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农村水环境现状与治理技术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随着二十一世纪城市化进程的进行,越来越多的城乡接合部和乡村享受到更多科技生活所带来的便利,生活环境质量也成为了居民关注的重点。研究表明水环境质量决定了当地经济质量与人口基数。农村地区水环境的质量,决定了当地经济效益和人口密度。本文介绍余姚地区农村水环境质量状况和污水治理技术,对治理技术进行分析,为部分区域治理水环境提供理论参考。
  关键词:农村;水环境;污染控制;技术分析
  中图分类号:X5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672X(2019)07-00-02
  Abstract: With the urbanization process in the 21st century, more and more urban-rural fringe and rural areas enjoy more convenience brought by scientific and technological life, and the quality of living environment has become the focus of attention of residents. Research shows that the quality of water environment determines the local economic quality and population base. The quality of water environment in rural areas determines the local economic benefits and population density. This paper introduces the rural water environment quality and sewage treatment technology in Yuyao area, and analyses the treatment technology, which provides theoretical reference for water environment control in some areas.
  Key Words: Rural;Water environment;Pollution control;Technical analysis
  1 概况
  余姚市坐落于宁绍平原,地处美丽富庶的长江三角洲南翼,东与宁波市江北区、海曙区相邻,南枕四明山,与奉化、嵊州接壤,西连上虞区,北毗慈溪市,西北于钱塘江、杭州湾中心线与海盐县交界,是长三角重要的旅游城市。全市共有6个街道办事处、14个镇、1个乡,265个村委会、19个居委会和37个社区,户籍人口約85万人。随着余姚市经济的快速发展,环境问题也日益突出,其中农村污水是亟待解决的问题之一,全面治理农村地区的污水是全省治水攻坚战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于改善农村生态环境,提升农民生活品质有较大的帮助。
  1.1 自然环境简况
  余姚属浙东盆地低山区和浙北平原区交叉地区,全市占地面积为1527km2,其中山地、丘陵共805km2,为市域面积的52.7%,平原面积占地433km2,为市域面积28.4%,水域面积289km2,市域面积的18.9%,海岸线长度 22.5km。
  余姚市属亚热带季风气候,温和湿润降雨量充足,冬夏季风明显,春季盛行西北风,寒冷干燥,多晴朗天气,夏季盛行东南风,气温高,湿度大,春秋两季是冬夏季风过渡季节,风向多变,冷暖空气交替频繁,阴雨天较多。
  1.2 水文简况
  余姚市全市蓄水量27436万m3,余姚市最大的河流为姚江,在余姚境内总长55km,平原地带河流之流较多。最大的湖泊位于牟山镇,为牟山湖,总蓄水量可达400万m3。全市有42座10万m3蓄水量的水库,总库容约为20000万m3,有效库容约为15000万m3。其中最大的水库坐落于四明湖,有效库容约为8000m3,其次是陆埠水库,有效库容约为1800万m3。
  2 农村污水现状
  余姚农村现在的排水体制正由雨污合流制向分流制过渡,很多村庄目前并没有完整的配套的收集系统,大部分农村配备有化粪池,但并未建立较为完备的设施,雨水、污水经合流制管道就近、分散、重力流排入水体。但近年来市委、市政府着力推进农村地区污水治理工作,境内各河道水质恶化趋势得到了初步遏制。
  2.1 农村污水来源分析
  我市农村污水主要分为生活污水和生产废水,其中生活污水主要来自农村居民日常生活,为如厕废水、厨房污水、衣物清洗等;生产废水则主要来自于农产品生产,水产行业与农产品加工,会有部分难降解的有机废水产生,由于农村地区人才技术相对匮乏,因此一些高浓度污水在不完全处理后仍直接排放,造成水体污染。
  2.2 农村污水治理现状
  在所调查的村庄中,约60%的村庄采用污水就近市政管道或分散式集中处理的方式对污水进行治理,约40%的村庄没有完备的污水收集排放设施系统;部分用房中只配备了老旧的卫生设施,处理技术主要是利用化粪池处理,池底基建不牢靠,只有粗沙铺设,长年下来造成污水下渗,造成处理上的麻烦和生活上的困难。
  3 工艺比选
  农村地区相应的技术人才较为缺乏,因此需选用安全合理、容错率高、管理简便、运行费用较低的污水处理技术。在运行管理的同时应结合各村实际情况,选定处理工艺。目前适合于当地的农村污水处理技术主要有:①人工湿地;②稳定塘;③厌氧消化;④生物滤池;⑤土地渗滤处理技术。
  3.1 人工湿地
  人工湿地是水生植物、微生物和人为添加的填料三者共同作用的污水处理技术,主要原理是在人工湿地系统成熟后,其中的水生植物和填料上积累繁殖的大量微生物能够将水体中的有机质阻留,在生物膜吸附和同化作用后,对污染物达到一个较为良好的去除效果。植物根系在这个过程中与外界进行了氧气传递和释放,在人工湿地系统中,好氧状态、厌氧状态、缺氧状态三种状态并存,对废水中的植物和微生物的氮磷进行一个补充。同时,污水中多余的氮磷可通过硝化-反硝化的方式间接除去。人工湿地具有低投入、操作管理简单、运行维护方便等特点,非常适用于没有完善污水管网系统的乡镇。   3.2 土地渗滤处理技术
  土地渗滤在过去的农村污水处理工艺中非常常见,利用土壤中各个组分的共同作用,如吸附、沉淀、络合等,让水体中的污染物得到净化,其中部分氮磷元素作为补充,得以重新在系统中利用。土壤渗滤系统有不会因为外界温度的变动而降低处理效率,建设成本较低,人力成本较低,可处理多种不同类型的废水,可经受高负荷的冲击,废水回用等特点。但由于土壤渗滤系统中大量使用豁土,使得土壤对污染物的吸附性会导致土壤的渗透性下降,随着时间延长,造成土壤堵塞。但土壤渗透技术仍然在我国有非常大的使用前景和应用模式。
  3.3 稳定塘
  稳定塘又称生物塘或氧化塘,即采用人工将土地进行修整和改建,建设一个具有防渗层的污水池塘。在污水处理塘中,充分利用有机物沉降和吸附、微生物的降解和过滤等操作,同时通过稳定塘中藻类的代谢作用,将污水中的有机物去除。这种处理技术对BOD5的处理效果在80%以上;水体中的氮通过硝化,NH3挥发,水生植物吸收这三个过程得到去除。稳定塘的主要优点是造价低,不需要大量能耗支撑,能够将污水直接回收再利用,实现资源化,充分利用水资源,在处理过程中不产生污泥。
  3.4 厌氧消化
  厌氧消化又称厌氧生物处理或厌氧发酵,在厌氧的环境下利用厌氧微生物对有机物进行分解,最终形成CH4与H2O。农村地区秸秆稻草和人畜粪便量较大,因此很好地解决了原料问题,实现废物再利用。处理工艺清洁高效,不需要借助外界动力,并且能够形成非常可观的沼气资源。
  3.5 生物滤池
  生物滤池主要是利用塑料和石块,使用人工形成生物的处理系统,借助污水与填料的间隙,达到污水净化的目的。颗粒粒径较大的污染物通过人工填料去除,溶解性强的污染物通过微生物膜间隙降解。该方法的主要优点是;占地面积不大,整体结构简单,能够实现自动化控制,稳定性较强。
  4 结语
  本文主要介绍了几种适用于农村污水处理的生化处理技术,具体进行处理时,要掌握村庄污染的特征,挑选最合适的污水处理工艺,利用最小的成本获取最大的效益,实现可持续发展。如在占地面积较大、人口密度较大的丈亭村能够使用稳定塘处理技术处理农村污水;在人数较少、占地面积较大的梨洲村可使用人工湿地的处理技术;部分人口较少、占地面积较少的村庄同样可以选用生物滤池的方法来处理污水。在处理污水的同时,仍然需要公众参与和居民群众之间的理解沟通和配合。与此同时,政府也要积极配合,制定更加明确的管理制度与实施方案,积极进行宣传,提高社会公众的参与力度,彻底解决农村地区水污染难题,改善生态环境,营造更加舒适温馨的生活环境。
  参考文献
  [1]孙兴旺,马友华,王桂苓等.中国重点流域农村生活污水处理现状技究[J].中国农学通报,2010,26(18):384-388.
  [2]李无双,王洪陽,潘淑君.农村分散式生活污水现状与处理技术进展[J].天津农业科学,2008,14(6):75-77.
  [3]张克强.农村污水处理技术[M].北京:中国农业科学技术出版社,2006.
  [4]何小莲,李俊峰,何新林,等.稳定塘污水处理技术的研究进展[J].水资源与水上程学报,2007,18(5):75-77.
  [5]金鑫,杨学斌.生态滤池污水处理技术应用与研究[J].科技与企业,2013,(2):142.
  收稿日期:2019-05-10
  作者简介:蔡蕊(1987-),女,汉族,本科学历,研究方向为工程与咨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429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