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把握语言特点 对比建构学习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学习语言,就是学习语言是如何在具体的语言环境中产生作用,也就是把握好词句在表情达意上的作用。每一篇文章编者的编写意图、文本脉络、语言部件是不尽相同的,为更好地引导学生理解词句,体会语言的畅达、情趣等妙处,教师要充分把握文本特点,激发学生学习的内驱力,提升学生对语言的感知、理解和运用的能力。
  【关键词】语言 对比 建构 素养
  【中图分类号】G623.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32-0169-02
  苏教版五年上册第20课《厄运打不垮的信念》讲述了明末清初史学家谈迁面对逆境不屈不挠,历尽艰辛两次撰写《国榷》的感人故事,表现出谈迁不屈不挠、持之以恒的品质。这篇课文篇幅不长,故事情节简单,但编者在文中编入的语言因素却非常丰富。教师可以运用对比的策略,为学生创立意义建构的学习情境,通过自主学习,达成提升语言素养的目标。
  一、发现显性特点,联系生活横向对比
  苏教版《厄运打不垮的信念》的编者在课后习题中编排了这样一个问题:“为了表现谈迁治学的刻苦和信念的坚定,作者运用了许多数据。默读课文,找几处这样的例子,并说说这样写的好处。”这个问题渗透着文本的价值信息,文中的数据是这篇文章最鲜明的显性特点,渗透着编者的意图,“而教学首先就是要领悟编者意图,教出编者意图”。[1]
  如课文第一自然段的这句话:“经过20多年的奋斗,6次修改,谈迁终于在50多岁时完成了一部400多万字的明朝编年史——《国榷》。”教学中,教师先指导学生发现这句话的特点——运用许多数据,再引导思考:这些数据是简单地在向我们述说一个史实吗?透过这些数字,我们从中能感悟到什么?从而调动学生自身的生活经验,由这些数字联想开去。
  在6次修改这个数据中,学生们可以联系修改作文的经历去对比,每一篇作文修改几次,怎样修改?而谈迁一次次修改的是多达400多万字的恢宏巨作。这两个数据之间的比较,就会使学生的脑海中浮现出一个鲜活的谈迁的形象——认真,执着,严谨、坚韧。
  教师继续追问:这样的认真严谨、执着坚韧是多少年?启发学生想象谈迁这20多年来,他几十年如一日,伏案写作,不眠不休,写了改,改了写,就是要编写一部翔实可信的明史这个的信念支撑着他。
  教学这个环节,教师正是通过引导学生联系自身的生活经验,与数字所呈现的人物经历进行比较,读活了数字,读懂人物的内心。当小偷将国榷偷走,一夜间,20多年的心血白费了,6次修改的努力付之东流,四百多万字的国榷从他的生命中彻底消失,只剩下50多岁的谈迁孤独地面对这一切。透过直观形象的数字,学生直面着谈迁的悲喜人生,仿佛与谈迁一样承受着生命中突如其来的厄运,与他同呼吸,共命运,重点词句表情达意的韵味学生就了然于胸。
  二、探究重点词语,联系文本纵向对比
  在文本第二自然段的段末,编者编写这样一段话“很多人以为他再也站不起来了,但厄运并没有打垮谈迁,他很快从痛苦中挣脱出来,又回到了书桌旁,下决心从头撰写这部史书。”这句话过渡自然流畅,凝练的语句中塑造着谈迁的刚毅形象。对于重点语段的教学,“教师要想方设法带领学生走进文本,走进语境,走进作者的内心,使学生对作者的语言文字的感受更真切,理解更到位,欣赏更入心,评价更入理。”[1]品味语句,可以发现面对厄运,谈迁之所以为谈迁,最能展现其内心力量的词语是“从头”。教学要以此为探究点,前后勾连,纵向联系文本的内容去深入探寻人物的内心世界。
  师:谈迁跟我们一样是人,有着自己的喜怒哀乐,也会为自己心爱的东西的逝去而流泪。他似乎跟我们又不太一样,当别人认为他因此再也站不起来的时候,他依然站着,没有倒下。大家快速读一读第二自然段,从中找出最能体现谈迁没有倒下的词句。
  生:从“从头”一词可以看出谈迁并没有被厄运打垮。
  师:同学们,什么叫“从头”?
  生:重新开始。
  师:重新开始写史书,意味着他需要再一次地做什么?
  生1:意味着他要为一份史料再一次走一百多里山路。
  生2:意味着他要重新开始查找资料。
  师:大家能联系前文来理解。那是不是就把之前的工作重复做一遍呢?
  生:不是的。后面写到第二部的《国榷》内容比原先的那部更加翔实、精彩。说明他找的资料更多更全。
  生:意味着他又要遇到更多的困难和磨难。
  师:这样的从头意味着他需要付出什么?
  生:时间。
  生:精力。
  师:可是什么东西不能再一次重来?
  生:青春。
  生:时间。
  生:健康也不能再来
  师:可是他毅然决然的选择了从头,从“从头”一词中你能感受到什么?
  生:我体会到谈迁的不屈不挠,永不放弃。
  生:谈迁信念很坚定,像战士一般,没有什么可以打垮他。
  瞻前顾后地对比,学生就能非常鲜明地感受到“从头”二字的厚重和深沉,明白支撑谈迁继续编写这部史书,正是他那种坚持不懈、不屈不挠的意志力。谈迁的人物形象就这样立体、丰满了起来,这就是把握重点词句,联系上下文进行纵向对比带来的妙处。
  三、丰富语言积累,引导思辨整体对比
  文章的編者在课后第三题是这样设计的。“查字典弄清带点字的字义,再说说四字词语的意思。”循着丰富语言积累的思路出发,笔者发现文中有非常多的四字词语,这些四字词语在讲述文章故事、塑造人物形象以及丰富学生的语言积累上有着独到的作用。教学中,教师要善于提炼有价值的四字词语,通过多层次的设计丰富学生对语言的感知,并由浅入深地进行整体对比。
  环节一:初读词语,掌握梗概
  根据“家境贫寒 家徒四壁 体弱多病 年老体弱 下落不明 化为乌有”六个成语提示说说课文的主要内容。
  环节二:再读词语,体悟情感
  师:小偷来了,国榷没了。当20多年的心血毁于一旦,四百多万字的国榷付诸东流,只留下50多岁的谈迁孤独地面对着。大家看着这三组词语,说说谈迁此时此刻的心情。
  生:是痛苦的。
  生:心情是绝望的。
  师引读:谈迁的心情是难以言说,常人无法体悟。经过20多年的奋斗,他的家依然是家境贫寒、家徒四壁;已经是50多岁的他,身体是越发的年老体弱,体弱多病;他为之努力半生的,多达四百多万字的国榷竟然化为乌有,下落不明。
  学生通过对词串的朗读和理解,明白谈迁所遭受的厄运,对他所经历的生活之穷,病体之弱,命运之惨有着深切的同情。
  环节三:整体回顾,提升情感
  学习整篇课文之后,再次面对这三组词语时,教师要启发学生整体性思维,“向学生质疑,装作不懂,明知故问,以打破砂锅问到底的态度,穷追不舍,以促使学生向问题的深处思考”[2],提升学生对“穷、弱、惨”的感悟,获得“柳暗花明又一村”的情感升华。
  谈迁“家境贫寒”“家徒四壁”是很穷,但他写的《国榷》这一明史巨著无法用金钱来衡量,他的精神世界是“富足”的。他是“体弱多病”“年老体弱”,但面对生命中的磨难没有退缩,他的内心比许多身体健壮的人“强大”;国榷的“下落不明”“化为乌有”,是很惨,他又是靠什么来化腐朽为神奇,挽狂澜于既倒?正是他的信念和行动,这恰恰证明他是一位生活的智者。
  引导思辨,整体对比,每个人的心中都不由地涌起对谈迁的敬仰之情。学生对人物形象的感知不仅更加全面和立体,而且对作者遣词造句上的匠心独运也有了比较清楚的认知,这就是整体对比所达成的效果。
  总之,在新课标对语文属性定位的大背景下,教师、学生、编者与文本四者之间的对话层次与意义建构过程都应该是建立在语言文字的基础上,只有把握好“语言”的源,运用好对比的学习策略,建构起关键语言文字间的内在联系,才能使学生形成自主、内生的学习方式以及可持续学习的语文综合素养。
  参考文献:
  [1]黄国才.语文课——用心做语文的事[M].福建:福建教育出版社,2015.
  [2]周一贯,俞慧琴.语文智慧教育的教学智慧[M].浙江:宁波出版社,201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8642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