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居住区环境的雨水利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介绍雨水下渗与利用相结合是城市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部分,居住区收集道路雨水及利用,住宅楼屋顶的雨水及利用,绿地雨水收集与利用,广场雨水的收集与利用,其它雨水收集和利用。
  关键词:雨水收集;利用
  1  引言
  从城市整体生态的角度来看,适量的雨水提供给了人类和植物生活必须的淡水资源,采取有效安全又合理的疏导维持雨水的自然下渗是维持地表水和地下水平衡的重要手段。但是由于城市化的进程,下垫面铺设坚固的钢筋水泥板等各种硬质材料覆盖,这种自然下渗正在被阻断。在城市居住区中,大量的居住下垫面是由混凝土构成的,居住区建设地下停车场,有些人认为影响雨水渗透反对再建,但从居住区风景建设角度来说,它不仅解决了大量停车问题,也有利于居住区景观改善,那么,有什么方法解决这种不良下渗情形?由于雨水自然下渗受到阻隔,不能渗入地表的的水质较好的水白白被排到雨水管网,排入河流,十分可惜,应该积蓄起来加以利用。就一个居住小区而论,对水资源节约是有限的,但从整个城市来看,这是合理利用水资源重要内容。因此,形成下渗与利用相结合的城市居住区雨水利用体系,是城市居住区规划设计的重要内容。
  2  形成雨水充分下渗的地表
  要让雨水充分在住区得到渗透,首先保证有足够的土壤裸露,植被丰富的地表蓄水能力更强。研究表明,植被有效的影响地表反射、地表温度、下垫面的粗糙程度和土壤-植被-大气连续的体时间的水分交换。当植被覆盖率从30%增至80%时,径流量减少尤为明显,种草的坡面和不种草的坡面相比,地面径流量可减少47%,冲刷量减少77%。草本、灌木及乔木植物具有较强的控制土壤的侵蚀能力,降雨节流、土壤增渗、径流延滞、蒸腾和土壤固结等。经测定有草皮的土壤稳定入渗率比相同土壤条件下的裸地大15%~20%。因此,居住区要充分的园林化,增加植被的覆盖的地面,减少园林中的铺装,铺装尽量采用渗透雨水的铺装材料,最终形成能够充分吸收雨水的园林界面。
  3   雨水收集与利用
  3.1  车行及人行道路雨水的收集及利用
  居住区如花岗岩、水泥等不透水性路面的雨水收集可根据实际情况采取以下方案。
  (1)道路雨水直接汇集于绿地会对乔灌草植物产生危害时,可在乔灌草绿地根系周围铺设透水率较小的渗水管,将硬质道路边沟雨水直接引入根系,既能有效灌溉道路周边的乔灌草植物,也不会造成道路两边绿地积水问题。
  (2)利用绿地与道路的高差进行雨水收集。初步认为人行道应高于绿地5cm~10cm,应做好雨水收集及排水处理,充分考虑到绿地积水的问题,雨水收集可通过设于道路两边的雨水口汇集至路面下的雨水管道,最后汇入集水池。雨水口可隐蔽于种植池、花坛或灌草绿地中,美化居住区环境。道路铺装呈“U”形,雨水沿着道路集水沟进入地下透水管道,再进行收集利用,或道路呈倒“U”形,雨水通过两侧的透水管收集利用。
  (3)对于主干道两旁的人行道,选用透水、透气好的铺装如透水砖规格200[×]100[×]50、300[×]300[×]50、100[×]150[×]40等,合理设置人行道坡度,以保证两边乔灌草植物能合理吸收利用雨水。人行小径,道路用卵石、石块、汀步铺成,缝隙间用泥土或砂填充,成为透水路面。其道路透入地下的雨水可引入蓄水池或渗入地下成为地下水。
  (4)当道路略高于绿地,且路边绿地植物较耐劳的情况下可直接入渗绿地活用微地形处理形成景观小水泵。
  3.2 居住区广场雨水收集及利用
  广场为不透水性的硬质铺装时,可在广场周边增加一定数量的深水井,从广场汇集于渗水井中的雨水再通过收集管引入蓄水系统;或是设滤水层将雨水过滤引入滤水槽再入蓄水系统,蓄水系统可以参照乡村蓄水旱井的的的修建方法。当广场采用透水生态型铺装时,可直接将雨水渗入地下。
  3.3  住宅楼屋顶的雨水及利用
  结合居住区建筑的整体规划布局、地形地貌进行组织,宜采用暗渠的方法收集雨水,将屋面、阳台、墙面及散水的雨水引入环形滤水槽,槽内铺设砾石或卵石等过滤水材料,将渗入滤水槽的雨水流入蓄水池,或是汇水管与乔灌草绿地的种植槽相连,以便更好的浇灌地面及垂直绿化植物。其中“高种植池+低绿地+浅沟渗渠渗透”得到好评,就是屋面雨水先流经高位种植池进行渗透净化,而后与道路雨水一起通过低绿地,流入渗透浅沟;当雨水量较大时,沿着渗水沟继续下渗;超过渗透能力的雨水排入人工湖或集水坑塘。
  3.4  绿地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利用大面积绿地地形变化丰富的优势,合理利用现有的绿地积蓄雨水。如下凹绿地,通过溢流井和自然下渗进入地下流入排水管网,采用雨水花园收集并过滤雨水,它是自然形成的或人工挖掘的浅凹绿地,被用于汇聚并吸收来自屋顶或地面的雨水,通过挺水植物香蒲等、沙土的综合作用使雨水得到净化,并使之逐渐渗入土壤补给景观用水、厕所用水等城市用水。是一种生态可持续的雨洪控制与雨水利用设施。
  (1)居住区林地。大片绿地根据植物的根系分布规律并设计集水地形,形成集水坑塘,在植物適宜位置设置大型渗水井,下面布置地下输水毛管,输水毛管可根据灌木分布状况,直接铺设在根系周围,在古树或大树周围布置一条或几条环状灌水管,其上设有多个出水口滴头。
  (2)山坡绿地。雨水收集系统大多由地井、蓄水池、花管和植被四部分组成。山顶可大范围埋设多个带孔花管,每个花管能保住25千克雨水,并随时向周围土壤渗排。依山势挖设地井,每个井相通并在地下不同高度上均向周围土壤伸出带孔管道,进行渗水。当所有井蓄满后山下还有蓄水池,当山坡绿地需要给水时,蓄水池抽水上山,这样保证所有雨水都成为有效水。
  3.5  其它雨水的收集和利用
  一定数量的雨水作为园林景观用水外,而且多余出来的雨水也可以用于洗车等需要用水的场合,另外,更多水经过人工下渗返回到大地中去,通过人工储藏环节,有效的下渗成为连续过程,而不必收到降雨天气的限制,通过埋设雨水下渗的管道的方法,就可以使雨水逐步下渗到地下,使城市生态环境得以改善。
  树立生态小区雨水应用系统。小区沿着排水道修建浸透浅沟,外表植草皮,促进雨水径流流过时下渗。局部超越浸透才能的雨水则进入雨洪池或人工湿地,可作为小区水景或继续下渗。
  案例:创业家园景观设计。
  项目位于河北任丘市,总面积96906㎡,其中景观设计面积77321㎡,建筑占地面积19585㎡,沿街两层商业用房,建筑风格以现代简约为主。
  (1)综合运用柔性技术,居住区环境中各类要素的整合,结合居住区内雨水排水、植物生长、水景用水资源等方面,建立一整套的“透水”-“过滤”—“应用”工程链,采用旱溪和植被组合收集地表雨水,选择同时耐水湿和干旱条件的乔灌木低投入、低维护的乡土树种国槐、栾树、紫穗槐、枫杨、皂荚树、榆叶梅等植物。雨水在其中消能过滤后逐渐汇聚,最终汇入景观湖,达到水景的利用目的,既美观又具有生态优势。
  (2)沿道路设计旱溪景观,巧妙的地收集道路雨水。
  (3)微地形下凹绿地处处理雨水蓄渗措施并采用节水灌溉技术,合理利用降水。采用雨水花园收集并过滤雨水,并采用集水暗管,其管壁上有分布规则的集水孔,并防止泥土渗入,可配合集水井用于大片绿地集水、排水、渗灌等,提高雨水利用效率。
  总之,由于居住小区在城市总面积占的比重很大,合理利用居住区的雨水,将对改善整个城市水循环起积极作用。
  参考文献:
  [1] 汪辉,汪松陵主编.园林规划设计[M]北京:化学工业出版社,2012(8).
  [2] 彭一刚.中国古典园林分析[M].北京中国建筑工业出版社,2002.
  [3] 赵衡宇,陈琦主编.城市住区环境景观设计教程[M]北京:化工出版社,2010(3).
  作者简介:
  顾雪玲(1979—)女,河北秦皇岛,本科,中级工程师,研究方向:园林景观设计。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03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