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人工林改造提升设计方案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于1990年建立,是我国唯一以华南虎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为了提高保护区生态等级功能,妥善解决保护区内人工林历史遗留问题,对该保护区的规划建设、保护管理进行分析,针对存在的问题提出了保护区人工林改造提升方案,为今后该保护区的建设管理提供参考。
  关键词 华南虎自然保护区;人工林改造;提升方案
  中图分类号:S72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4.029
  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以下简称保护区)1990年经广东省人民政府批准建立(粤办函〔1990〕13号),是我国唯一以华南虎为主要保护对象的自然保护区。该保护区的管理机构为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管理处,主要任务是保护华南虎种群及其栖息环境。
  由于保护区存在区内村民较多,保护区与村民林地、人工林、毛竹林等权属存在冲突,引发了村民利益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之间的较大矛盾,自然保护区难以管理。因此,在全面了解保护区情况的基础上,因地制宜、科学制定人工林改造提升方案才能高效提高保护区生态等级功能,有效解决村民生产生活和权益问题[1]。
  1 保护区现状及现有人工林存在的问题
  1.1 保护区土地利用及人工林现状
  保护区总面积为16 373.3 hm2,其中林业用地面积为14 880.7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0.88%;非林业用地面积1 492.6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12%。在林业用地中,阔叶林面积5 988.3 hm2,占林业用地面积的36.58%;针叶林面积2 372.9 hm2,占14.49%;竹林5 118.6 hm2,占31.26%;经济林面积10.0 hm2,占0.06%;灌木林面积948.8 hm2,占5.8%;无林地(高山草甸等)面积312.1 hm2,占1.9%。
  林业用地中,生态公益林总面积7 189.6 hm2。其中仁化长江片4 322.9 hm2、乐昌沙坪片2 866.7 hm2。生态公益林占保护区林业用地面积的48.31%。在非林业用地面积中其他多为草被地,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08%。保护区森林覆盖率为88.18%,其中灌木林、疏林地、未成林造林地、无林地面积之和为1 390.9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8.5%。
  1.2 保护区现有人工林存在的问题
  1)生态效益低。现有林地多为单一纯林,生态功能等级较低,景观效果较差,生物品种单一,涵养水源能力较差。2)社会反响差。保护区与村民在林地、人工林、毛竹林等权属问题上存在冲突,引发了村民利益与自然保护区管理之间的较大矛盾,自然保护区难以管理。
  2 保护区人工林改造提升设计方案
  2.1 第一代人工林改造方案
  根据广东省林业厅贯彻实施的《广东省森林和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粤林规〔2018〕1号)第十六条规定以及2018年广东省人民政府令《广东省森林和陆生野生动物类型自然保护区管理办法的通知》(粤府令第233号)第二条妥善解决保护区内人工林历史遗留问题等有关规定,并结合当地林木经营习惯,将村民投资种植的第一代人工林中树龄达到12年以上的近成熟林,根据实际情况采取间伐、皆伐等采伐方式进行分年度采伐,规划期为5年。
  保护区人工林采伐实施方式:1)符合条件并纳入本方案计划的,由林农向当地林业主管部门提出申请,按程序申报审批;2)由林农与保护区管理处签订合同,第一轮人工林采伐后交给保护区管理,由保护区申请专项资金进行林分升级改造,并纳入生态公益林规划管理;3)毛竹林按照有关规定和要求可自行安排采伐。
  2.2 第二代人工林改造方案
  在2008年之前,林农在现自然保护区内种植的人工林,包括人工杉木林、松木林,并在2016年以前进行过第一轮采伐的,全部由自然保护区管理,申请专项资金进行林分升级改造,纳入生态公益林管理。
  保护区人工林采伐后管理方式:1)林农与保护区管理处签订管护协议,第一轮采伐后的人工林全部交给自然保护区管理,由自然保护区申报专项资金,进行林分升级改造,在现有人工林的基础上,套种生态功能良好的阔叶树种;2)采伐后的人工林,由保护区管理处统一向省林业行政主管部门申请,纳入生态公益林规划和管理,林农直接享受生态公益林补偿。
  3 保护区生态公益林设计
  在现有国家生态公益林与省级生态公益林的基础上,继续加强生态公益林建设。到本方案规划期末,拟新增建设生态公益林6 754.7 hm2。其中核心區1 308.9 hm2,缓冲区1 181.5 hm2,实验区4 264.3 hm2。
  4 保护区人工林改造方案的实施意义
  4.1 生态效益
  保护区人工林改造方案实施后,使保护区人工营造的283.9 hm2的单一纯林得到提升,新增亚热带常绿阔绿叶林面积283.9 hm2;生态公益林面积从现有的8 491.6 hm2,再新增6 672.4 hm2,使保护区生态公益林面积达到15 164 hm2,占保护区总面积的92.68%。生态环境得到改善,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生态效益明显。
  4.1.1 生态功能等级明显提高
  保护区人工林改造方案实施后,使保护区建立前人工营造的人工林通过人工干预措施提高了生态功能等级,将生态功能等级较低、景观较差的人工纯林人工采伐后全部种上生态功能良好的常绿阔叶树种,使保护区生态环境明显改善,生态效益明显提高[2]。
  4.1.2 生物多样性得到丰富
  单一纯林是生物多样性最差的一种林分。保护区人工林改造方案实施后使283.9 hm2的单一纯林得到改善,全部种植阔叶树种,并采取多种类随机结构,与周边生态环境相协调,使保护区生态环境相对一致,生物多样性得到提高,为野生动物的生存、栖息、繁衍提供了良好条件。   4.1.3 涵养水源能力进一步增强
  保护区内的单一纯林全部为杉木林、松木林,涵养水源能力较差。保护区人工林改造方案实施后,保护区森林涵养水源的能力会明显增强。以常绿阔叶林为主的森林生态系统在陆地生态系统中具有最大涵养水源能力,洪水季节可以蓄水防涝,干旱季节可以供水抗旱,故被誉为“绿色水库”。因此,将人工纯林采伐后种上阔叶树种能有效截留降水、涵蓄土壤水分、抑制蒸发、缓和地表径流、改善水质和调节水温变化等。据研究表明,森林土壤根系空间达1 m深时,1 hm2森林可贮存水200~2 000 m3,平均比无林地多蓄水300 m3。
  4.2 社会效益
  保护区人工林改造方案实施后,有效解决了保护区成立之前所种植人工林的历史遗留问题,妥善化解资源保护与村民生产生活之间的矛盾。生态公益林规划建设使保护区内村民增收,利于社会,惠及村民,且能够使森林资源得到有效保护,实现人类与自然和谐共存,对自然保护的持续稳定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此外,生态公益林规划建设中的人工造林、森林抚育、更新改造等建设任务需要大量的林业工人,这为保护区农民带来了大量就业机会,将促进林农增收致富,有效化解与当地群众的矛盾,社会效益明显[3]。
  4.3 經济效益
  森林是陆地生态系统最大的碳库,林业碳汇也是目前从增加碳汇的角度减缓全球气候变化的最主要途径。据研究指出,我国森林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固碳制氧、生物多样性、净化空气、森林游憩、保护土壤、林副产品、养分循环服务功能,每年产生的总生态经济价值为15 360.37元/hm2,其中直接经济价值和间接经济价值分别为963.64元/hm2和14 396.73元/hm2,间接经济价值是直接经济价值的14.94倍。木材及林副产品的价值仅占到森林总价值的6%,而森林固碳释氧的价值占到了47%。
  据有关资料显示,1 hm2森林每天O2释放量0.75 t、CO2吸收量1.0 t。广东粤北华南虎省级自然保护区森林总林业用地面积为13 374.1 hm2,则每天O2释放量约10 030.58 t、CO2吸收量约13 374.1 t。
  5 结语
  综上所述,保护区人工林改造方案实施后保护区自然生态环境将明显改善,生物多样性明显增加,保护区历史遗留问题可得到进一步化解。此外,实施本方案的生态效益、社会效益、经济效益明显,对提高保护区的生态作用,促进保护区的稳定和良性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参考文献:
  [1] 李歆.泸溪县柏木人工林经营改造模式探讨[J].林业科技情报,2018,50(3):45-47.
  [2] 王永忠,邓树剑,韩新生.浅谈人工林营造和管理中存在的问题及改造措施[J].宁夏农林科技,2018,59(4):32-34.
  [3] 王玮玮,许彦红,张远荣,等.自然保护区森林生态健康评价研究[J].现代农业科技,2016(19):152-154.
  (责任编辑:赵中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54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