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学书从篆入”意义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篆字是文字演变的先驱,篆书是书体发展的先驱。篆书的笔法、结构,在书法技法训练中起着非常重要的作用,篆书审美旨趣的确立也是指导学生在书法学习中追求古质的必要途径。清人王澍的“书从篆入说”可以阐明以篆书入门在书法教育教学中的意义,并对当下的中小学书法普及教育和书法艺术兴趣培养有所启示。
  [关键词]书法教育;篆书;笔法;古质今妍
  [中图分类号]J292.11
  [文献标志码]B [文章编号]1005-6009(2019)37-0060-03
  [作者简介]徐祥,南京艺术学院(南京,210013)书法篆刻专业研究生,江苏省教育书法协会会员。
  目前的中小学书法教学几乎无一例外都从真体楷书入门,到高年级才增加一点行书教学;至于篆书,仅仅作为补充的书法常识简略介绍一下。然而,清代书法家王澍在《论书賸语》中说:“作书不可不通篆隶。今人作书,别字满纸,只缘未理其本,随俗乱写耳。通篆法则字体无差……此入门第一正步。”又说:“书法必从植其本始,学书从篆人,犹为学之必自经始。学书不篆,犹文家不能经也。”即在王澍看来,学习书法必须从篆书开始。这是为什么呢?我们可以从三个层面来理解。
  一、字法把握:字为书根,篆为字本
  书法是中国特有的艺术,虽然书法的艺术自觉至东汉末才发生,但书法之始当与汉字的萌生同时,书法是汉字的载体。要学习汉字就必须学习书写,学习书写就必须掌握书写方法——书法与文字学习是紧密联系在一起、不可分割的,古代如此,今天还是这样。现今小学书法教学大多与语文教学直接挂钩,甚至就是语文教学的习字课。而从书法的角度看,无论是实用书法还是艺用书法,甚或美术书法,都必须以掌握字法为前提,因为笔法以字法为依托,字法是笔法的内核。迄今为止,绝大多数人都不认同书法可以只写线条不写汉字。也就是说,无论是语文学习中对书法的要求,还是书法学习中对语文的要求,都可以看到字法在书法中的特殊意义——字法是书法之根。
  汉字的字法有两层含义:一是指文字学意义上的造字法,即包括象形、指事、会意、形声、转注和假借在内的“六书”;二是指书法学意义上的结字法,即包括独体、左右、上下和包围在内的“间架结构”。“六书”直接来自对汉字最古老形态——篆体文字——造字规律的归纳总结,学习篆体文字及其造字的“六书”,对于掌握汉字从篆体到隶体再到真体的历史演变、理解汉字的字义,都是极有帮助的。“间架结构”虽然是对汉字最新形态——真体楷书——结字规律的归纳总结,并且有传为唐代欧阳询所撰的《结字三十六法》、明代李淳的《大字结构八十四法》、清代黄自元的《间架结构摘要九十二法》等等,但万变不离其宗,它们都建立在篆体文字的中轴对称、平正均匀的结字规律基础之上。因此,无论是从文字学立场出发,还是着眼于书法学,学习汉字字法最有效的方法就是学习篆书。
  正因为如此,王澍把学习篆书看成是学习书法的“入门第一正步”,即从汉字字法的根本源头人手,就能够避免不知所以然地随俗乱写、满纸错别字了。
  二、笔法理解:由简到繁,由静到动
  书法作为用毛笔书写汉字的优选方法,其核心技法无非是笔法。书法的笔法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随着汉字字体及其书体的演变而不断发展的。汉字字体经历了从古体(篆)、近体(隶)到今体(真)的演变过程,笔法随之而变;每一种字体又都有其所属的正体(楷)与草体(行草)的书体差异,笔法又因此不同。那么,学习书法应当从哪一种笔法人手呢?
  篆体的“篆”字,在东汉许慎《说文解字》中解释为“引书也”。“篆引”既指一种笔画线条特征,也可以理解为一种运笔方式,即牵引毛笔笔端在平面上运行。观察先秦的大篆和秦代的小篆(其实都是指篆体文字的正体),我们可以看出在毛笔的行进过程中较少有提按动作,线条匀净、光洁,且“笔笔断”,主要靠直线和弧线来结构字形。这种用笔方式较为单纯,基本上是以中锋用笔来保证笔画和字形的清晰,因而较为简单。而先秦和秦代的简帛书迹(主要是篆体文字的行草书体),因其行笔快捷,逐渐出现笔画连带,尤其是秦代快捷手写体(即所谓“秦隶”)用笔多有连带、折笔,笔法比正体略显复杂。
  隶体作为新字体成熟并流行于汉代。隶体的笔法明显比篆体丰富,以小篆与汉隶正体“八分书”做一比较就会发现:虽然八分书较多继承了小篆的中锋用笔和“笔笔断”的结字方式,但小篆笔画基本粗细一致,纯用圆笔,转多折少,主次笔不明显;而八分书笔画则有粗细轻重之分,用笔有提顿,起笔有方圆,出现了中锋与侧锋并用的波磔笔法。至于隶体草书(后来规范化为“章草”)则是在秦隶的基础上进一步草化,连笔更多、速度更快,用笔也更复杂。
  真体是从隶体行草书演化而来的今体文字形态,真体楷书与八分书在笔法上的根本区别,在于它不仅形成了许多固定化的整合笔画,而且单字内的每一个笔画都处于“形断意连”的相互生发的状态中,其用笔比八分书要复杂得多。而今草又是在章草基础上的进一步草化,不仅单字内“笔笔连”,字与字之间也要求意连甚至实连,使转顺逆、八面出锋,提按兼施、中侧并用,笔法的丰富性和复杂性都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
  从上述古今字体书法笔法的比较来看,篆体书法笔法相对原始、单纯、简易,而隶体,尤其是真体书法笔法则较为进化、丰富、繁难;而且篆体书法笔法(尤其是它的中锋用笔)乃是隶体、真体书法笔法的基础,后一种字体的书法笔法都是对前一种字体书法笔法的丰富和发展。就每一种字体的正体与草体的比较而言,楷书书写速度较慢,相对静态,用笔较易操控;行草书书写速度较快,相对动态,用笔较难操控。而书法教学原则上应由简易人手、逐渐增加难度,由静态入门、逐渐过渡到动态。正因为如此,王澍提出“学书从篆人”,认为从篆体的正体入门才是在培植书法(笔法)的根本。
  三、风格筑基:质妍平衡,古质为本
  从艺术的角度看,学习书法最终都要形成自己的书法风格;而个人的书法风格又不可避免地受到时代的影响。南朝宋书法家虞稣在《论书表》中提出:“夫古质而今妍,数之常也。爱妍而薄质,人之情也。”即历史地看,古人的书法风格相对质朴,今人的书法风格相对妍丽,并且把爱妍当作人的本性来认识,认为古人并不以粗朴为美,而是求精妍不可得才呈现为拙朴。这其实是土族文化形态中社会上层追逐华丽在书法艺术上的表现。事实上,深受传统哲学思想影响的中国艺术观念,历来重视“文”(外在华饰)与“质”(内在实质)的统一,追求“既雕既琢,复归于朴”的风格和境界,强调“古不乖时,今不同弊”的古今兼顾两适。落实在书法风格上,便是“质”与“妍”的平衡,即一味强调古质是不合时宜的,但片面追求今妍又必将陷入“漂亮”“媚俗”的泥潭。在以真體书法作为通行文字的今天,尤其需要防止片面追逐妍媚而将书法写得花里胡哨,所以也特别需要强调学书者以古质为本、奠定质朴的根基。
  隶体从篆体来,真体又从隶体来,篆体书法最为原始,因而也最为单纯、简易和拙朴。无疑,从学习篆书的字法和笔法入门,是学书者植根古质的最为有效的途径。所以,王澍强调“学书从篆人”,反对“随俗乱写”。明代书法教育家丰坊在《书诀》中说:“古大家之书,必通篆籀,然后结构淳古,使转劲逸,伯喈以下皆然。米元章称谢安石《中郎帖》、颜鲁公《争座》书有篆籀气象,乃其证也。”清初大书法家傅山在《霜红龛集》(卷二十七·杂记)中也说:“楷书不知篆隶之变,任写到妙境,终是俗格。”现代大书法家袁克文、李健、胡小石诸先生都强调学书必须从篆书人手。篆书不仅在文字学意义上展现了隶体、真体的楷行草书体的由来,更在审美格调上,为后起字体书体确立了质朴古雅的标准。
  目前,全国中小学书法教育以楷书教学入门,表面看来似乎更贴合实用目的,容易被老师和家长接受,但实际上是让学生从最抽象符号化的字法人手,从最复杂的笔法学起,不仅枯燥无味,也大大增加了书法学习的难度。中国书法本身具有着实用与艺术的双重性质,自古以来就讲究在以实用为目标的汉字书写学习中,同时学会亲近艺术,感受艺术。因此,在基础书法教育中应该考虑适当增加篆书入门教学,其意义有三:一是遵从汉字演变与发展的顺序,学习者可以更直观地将汉字字义与其特殊的字形相对应;二是篆书笔法相较其他字体书体更加简明,学生可以在篆书训练中提升线条质量,打好中锋用笔的基础;三是篆书的象形意味较强,可以在很大程度上激发学生对于认知汉字、学习书法的兴趣。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443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