浅谈小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 培养学生 具备良好的心理健康素质是小学教育教学工作开展中重点关注的内容。虽然近年来学校对学生健康心理培育的重视度有了明显的提升,但实际的培育效果并没有显著的改变,这主要是对小学生健康心理培育研究和探索缺乏针对性和深入性。因此,在对小学生健康心理培育必要性进行分析的基础上,就如何有效培育小学生健康的心理提出相关的策略建议,以促进学生健康心理水平的有效提升。
【关键词】 小学生 健康心理 新课程标准 因材施教
社会的快速发展使得人才在心理健康方面的标准和要求发生了较大的变化,进而对学校教育阶段学生健康心理的培育提出了硬性要求。小学阶段作为学生健康心理培育的黄金时期,培育的实际效果直接关系到学生健康心理的水平。基于此,新课程标准中将学生健康心理培育放在了极其重要的地位。然而在实际心理健康教育过程中发现,学校和教师更多是以课本内容为主进行机械、单一的教学,学生通过课程学习所掌握的心理健康知识少之又少,无法顺利实现心理素质与行为习惯的科学转化。这些问题所折射出的是小学生健康心理培育的滞后性和低效性,需要通过科学的策略加以优化解决。
一、小学生健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
健康心理培育是一项基础性、系统性和长期性的内容,除了讲究科学的策略以外,还要拥有充足的动力。学校和教师在培育小学生健康心理之前,是否深度认识和认同健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则决定着其对培育工作的重视度和实践度。具体来说,小学生健康心理培育的必要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健康心理培育是学生培养的内在要求
小学生学习和成长的环境的复杂性日益增加,任何因素都可能会对学生脆弱的心理产生明显的影响,因此,培养学生良好的健康心理,使其能够根据所处的环境和外在条件进行自觉的调节,进而保持最佳的心理健康状况成为学生培养中的基础性内容。开展小学生健康心理培育,可以让学生在日常教育教学活动参与过程中潜移默化地掌握健康心理知识、技能,从而迎合思想和行为发展的需要。
2.健康心理培育是塑造学生自主性的关键方式
新课标环境下,以考试成绩为主导的学校教育模式逐渐为以“学生素质培养”为主导的模式所替代。学生会根据自身的兴趣爱好自主地选择学习内容、方式,从而形成良好的学习习惯。而对于自主学习而言,学生具有健康的心理是前提和基础,即学生只有具备了良好的健康心理素质,才能够积极思考、探索自己的学习兴趣,进而形成自主学习的习惯。
二、培育小学生健康心理的策略
培育小学生健康心理是新课程标准实施和学生健康成长的内中深意,也是切实实现学校教书育人职能的重要保证。针对当前小学生健康心理培育的实际情况,要从以下几方面入手来丰富健康心理培育的方式,培养高素质的学生。
1.提炼小学生健康心理教育内容
小学阶段的学生在心理健康状况方面存在明显的特点,因此,在培育内容方面要做到个性化、人性化,根据每个学生的实际健康心理状况确定合适的教育内容。一方面,要以健康心理教育教材为基础,从中摘取真正适合学生健康心理成长需要的内容作为培育的基础性内容;另一方面,要结合社会发展、家庭教育、学校教育活动开展的实际情况,选择一些符合学生健康心理成长的内容,补充教育内容。
2.打造小学生个性化的健康心理培育环境
健康心理培育的主要目的在于塑造学生良好的心理健康水平,而学生在心理健康方面的个性化差异决定了不能够通过单一的培育方式开展。因此,教师要根据学生个性化的特征来打造灵活、多样的健康心理培育环境,使学生能够根据个人的兴趣选择学习的内容和方式,使其在学习中形成科学、稳定的心理品质。例如,对于那些活泼好动的学生,宜选择以游戏为主要行动的培育方式,让学生在游戏参与中收获成长;对于那些性格内向的学生,则宜选择以间接表达方式的教学来培育学生通过适合自己的方式表达自己内心的情感,确保学生心理的健康发育。
3.突出学生在健康心理培育中的主体性
小學阶段的学生虽然在知识、技能、情感等方面处于成长期,存在不稳定性,但却可以通过科学、合理的方式加以塑造,使其形成良好的心理健康状况。但需要注意的是,健康心理教育要以学生为主体,让学生通过积极的活动参与来逐步收获成长的乐趣,从点滴中感受到健康心理培育的重要性和价值性,形成良好的健康心理成长习惯,能够独立自主地学习相关的知识和技能。例如,可以让学生根据自己所掌握的素材、知识设计相应的活动项目,安排教师和其他学生参与,逐步培养学生健康的心理素质。
培育小学生健康心理既是学生身心健康成长的要求,也是新时代对小学阶段教育教学工作开展提出的新要求。针对目前小学生健康心理培育过程中存在的问题,学校和教师要通过提炼健康心理培育内容、打造个性化心理健康培育环境、突出学生主体性等方式加以优化解决,切实保证学生形成健康的心理。
参考文献:
[1] 李东芳.浅析小学生的心理健康教育[J].中国校外教育,2018,(29).
[2]郭秀莲,沈艳霞.浅议如何培养小学生的良好习惯和健康心理[J].才智,2018,(29).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174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