茅原《曲式与作品分析》学习体会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刘昱延
【摘要】曲式与作品分析一直以来都是音乐理论、音乐表演及音乐创作专业需学习的一门基础性课程,对于研究音乐作品、指导如何演绎、启发作品创作都起到了必不可少的作用,其重要性不言而喻。现阶段我国曲式类著作除了对作品进行技术上的分析与讲解外,对音乐作品的美学思想、人文精神、民族特色也更为重视,茅原的《曲式与作品分析》正是我国音乐作品分析研究道路上的一部经典之作。通过研究,针对著作中的内容与特点,进行了以下分析整理。
【关键词】跨学科;民族性;传统与创新
【中图分类号】G624.3 【文献标识码】A
前言
《曲式与作品分析》是一本专供本科作曲及音乐学专业使用的曲式与作品分析教材,属教育部“十五”规划科研项目,其正文部分由茅原完成、习题部分由庄曜完成,以文字版+电子版的方式出版,配有音像资料和习题的光盘。此著作由人民音乐出版社出版发行。(2007年4月北京第一版,2016年10月于北京第5次印刷。)书中对于曲式与作品分析这门学科进行了全面而具体的介绍与分析,内容丰富而严谨,论述清晰且具有说服力,除了对传统曲式结构的分析讲解外,作者对于如何掌握技术分析与美学分析之间的关系、对我国民族音乐的侧重讲解,以及关注传统与创新方面都提出了独到见解。下面将对本书的内容与特色进行简要的介绍与评价。
一、著作内容
(一)作者简介
茅原先生作为我国建国后第一批音乐理论研究的探索者,在曲式与作品分析、美学、逻辑学、中国传统音乐、西方音乐史等方面都做出了突出的学术贡献,发表了大量的学术论文及专著,投身教育领域数十年,培养了许多优秀的音乐创作与理论研究的继承者,如庄曜、杨易禾等。庄曜作为茅原的学生,深受其影响,他在《我的导师茅原教授》中曾写道:“茅老师对我的要求是:不仅要把音乐本体的作曲技术理论基础打扎实,还要运用哲学、美学、逻辑学、心理学等其它学科领域的知识,从更高更宽的视角来认识、解读、分析、研究和创作音乐。”这段话也充分概括了本部著作创作的核心思想与内容特征。
(二)著作内容简介
本著作分为上下两册,主要内容包括绪论、第一~八章节(从一部曲式到奏鸣曲式,为曲式部分)、第九~十章节(赋格与歌剧,为体裁部分)。本著作在讲解过程中涉及到大量理论知识与观点学说,使文章更具内涵及说服力,语言精练、内容严谨;秉承着简而精的原则,用最详细的分析方案对作品进行分析,力图使读者掌握具体的分析方法,注重“授人以渔”而不是“授人以鱼”;与其他曲式类教材相比,更加重视中国民族民间音乐,选取了大量作品进行分析与介绍。全文贯彻实事求是的指导思想,重视传统与创新密不可分的发展原则,不仅在知识、结构、内容上给予读者帮助,更是在思想方面富有极大的启发。
二、著作特点
将在三个方面对著作的特点进行论述:一)跨学科学术特征;二)民族音乐分析比重的增加;三)传统与创新。
(一)跨学科学术特征
音乐是一门综合艺术,她涉及宗教、文学、哲学、心理学、美学、逻辑学等领域。本书在对音乐作品的分析过程中,针对音乐的特性,融入了哲学、心理学及文学等方面的观点予以论述,并引用大量权威著作、言论作为论据支撑。为了更利于学生的理解与阅读,作者将理论与日常生活相结合,运用简明生动的比喻来解释说明,使文章浅显易懂。
在作者对音乐的阐述过程中,他认为音乐的学科性质与表现手段与哲学、科学、美学、音乐学、心理学以及文学的一些观点学说都是密不可分的。当他解释音乐的基本表现手段—“音乐语言”的基本问题时,提出了“抽象”的定义:“所谓抽象,就是指经过分析比较,抓住对象的主要属性、扬弃其次要属性的思維过程”认为音乐是抽象的具象,并引用苏珊·朗格在《感情与形式》一书中康定斯基对抽象线条和鱼的比较来举例说明:在通过观察后画一条鱼,接着省略鱼的鱼鳞、眼睛、须、尾……我们经过多次抽象,最后仅剩一条曲线时,它仍与鱼存在着具象性的联系。他认为音乐正是如此,音乐的语言正是这样一种抽象的具体,虽与作曲家想要表达的“原型”存在差异,但仍与其保持着联系。并引用《金枝》中弗雷泽所说加以证实:“相互发生过联系的事物之间,在脱离接触以后,仍然可以在远处相互作用”。
作者在著作中这种跨学科的写作论证方式比比皆是,引用书籍也纷繁多样,如哲学类著作,马克思《资本论》《庄子·秋水》、黑格尔《逻辑学》《哲学笔记》等 ;美学与文学类,苏珊·朗格《感情与形成》、弗雷泽《金枝》等:音乐作品分析类,阿塞菲耶夫《音调论》、赵宋光《五声调式色彩》等;工具类书籍,《格罗夫音乐和音乐家大辞典》《剑桥音乐指南》《牛津音乐辞典》《简明心理学辞典》等。这种观点的阐述方式另学习者能够从多方面来理解并感受音乐,各类著作的引用更是体现了作者深厚的知识底蕴,使读者通过一本著作而浅尝了数本著作的思想与精神,引领着我们迫不及待地去学习与阅读,感受学海的浩瀚无穷。
(二)民族音乐分析比重的增加
与同类曲式学书籍不同,作者在本著作的编写过程中,着重增加了民族音乐部分的比重,主要集中在两个方面。一是对民族音乐的调式色彩、曲式构成、发展手法、演奏方式等方面进行理论分析;二是在谱例选取方面十分全面,不仅介绍了大量的民歌、戏曲,对地方音乐如江南丝竹、苏南吹打、广东音乐也多有研究,更是对我国的二胡、琵琶、古琴等民族乐器的曲谱进行了大量分析。由此,不得不感叹于作者的学识之广、思想之深、民族感情之浓厚。
理论分析方面,如作者在调式色彩介绍中对我国五声调式进行了简要的介绍与分析,他引用了赵宋光先生提出的中国五声性调式中存在的两种调式色彩(徵色彩与羽色彩),并补充了还有一种宫色彩的看法并加以说明;在一部曲式部分,作者在乐段聚集的阐述中提到了中国戏曲音乐中的“犯腔、串腔、穿腔”,虽暂归于此类结构,但在分析过程中还要再对照具体的谱例进行单式结构与复式结构的判断;在一部曲式的复杂化部分,作者加入了中国传统音乐中的一些表现手法,如句句双、加垛、吐珠、喷水等,文中对此也只是进行了简单注释。对于上述民族音乐结构分析的相关内容,可以在君驰、李西安编写的《民族曲式与作品分析》及褚历的《中国传统音乐曲式结构分析》中找到更为详细的参考。 在本著作中,虽然增加了民族音乐部分的比重,但实际上相关内容篇幅不长,理论介绍也较为简单。具体原因有两点:一是曲式学本就是西方音乐历史发展过程中分析总结的产物,在中国的发展还不到一百年的时间,在学习的过程中本应追溯其源,在理论学习的同时,通过分析西方音乐作品来进行实践性的检验;二则是著作编写的过程中不可能面面俱到,对于传统曲式结构与各类相关谱例的分析已占据最主要的篇幅,对于其他部分只能有所取舍。作者认为,作品分析的目的是要掌握分析作品的能力,更好的掌握分析方法比扩大知识面更为重要,前者是分析的前提,而后者则需读者广泛参考其他研究成果多加学习。
(三)传统与创新
作者在书中多次提到了传统与创新,对它们的矛盾性与统一性进行了大量的论述。作者认为创新是我们所面临的发展方向与必然趋势,但绝不是建立在舍弃传统的基础上。他引用了列宁对于黑格尔《逻辑学》中内容所写的批语:黑格尔认为“本质中的变异”是一种“从无到无”的运动。列宁则评价:在自然界和生活中,是有着“发展到无”的运动。不过,“从无开始”的运动,倒是没有的。运动总得是从什么东西开始的。
秉承着对传统的继承、对创新的发扬,作者将这一观点也融入了著作的写作理念上。书中对于主调音乐结构理论的分析不正是对于传统的继承吗?而对于中国民族音乐的侧重不也证实了这一点?作者在后记中提到关于本著作中内容从哪里来的?有什么可信性?坦称学来的。来自于长时间的学习与研究、前辈教授的研究成果以及多年的实践经验。在创新方面,此著作在每一章节正文部分的后面都设置了若干习题,习题都是特别为本章学习内容而选取,谱例经典而不失特色。在个别章节的习题部分,作者还特别加入了分析提示,使读者在分析过程中能够更好的找到方向与重点。这些都是在写作过程中通过深思最终进行了创新实践的部分。
这部著作正是作者对于传统与创新这一问题付诸实践论证的最优秀的成果,它吸收了大量艺术家的理论研究成果,综合了以往的研究概况,并把自己多年学习研究所得融入其中,努力使作品完成得尽善尽美。传统与创新不是一个简单的课题,也不是一本著作所能完成的,而是需要通过一代又一代人的不断努力,坚持要走的一条艰难坎坷、永无尽头却又必须勇往直前的道路。过程必定艰辛,但所产生的价值也是巨大的。再次感叹茅原先生的《曲式与作品分析》确实是曲式分析类书籍中不可多得的一部经典之作。
三、总结
本文通过研读茅原《曲式与作品分析》这本著作,从跨学科的分析论证、民族音乐内容比重的增加、传统与创新三个方面,对其内容与写作特色进行了学习心得的整理。在这个过程中,从书中学到的不仅有许多理论知识,更有作者严谨负责的学术态度,每一次阅读都使人受益良多。然而因篇幅有限,本文并没有对书中传统曲式的理论概念与相关谱例分析进行探讨,但现今曲式类书籍纷繁多样,观点也多有异同,需要在具体的谱例分析过程中检验真理、找到答案,继续学习与研究。望本文的相关介绍能为读者挑选教材及阅读学习提供参考价值。
参考文献
[1]茅原.庄曜.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7(4).
[2]钱亦平.王丹丹.西方音乐体裁及形式的演进[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3(12).
[3]林育.调性音乐的曲式结构[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13(1).
[4]吴祖强.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 2003(6).
[5]李吉提.曲式与作品分析[M].北京:中央民族大学出版社,2003(4).
[6]杨儒怀.音乐的分析与创作[M].北京:人民音乐出版社,2003(9).
[7]钱亦平.音乐作品分析简明教程[M].上海:上海音乐学院出版社,2009(8).
[8]范乃信.曲式精要[M].北京:中央音乐学院出版社,2008(3).
[9]斯波索斌,张洪模,译.曲式学[M].上海:上海文艺出版社,1959(6).
[10]高佳佳.门德尔松·无词歌—分析与演奏[M].上海:上海音乐出版社,2007(4).
作者簡介:刘昱延(1993—),女,汉族,河北唐山人,硕士研究生在读,现就读于首都师范大学音乐学院,曲式与作品分析专业。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3578.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