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的策略”的教学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小学数学中,教师除了教导学生相关知识,还需培养学生的数学应用意识,提高学生的数学应用水平。数学解题,一直以来都是教学的难点内容,教师需要采取科学合理的教学策略。文章主要结合作者多年教学经验,对小学数学中培养学生数学解题能力的有效策略进行研究,希望给相关教师提供一些有价值的参考。
  关键词:小学数学;解决问题;策略意识
  教师在实际的数学教学中,应结合数学课程实际,创设合理情境,引导学生在情境中解决问题,帮助学生掌握数学知识,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一、打破学生定势思维,培养学生一题多解能力
  新课改的持续推进使素质教育受到推崇。然而对小学生而言,受学生年龄小及思维不完善等因素的影响,学生普遍都存在定势思维。具体表现在解答数学问题的时候,学生常常只考虑采取一种方法解答,这样的解题习惯常会使学生在之后遇到数学问题时难以解答。因此,在小学数学教学中,教师就需对学生进行合理的引导,让学生打破定势思维,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如解决以下小学经典的相遇问题。甲乙两地的铁路总长为372千米,一列快车从乙地开出,同时有一列慢车从甲地开出,两车相向行驶,经过3小时后两车相遇,已知快车平均每小时行驶90千米,那么慢车每小时比快车少行多少千米?
  在解题的时候可引导学生采取“一题多解”方法,具体如下:
  解法一:以3小时相遇为基础,得出求解方法:[372-(90×3)]÷3=102÷3=34,34为慢车的行驶速度,行驶路程差距为90-34=56,所以得出慢车比快车少行,56千米。
  解法二:以快车行驶速度为基础,获得计算公式: 90-(372÷3-90)=90-34=56.
  解法三:采取设未知数的方法进行解答,具体是可设慢车平均每小时行驶x千米,得出公式:90×3+3x=372,求解出x=34,90-34=56。
  以上采用了不同的方法進行解题。在实际的教学中,教师指导学生采用多种方法解题,可以显著提高学生的数学解题能力。
  二、数学解题时需分清策略及解题的主次关系,帮助学生形成策略意识
  解决数学问题不能盲目进行。学生解题策略常常是在具体的实践中形成的,所以在解题策略上,要更加强调学生对数学解题策略的体验,充分感受问题解决的价值,以帮助学生形成策略意识。在具体的教学中,教师可以引导学生明白解题主次,让学生有计划有步骤地解题。
  比如,在教学人教版小学数学《长方形与正方形》这一课时,教师可为学生布置如下问题:现有24根长度为1米的木条,若使用这些目标来围成一个长方形的花圃,怎样才可以使围成花圃的面积最大?
  针对这一结合问题,教师可以先让学生单独思考,学生思考后可到讲台上展示自己的想法。在学生完成表述后,教师对学生给出的方法进行点评。这一过程重在培养学生的思考,并不重视学生的解题结果,学生经历思考这一过程,可以从中有所体会及感悟,进而帮助学生形成策略意识。
  三、抓住数学解题的关键,培养学生良好的解题能力
  在小学数学教学中,面对数学问题,教师需让学生经历解题全程,即经历分析问题、拟定解题计划、实施解题及回顾反思这一过程。让学生经历这样的解题过程,可以将学生的思维能力、知识应用意识及解题能力真正落到实处。数学问题涉及大量的信息内容,然而题目中的信息并非全部有用,一些多余信息甚至具有干扰作用。针对此类数学问题,教师就需指导学生在解题时,抓住题目中的关键信息。
  四、结语
  小学数学教学中,培养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是教学的重难点。在实际教学过程中,相关教师一定要从学生身心及课本实际出发,让学生感知数学问题,显著提升学生解决问题的能力。
  参考文献:
  [1]李承雄.小学数学教学中提出问题和解决问题的策略研究[J].课程教育研究,2013(5):145.
  [2]范敏.小学数学教学中“解决问题的策略”课堂实践研究[J].内蒙古教育,2016(18):82.
  作者简介:林少玉,女,浙江苍南人,小学一级教师,专科,研究方向:小学数学教育。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018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