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如何转化后进生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在高中语文教学中,转化后进生需要花费教师大量的精力和时间。因此,如何做好转化后进生的工作是每一位高中语文教师必须解决的问题。系统分析高中语文教学中后进生形成的主要原因,并提出转化后进生的有效策略。
   关键词:高中语文;后进生;教学;转化
   一、高中语文阶段后进生产生的主要原因
   (一)学习态度问题
   高中阶段,学生虽经过了长期的语文学习,但却对语文产生错误的认知。他们可能会认为学习语文不需要花费太多的时间,只要在考试之前多加复习就可以取得不错的成绩。在高中学习时间较为紧迫的状态下,即使花费太多的时间在语文学习上,提高分数的幅度也可能没有将时间用在其他科目上大。所以学生的这种学习态度会逐渐导致学生语文成绩难以提高,甚至还会出现越来越差的现象。
   (二)家庭因素
   家庭教育对学生的成长而言是非常重要的,一些家长在对孩子进行教育的时候,可能会过于溺爱,进而容易使学生形成一些不良的习惯。甚至有些家长只顾着赚钱,不懂得如何管教孩子,这样会对学生的心理发展产生影响。
   (三)学校因素
   高中阶段,语文教学基本上仍以应试教育模式为主,教师会通过大量的习题练习来让学生掌握语文知识。这种教学模式不符合新课程教育改革理念,同时会让学生逐渐丧失对语文的学习兴趣。高中语文教学课堂形式过于单一,当学生出错时就直接进行批评,对学生的关心程度较低,这样很容易让学生对语文学习产生抵抗心理。除此之外,高中语文教学评价方式主要是以分数为标准,这样对一些语文基础较弱的学生而言,很难让他们树立起语文学习自信心,因而逐渐成为语文后进生。
   二、高中语文教学后进生的转化策略
   (一)激发后进生语文学习的好胜心理
   高中阶段语文后进生不仅影响课堂教学质量,同时还给社会以及家庭带来了巨大的压力。最近几年,高中語文后进生的比例越来越大,因此只有做好后进生转化工作,才能将传统选择极少数优等生的应试教育转变为面向全体的大众化素质教育。在高中语文教学中,教师可以通过语文竞赛等一系列的活动来激发学生的好胜心理,让学生能够保持长久的学习动力,进而提高学生的语文成绩。同时,教学管理中主要有两种强化手段:消极强化手段有惩罚和积极强化手段有赏识。对后进生而言,惩罚的强化手段往往会加深他们对语文学习的抵触心理,而赏识的强化手段学生则会欣然接受。所以教师在开展语文竞赛活动时,要善于利用这一点,精心设计和组织好形式多样的竞赛活动,对获胜的学生及时给予奖励,这样可以调动学生的学习积极性,同时也可以通过竞赛来形成良好的课堂学习氛围。若教师在班级内开展大范围的竞赛活动,后进生是很难取胜的,所以教师需要注意竞赛的组织形式。例如,高中语文教师可以组织四人小组竞赛,由语文能力相差不大的学生组成,组内成员应当有一位较为优秀,让其他学生能够以此为目标不断进行追赶与超越,这个目标应当是能够实现的。除此之外,教师还可以将语文学习内容划分开来进行竞赛,组织作文竞赛、阅读竞赛以及诗歌朗诵竞赛等,这样有些后进生可能阅读不好,但是作文好,进而也更加愿意参与到语文竞赛活动中。在这个过程中,学生会逐渐认识到自己其他方面的不足,好胜心理也会驱使他们不断补强较弱的部分,进而全面提高学生的语文能力。
   (二)个别指导,反复提醒
   高中语文后进生自制力较差,同时也没有掌握正确的语文学习方法,在课堂上学生常常表现得无所事事。因此,教师应当给予这些学生多一些关注,当学生出现走神的现象时给予提醒,同时要培养学生正确的语文学习技巧,进行个别辅导。例如:有些学生背诵课文时较慢,教师可以在课后帮助学生梳理清楚课文思路,进而加深他们的理解,这样后进生在背诵课文时效果会变得更好,不需要花费太多时间就可以背诵课文。这样学生会感觉到很开心,进而逐渐爱上语文,积极主动地参与到语文课堂学习中。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善于把握后进生的心理发展特点,让学生能够通过语文学习获得愉悦的心情,增强学生的进取心理。高中语文教师应当对后进生进行个别指导,要让学生能够体会到成功的喜悦,让他们从抵触语文学习转变成为喜爱语文学习。
   综上所述,高中语文教师要长期坚持后进生转化教育工作。同时教师应当具有先进的教学理念,针对后进生形成的原因制订科学合理的教学方法和手段,来激发高中语文后进生的学习兴趣,调动他们的主观能动性,让学生能够积极参与到各种类型的语文学习活动中,体会到成功的快乐与喜悦,进而逐渐掌握语文学习技巧,提高语文综合能力。
   参考文献:
   [1]刘丽萍,夏佳莉.爱是一剂良药:谈后进生转化的捷径[J]. 课程教育研究,2014(16).
   [2]张苓.高中语文教学中渗透传统文化的有效途径探索[J].课程教育研究,2018(33).
   [3]房伟印,陈凤春.高中语文教学中翻转课堂的应用分析[J].中国校外教育,2018(28).
  编辑 李烨艳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499615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