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浅谈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小教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策略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小教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他们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的提升不仅有利于自己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品位,实现其终身发展,还有助于提升小学生的审美素养。但是在日常教学实践中,由于审美素养的培养需要日积月累,逐渐渗透,短时间内不能看到明显的成效,往往被忽视掉,或者流于形式。鉴于此,试从优化课堂教学内容与提升语文教师审美素养两个层面探讨提升小教专业学生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
  [关    键   词]  语文教学;小教专业;审美素养
  [中图分类号]  G715                   [文献标志码]  A                      [文章编号]  2096-0603(2019)20-0004-02
   2014年3月30日《教育部关于全面深化课程改革 落实立德树人根本任务的意见》中第一次出现“核心素养”的概念。在课程改革的大时代下,语文教学的过程就是将语文要素转化为语文核心素养的过程。语文核心素养的构成分为语言建构与运用、思维发展与提升、审美鉴赏与创造、文化传承与理解四个方面。其中语言建构和运用是基础,也是语文教学活动中的重要组成部分,体现了语文学科的工具性特点,是各类考核的重点。但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却是关键,它体现了语文学科的人文性特点,有利于学生树立正确的价值观与审美品位,实现学生的终身发展。可是它在教学实践中往往被忽视掉,或者形式化、教条化。作为未来的小学教师,小教专业学生的审美素养不仅关乎他们自身的发展,还影响着小学生的审美素养,因此,在语文教学中提升小教专业学生审美素养显得尤为重要,本文试着以大专层次小教专业学生为研究对象,探讨提升他们审美素养的有效策略。
   一、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激发学生审美想象
   教师在语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要以语文教材中的优秀作品为中介,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的过程中,通过阅读优秀作品,品味其语言艺术魅力,体会语言中蕴含的丰富情感,感受语言背后的思想深度与力量,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让学生从中领悟人生哲理,并逐渐学会和运用口头和书面语言来表达美和创造美,形成学生自身的审美能力和意识,最终养成高雅的审美品位和情趣。这就需要教师优化课堂教学内容,抓住教学内容中的审美元素进行教学设计,引导学生在学习研讨与审美实践活动中形成一定的审美素养。
   (一)捕捉教学内容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创设情境
   杜勃洛留波夫说:“我们的感情总是被生动的形象所引起的,而不是被一般的概念所引起的……为了让诗可以满足我们的情感,那些生动而明确的形象,对诗来说,就是很必要的。”在语文课堂教学中,语文教师要善于捕捉教学内容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利用多媒体展示优美的画面,动听的音乐,加上教师生动的语言,调动学生的情绪,激发学生的审美想象,诱发学生内心对美的感受。例如要赏析郭沫若的《凤凰涅槃》,教师可以先播放一段五四时期的电影片段,通过声音和画面的冲击,让五四时期激情澎湃的时代精神感染学生,再抓住凤凰这个形象,用动画展示凤凰涅槃的过程,最后让学生边看画面边大声朗读“凤凰和鸣我们更生了,我们更生了。一切的一,更生了。一的一切,更生了。我们便是他,他们便是我,我中也有你,你中也有我。我便是你,你便是我。火便是凰。凤是火。翱翔!翱翔!欢唱!欢唱!”拉近学生与作品的距离,从而引导学生感受《凤凰涅槃》文字背后的狂放与真挚以及反叛力与创造力。因为学生是语文教学活动的主体,也是语文审美活动的审美主体,只有充分开发和利用教材中生动鲜明的形象创设情境,才能帮助学生通过意象、景色等来体会其中所包含的思想价值,领略语言艺术的魅力,进而更好地激发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
   (二)利用教学内容之间的关联性拓展整合
   学生在语文教学活动中的审美对象往往是教材中文质兼美、意蕴丰富的文章,且大多数文章都包含着作者深刻的思想与丰富的情感,正是文章中或强烈或深沉或悲壮的感情,才使作品有了“以情动人“的巨大审美感染力。语文审美的情感性包括审美主体的情感性和审美对象的情感性。因此,语文教师要善于利用教学内容之间情感上的关联性,将教学内容拓展整合,由单篇延展到群文,引导学生感受语言背后的情感,从内心深处体会和享受到语言文字所带来的愉悦的美感。例如,在讲授余光中的《乡愁》时,以“乡愁”为主题进行组诗教学开发,将古代诗词中的“思乡诗”(《除夜作》、《九月九日忆山东兄弟》、宫词)与现代诗歌《乡愁四韵》《乡愁》整合,古人与今人情感汇合,引导学生通过体会“触景生情”“感物伤怀”的表达效果来走进诗境,感悟诗情。在强烈的古今对比和不同方式的“乡愁”表达中,学生往往能够全身心沉浸到作者所描绘的精神世界中,引起强烈的情感共鸣,并通过语言把这种个体体验与同学分享交流,从而实现了审美主体的情感与审美对象情感的碰撞交融。
   (三)针对教学内容中的疑难处搭建研讨平台
   语文审美不仅要充分挖掘和利用教材中美的因素,在教学过程中对学生进行适当引导,让他们发现和欣赏语文中的思想情操美、艺术形象美、语言形式美等,教师还要针对教学内容中的疑难处搭建研讨平台,让学生在具有独特审美体验的同时积极参与审美活动,锻炼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例如,在讲授鲁迅的《狂人日记》时,教师发起“狂人是真狂还是假狂?”的辩论,将学生分为正反两方,指导学生在文本中寻找文字论据,阐述自己的观点。又如教师在讲授沈从文的《边城》时,利用蓝墨云班课平台开展“你如何看待文章结尾部分”的头脑风暴活动,要求学生各抒己见,将自己的审美体验及时发布在班课平台上,分享感受,表达困惑。在语文审美过程中,不僅要激发学生兴趣、丰富学生情感,还要指导学生深入阅读、深度思考、深刻理解,调动一切智力与非智力因素。只有这样,才能更有效地提升学生的审美素养,从而促使他们的核心素养得到更好的发展。    二、提升语文教师审美素养,培养学生审美能力
   语文教师是教学内容的选择者、教学活动的设计者、教学过程的主导者,他们的审美素养和审美意识决定着学生审美鉴赏与创造的能力。在语文核心素养的大背景下,要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就要先促进语文教师自身审美素养的发展。
   (一)动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审美理念
   目前的高职高专类师范学校日常教学中,教师往往更加注重培养学生的教育教学专业知识和教学技能,对提升学生审美素养不够重视,因此,教师也不重视自身审美素养的提升,教师审美素养在现实中被有意或无意地忽视了,这样的氛围也影响到了语文教师,现实教学中,语文教师往往更加关注语文知识的积累和教学技术的改进。如果语文教师不动态更新教学观念,树立正确的审美理念,就不能在课堂上自觉提升学生的审美能力。因此,教师首先应意识到审美素养对自身发展和促进教学改革深化的重要性,更新原有教学观念,树立正确审美理念。鉴于此,语文教师应在教学的同时研读相关美学理论书籍,关注语文教育界与美育界的最新成果,树立正确的前沿的语文课程审美教育理念。审美鉴赏与创造是语文核心素养之一,语文教师应该在自己的课堂上重视语文中的审美,有意识地帮助学生建立审美心理结构,培养与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小学对未来教师的需求日新月异,不同年代的学生也在发展变化,语文教师只有及时更新教学观念和审美理念,时刻关注语文课程标准和师范类学生的毕业要求,才能不让提升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成为一句空话。
   (二)完善审美知识结构,打造高效美育课堂
   要发展语文教师的审美素养,必须要求他们掌握一定的审美专业知识,如果没有一定的审美知识作为基础,他们的审美素养提升可能会盲目且低效。美国音乐教育专家保罗·哈克曾指出,教师和学生需要掌握一些词汇,以此能够对丰富的感情予以讨论和描述。这里的词汇就是指审美知识专业术语。语文教师自己有了一定的审美知识储备,就能更好地在课堂教学中与学生进行有效的审美对话。同时,具有基本审美知识的语文教师能更好地发现文本中的审美元素,把握语文教材中各种文本的美学特质,运用自身的审美感知力和审美判断力细读文本,探寻文本的精妙之处,在教学设计中巧妙穿插,潜移默化地引导学生对各种体裁的文本进行审美鉴赏与创造,打造师生共同鉴赏美、创造美的高效课堂,把语文教学变成富有美感的艺术,促进师生双方审美素养不断提升。
   (三)健全审美培训机制,营造良好美育氛围
   语文教师审美素养的不断提升,还需要为他们健全相关培训机制,增加他们外出培训交流的机会,促进他们借助外力提升自己。学校可以提供审美主题的相关培训渠道,将提升教师审美素养融入整个教师培训体系当中,使之与教师其他素养的相辅相成,通过培训交流触发教师自我反思,借鉴其他优秀语文教师的成功经验,增强与学生进行审美交流和讨论的意识,自觉主动引导学生在语文学习中形成基本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在互相交流、评价的过程中不断更新知识,使教师得到成长。
   教师审美素养发展“受到学校因素影响,学校的文化氛围、教师管理体制、教师评价机制、规章制度等都对教师的成长与发展产生了不容小觑的影响”。因此,学校应该为教师与学生提供美的教育环境,对他们审美素养的形成起到潜移默化的作用。当学校有意识地将审美作为学校校风来建设的时候,教师也会自觉把审美渗透到教研科研与日常教学中,从而有助于教师主动提升自身审美素养,重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
   审美素养是学生核心素养的重要组成部分,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是小教专业语文教学的使命和责任。在日常的语文教学中,我们要把培养学生审美素养与其他素养有机融合,充分利用语文教材中的审美元素,有效发挥教师的主导作用,培养学生的审美鉴赏与创造能力,以实现学生的全面发展,滿足社会对未来小学教师的需求。
   参考文献:
   [1]中国社会科学院外国文学研究资料丛刊委员会.外国理论作家论形象思维[M].北京: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1979.
   [2][美]保罗·哈克,刘沛.走向功能音乐教育[J].人民音乐,2002(12):32-36.
   [3]赵垣可,范蔚.深化课程改革背景下教师核心素养发展问题研究[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教育科学版),2017(5):83-88.
   [4]李如密,王禧婷.核心素养背景下教师审美素养的提升[J].教师教育论坛,2018(10).
   [5]龚成.如何在初中散文教学中培养学生的审美素养[J].西部素质教育,2018(13).
   [6]江礼灯.小学语文“审美”教育的方法和途径[J].福建基础教育研究,2017(6).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0682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