  同时,“乡村振兴”也是新时代中国城乡融合发展的基本途径,甚至可以说是“唯一途径”。乡村振兴战略是立足农业农村发展的视角展开的,其本质上可视为对长期以来忽视农业农村发展“历史欠账”的偿还,通过一系列举措,以迅速补齐和城市之间的短板,促使城乡之间人文环境、生态环境、经济环境等动态均衡逐渐接近、直至重合,为城乡融合提供重要保障。
  3.2 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实现途径
  基于以上对城乡融合与乡村振兴的理论、内涵及互动机制分析,可以认为当代中国基本国情下,“城乡融合”是条件、“乡村振兴”是目的,前者为后者提供一系列的政策、资金、科技等扶持,后者的实现水平也直接反映出前者的发展效果。基于此展开乡村振兴战略实现的路径探索,主要涉及以下三个方面。   第一,强化乡村振兴制度保障。乡村振兴战略是国家顶层设计发起、自上而下实施的,“制度保障”的作用不言而喻,立足前期“三农问题”的政策制度供给现状,需要进一步强化四个方面制度内容:(1)立足城乡融合建立健全政策体系,以确保城乡资源的双向流动,概括地说,涉及“钱、人、地、业”四个方面。其中,“钱”及金融支持、财政支持、投资支持等,不断拓宽融资渠道为乡村振兴提供充足资金。“人”即人才,要规避大量农村劳动力涌入城市,而城市专业科技人才“不下乡”的现象,实现人力流入、流出的平衡,不断强化科技人才、管理人才、创业人才等在乡村振兴战略落实中的作用。“地”是指土地资源,城市化发展过程中,土地资源是城乡博弈的重要对象,要处理好城乡融合过程中土地资源的供给关系,完善土地流转机制。“业”包括产业和就业,产业是乡村振兴的重点,就业是乡村振兴的基础,两方面维持着乡村地域系统的可持续发展和社会稳定;通过以上四个方面制度内容的强化,进一步明确政府治理、乡村治理、村民自治等行政组织关系,确保制度效应充分发挥。
  第二,完善城乡“线-轴”扩散机制。基于点轴开发理论,科学建立区域增长极,完善“点-轴”网络在乡村振兴中的扩散作用,推动城乡辐射引领机制完善。现阶段,我国大部分乡村地域系统都是围绕着固有城市或“城市圈”,形成“城乡一体化”格局,但考虑到增长极的负面效应,可借鉴城乡融合的一般规律,更为科学地设计城乡互动圈际,促使“点”的分布更加合理,在区域经济中的带动作用更加明显。例如,“特色小镇”的规划发展,可以实现某一地区的优势资源挖掘、优化,形成农业旅游、生态农业、乡土民俗等新型产业,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业人口就业、创业水平。
  第三,因地制宜构建乡村振兴模式。城乡共同地域系统中包含着丰富的人文、自然要素,彼此之间存在着文化、历史、生态、民族等方面的差异,因此乡村振兴战略下的具体模式,并不存在一个统一标准。遵循因地制宜的原则,可根据不同地域系统下聚落方式、社会组织、文化观念等建立适应性发展模式,但共同目标是一致的,即缩小城乡之间的发展鸿沟;在“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模式上,国内外均有许多成功案例,如“温州模式”“苏南模式”强调现代化产业创新,是一种“非农业化发展”的模式,而拥有古村落、古镇的区域,则可以通过保护与开发的方式构建“旅游模式”。我国地域广大,乡土空间的差异性不胜枚举,在探索“因地制宜”的乡村振兴模式中,可借鉴但不可盲从。
  [参考文献]
  [1] 李程丽,薄遵强.乡村振兴战略视域下城乡融合发展的实现理路[J].哈尔滨市委党校学报,2018(06).
  [2] 贺文华.乡村振兴:新时代城乡融合发展的逻辑起点[J].当代农村财经,2018(10).
  [3] 顾益康,吕苏娟.建设新时代城乡融合的大花园[J].浙江经济,2018(13).
  [收稿日期]2019-01-07
  [基金项目]本文系2018年度衡阳市社会科学基金重點项目“衡阳市实施乡村振兴战略的路径研究”(编号:2018B(Ⅰ)017)。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7965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