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玉米新品种丰乐235的选育及栽培技术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丰乐235是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F105为母本,L504E为父本组配而成的玉米单交种,2019年通过国家品种审定,具有高产稳产、耐密优质、适应广等特点。该文介绍了丰乐235的品种来源、选育经过、特征特性及产量表现,并提出了其栽培技术要点。
  关键词:玉米;杂交种;丰乐235;品种选育
  玉米是我国黄淮海地区夏播作物中面积最大的一种,对保障我国粮食安全起着重要作用[1]。近年来,随着农村人口老龄化加剧、土地规模化流转,玉米机械化收获显得愈发重要。生产上原先推广的稀植大穗高产型品种已经跟不上时代的需求,现急需早熟、耐密、优质、适于机收型品种[2-3]。为此,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以国外优质杂交种为基础材料,结合赵久然等提出的“大群体、变换地、严选择”方法[4]进行选系,选育株型紧凑、茎秆坚硬、高产稳产、耐密优质、适应性广的优良自交系,成功组配出玉米新品种丰乐235(F105×L504E)。该品种于2019年通过国家农作物品种审定,审定编号:国审玉20196015。
  1 品种来源及选育经过
  丰乐235是合肥丰乐种业股份有限公司于2009年冬在海南以“F105”為母本,“L504E”为父本组配成杂交组合。母本F105以国外杂交种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10代选育而成。该自交系植株紧凑,穗位较低,为65cm左右,茎秆坚硬,雄穗分支1~2个,果穗筒型,穗长16.3cm左右,穗粗4.8cm左右,穗行数16行,行粒数22~25粒,穗轴白色,籽粒黄色,籽粒硬粒,千粒重303g左右。父本L504E以PH5AD×PH4CV为基础材料,连续自交7代选育而成。植株半紧凑,雄穗分支中等,花粉量大,持续时间长。株高180cm左右,穗位66cm左右,果穗筒型,穗长14.8cm左右,穗粗4.7cm左右,穗行数14~16行,行粒数28~30粒左右,穗轴红色,籽粒浅黄色,籽粒半马齿,千粒重278g左右。双亲均采用系谱法选育,经过海南、河南新乡以及安徽亳州3个不同气候条件试验站的连续选育,于2009年育成丰乐235。丰乐235经过3年的筛选试验,表现突出,于2015—2016年参加黄淮海夏玉米组区域试验,2017年生产试验,均表现出高产稳产、耐密优质、适应性广的特点。
  2 特征特性
  2.1 植株性状 幼苗叶鞘紫色,叶片绿色,花药浅紫色,花丝浅紫色。苗期长势旺盛,叶色浓绿;株型紧凑,株高296cm,穗位高111cm,成株叶片数19片左右,生育期持绿性好,后期活秆成熟。
  2.2 经济性状 果穗筒型,穗长18.0cm,穗行数平均15.9行,穗轴红色,籽粒黄色、半马齿型,百粒重34.4g。
  2.3 抗病性 经河北省农科院植保所抗病虫害接种鉴定,中抗小斑病,感茎腐病、穗腐病、瘤黑粉病,高感弯孢叶斑病和粗缩病。
  2.4 商品性 籽粒容重762g/L,粗蛋白含量11.42%,粗脂肪含量3.25%,粗淀粉含量73.04%,赖氨酸含量0.32%。
  3 产量表现
  2015—2016年参加绿色通道黄淮海夏玉米品种区域试验,全育期102d,2年平均产量10123.5kg/hm2,比平均对照增产4.64%。2017年参加生产试验,平均产量9733.5kg/hm2,比对照郑单958增产4.35%。
  4 适宜种植区域及栽培技术要点
  丰乐235属于中等偏高株型,耐密性和丰产性较好,适宜在河南、山东、河北、陕西、山西、湖北、安徽及江苏等地的夏播区种植。最佳密度为60000~67500株/hm2,高水肥田块可以适当密植。一般可于播种前施足底肥(土杂肥或复合肥),5~6片叶时第1次追肥,大喇叭口期第2次追肥,2次追肥总量(尿素)525~600kg/hm2。苗期加强管理,以控为主,促使根系下扎;穗期以促为主,重施氮肥;大喇叭口期及时选用药剂防治玉米螟;灌浆期要结合降水,确保田间墒情,促进籽粒灌浆饱满。该品种后期站秆能力强,可以待果穗苞叶枯干松散后采用机械收获,充分发挥该品种的高产潜力。
  参考文献
  [1]张守林,王良发,张丞凤.黄淮海地区玉米生产中存在的问题及解决办法[J].农业科技通讯,2014(12):132-135.
  [2]陈得义,景希强,王孝杰,等.耐密宜机收玉米品种选育探讨[J].作物杂志,2014(2):13-15.
  [3]段民孝,赵久然,李云伏,等.高产早熟耐密抗倒伏宜机收玉米新品种‘京农科728’的选育与配套技术研究[J].农学学报,2015(2):10-14.
  [4]赵久然,王元东,段民孝.利用“高大严”选系技术选育优良玉米自交系和杂交种[C]//2012年全国玉米遗传育种学术研讨会暨新品种展示观摩会论文及摘要集.2012.
  [5]罗松彪,张卫东,吴义兵,等.杂交玉米陕科6号高产制种技术研究[J].安徽农业科学,2018,46(21):52-54.
  (责编:张宏民)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118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