培养幼儿垃圾分类意识期待创新实践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凌芸
【摘 要】保护生态环境,养成垃圾分类的良好习惯要从娃娃抓起。幼儿阶段的孩子认知水平较低,行为习惯较差,要想培养他们的垃圾分类意识、养成垃圾分类习惯,需要教师加以正确引导。具体操作时,可以设立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区、表演区和实践区,给幼儿提供多元化的习惯养成渠道和途径,切实提升幼儿垃圾分类意识,增加他们保护环境的责任感和使命感。
【关键词】生态教育;中班幼儿;垃圾分类
【中图分类号】G45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17-0269-02
《幼儿园教育指导纲要(试行)》中明确指出:“要在幼儿生活经验的基础上,帮助幼儿了解自然环境、生态环境与人类生产生活之间的关系,在此基础上,从幼儿本身认知基础出发,有意识的培养他们的环保意识,同时用自己的实际行动践行环保理念。”垃圾分类是保护环境的具体体现,幼儿园教学实践中,教师要认识到垃圾分类的重要性,从幼儿身边小事着手,引导他们学习垃圾分类知识,并在实践中深化垃圾分类的感知。
一、设立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区
垃圾分类就是按照相应标准,将垃圾分类储存、投放和搬运,从而将部分垃圾变废为宝,提升资源的价值和利用率。没有真正的垃圾,只有放错地方的资源。垃圾分类的顺利推进,需要幼儿积极参与。幼儿阶段是培养良好学习、生活习惯最关键的时期,教师要有意识的引导幼儿了解和掌握一定垃圾分类基础知识。只有这样,才能为后续的学习奠定基础。垃圾分类需要遵循的原则、分类形式、分类标准、分类的作用和价值,这些都是幼儿必须学习的知识。教师可以为幼儿设计专门的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区。中班幼儿他们对直观形象趣味化的卡通形象情有独钟,教师要抓住这一点,根据中班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在垃圾桶上贴上幼儿普遍喜爱的卡通形象,满足了幼儿的认知需求,学习效果自然值得期待。
当前我国垃圾主要可以分为可回收垃圾、有害垃圾、干垃圾和湿垃圾这四类,对于幼儿园的孩子而言,他们不认识这些字,为了让每个垃圾桶更加直观形象,教师在垃圾箱上贴上了各种各样的卡通图案,幼儿只要看到卡通图案,就知道垃圾要放到哪个桶里。形象化的图案设计让幼儿对垃圾分类产生了浓厚兴趣,教学活动得以顺利推进。
教学活动的顺利开展,兴趣激发是关键。教师设计垃圾分类知识宣传区,就是为了启动幼儿认知引擎,调动他们探索积极性。垃圾分类知识的宣传为实践活动奠定了坚实基础。
二、设计垃圾分类行为表演区
垃圾分类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对幼儿来说,难度系数较高。如何调动幼儿感官,让他们真切感受到垃圾分类标准,考验的是教师的教学智慧。随着经济社会的发展,垃圾類型也越来越丰富,分类过程也更加复杂。要想让幼儿快速掌握垃圾分类方法,教师就要采用幼儿喜闻乐见的方式开展教学实践。行为表演是最直观、最有效的形式,让幼儿扮演各种各样的废弃物,然后寻找适合自己的垃圾箱,最终掌握垃圾分类原则。
垃圾类型呈现出多样化特点,分类比较困难。基于此,教师呈现出各种各样的垃圾,让幼儿进行角色演绎。每名幼儿上台后要自报家门,如自己扮演的垃圾叫什么,从哪里来的,需要进入哪种垃圾箱中。这个过程中,幼儿很可能会出错,其他幼儿担任评委,如果分类正确给出正确的标记,同时垃圾桶出现笑脸,如果分类错误,给出错误的标记,垃圾桶哭泣。最后,教师示范投放错误的垃圾它们的属性,并将其正确投放。这样的表演活动是非常有趣的,对幼儿有极强吸引力。经过这样的表演活动,无论是表演的幼儿还是观看的幼儿都获得了有益的启示。
角色表演是幼儿教育常用的教学手段,幼儿乐于参与,教学目标自然达成。在表演过程中,幼儿通过角色扮演,体验到不同垃圾的作用以及相应分类标准,保护环境的意识在不知不觉中的到渗透。
三、设计垃圾分类实践操作区
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教学活动中,同样需要在实践操作中检验幼儿学习情况和动手能力。教师不妨设立垃圾分类操作区,采用趣味话的游戏对幼儿学习情况展开检验。幼儿兴趣多样,在设置操作活动时,也必须多元化,打破单一的游戏形式。尊重幼儿本性,让他们进行自发学习探究,这是教育教学的本质,也是现代教学理念的必然追求。教师可以利用这一点,让幼儿发挥想象力,搜罗与之相关的垃圾类型。这样的设计不仅激活了幼儿的认知,更拓展了他们的发散思维和创造思维。
为了对中班幼儿垃圾分类水平进行检验,教师首先让幼儿进行手工制作:请大家用自己喜欢的材料,制作四个垃圾桶,看谁制作出来的垃圾桶更能吸引大家的眼球。幼儿积极行动起来。制作过程中必然会产生各种废弃物,幼儿将相应废弃物投放到制作好的垃圾桶中。这是对幼儿认知检验的过程。不仅如此,教师还让幼儿寻找生活中的废弃物,将其分类投放,并进行积分,每名幼儿有三次机会。全部投放正确的幼儿会获得一定奖励。经过这样的实践操作,幼儿对垃圾分类知识有了更深刻了解,有效吸引幼儿对环境的注意和探索积极性,潜移默化中建立了环保观念。
实践操作既要对知识学习进行检验,又要满足全体幼儿需求,体现个性特征。在设计时,为了满足不同幼儿不同学习需求,教师要设置更多趣味化游戏,给幼儿提供更多选择。在实践体验中,幼儿动手能力、认知能力都得到质的飞跃。
幼儿身心发展特点决定了垃圾分类相关知识的学习不是一蹴而就的,需要在循序渐进中完成。在具体操作过程中,教师首先要讲授相关垃圾分类基础知识,只有掌握了这些内容,幼儿思维认知才能被调动起来,才能产生垃圾分类意识。当幼儿认知被激活,教师要及时给予引导,让幼儿明确如何分类。同时采用多元化的实践操作,让幼儿在具体直观的演示中,逐渐养成良好垃圾分类习惯。
参考文献
[1]黄雅芳.对幼儿进行垃圾分类的教育[J].教师,2017(03):36-38.
[2]王丽娟.垃圾不落地 生活更美丽[J].名师在线,2019(03):63-6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082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