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化传承背景下井冈山民俗文化保护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魏浩 黄灿灿
摘 要:民俗文化作为我国历史文化的一个支流,其本身的重要性越来越明确。文章以井冈山民俗馆为例探究民俗文化保护,指出井岗山民俗馆在展示设计中存在的问题,并通过对井冈山民俗馆的改良设计,提升大众对井冈山民俗馆的吸引力和关注度,使游客在获得良好体验的同时能够更加深层次地认识井冈山民俗文化,最终达到对井冈山民俗文化保护和传承的目的,为井冈山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提供对策。
关键词:民俗文化;展示设计;井冈山民俗馆;体验
井冈山民俗馆作为传统意义上的展览馆其展示的方式是以文字和图案向游客单方面地传递信息,其传递的信息都是文化的最高成就和最终成果,而这些成就或成果的形成过程和方式却无人可知。这种展示方式只是对文物的简单保管和收藏,它并不能最大程度地体现井冈山民俗文化的魅力,我们需要推动井冈山民俗展览馆转,使其向不再是保管文物的库房,不再是研究藏品的成果展示会,而是参观者充分体验,进行信息交流、探索发现、互相学习的空间,从而达到对井冈山民俗文化的保护和传承。
一、井冈山民俗馆简介
随着城市的不断扩大,农村持续减缩,民俗文化逐渐失去了昔日的光辉。于是国家鼓励各地区建立民俗展览馆丰富人民的文化生活,在发展经济的同时不忘却对本土文化的发展,井冈山民俗馆正是在这种背景下诞生的。
井冈山民俗馆位于井冈山市新城区文化艺术中心,总造价近1200万元,展厅总面积1800平方米,主要分为井冈人家、民风古韵和老街印象三个部分,在还原了井冈山人民与大自然和谐相处的乡风民情的同时,还以其特有的方式兼顾了井冈山当地土籍和客籍最具代表性的民俗文化,使其成为市民回归乡土、重新认识井冈山民俗文化、接受传统气息的基地。
二、井冈山民俗馆在设计上存在的问题
(一)重物质表象轻精神内涵
在展厅中有很多对古建筑的复原场景,这些建筑从外表看来和井冈山当地的建筑基本上是一模一样的,但其内部构造却和井冈山当地的建筑有着天壤之别。例如:在游客可以接触到的地方,以拆迁留下的大型石材为材料,而在游客接触不到的地方则以板材做出青砖的效果,并没有全部使用拆解老民居的全部构造。房屋的内部构造杂乱,例如:井冈人家房屋的天井,游客参观只能看到房屋天井的表面造型,但天井造型背面的装置和工艺却非常杂乱简陋,没有达到拆解前的工艺。展品当中大部分是能够展现当地民俗文化的文物,但也有部分来自其他地域的工艺品,在这里它们不能表现出任何与井冈山民俗文化有关的价值,反而造成“文化错位”现象。
解决方案:建造井冈人家本身的目的是为了让游客能够更直观地看到井冈山民居的本来面貌,但其结果却是对当地民居建筑的简单拆建,缺乏对其内部细节的深入挖掘。在拆解过程中要充分了解老式结构的施工工艺,在重建时充分利用老民居拆解下来的材料,尽可能地把老式工艺运用在每一处部件,尽最大可能对其进行还原。撤除不能体现井冈山民俗文化的展品,如果某件要撤除的展品属于必要的部件,可以仿造一个能够展现井冈山民俗文化的赝品,以此来展现井冈山民俗文化。
(二)重收藏轻体验
在井冈山民俗馆的营业过程中有这样一个情况:当游客观赏到婚嫁文化的时候,绝大多数人都会驻足观看视频影像资料。在观看的過程中有人感慨:“哎,现在这种婚礼仪式已经看不到了?”“怎么看还是我们传统的婚嫁仪式比较有味道!”从他们的话语中我们可以听出,游客对井冈山婚嫁文化的赞同和期待。为了更好地满足人们的求知欲、提升知识的解读效果、调动人们的参与性,体验性展示设计显得越来越重要。
解决方案:以7D互动电影技术和VR技术为基础对婚庆文化进行体验加强。虽然我们不能为每一位朋友办一场井冈山传统婚礼,但是我们可以通过7D互动电影技术和VR技术创造出一个虚拟的婚礼空间,使游客可以在虚拟空间中体验传统婚礼的魅力。在虚拟空间中我们可以设置进入者的性别,男性可以体验到“骑高头大马”的威猛,女性可以感受到“坐八抬大轿”的兴奋,从而弥补自身的遗憾。如果体验者是单个人,系统可以根据体验者的性别,为体验者选择一名虚拟“伴侣”从而满足体验者的兴趣。
井冈山地区村民灌溉大都以山泉作为灌溉的水源,因此井冈山居民通过自己的智慧创造出了自己的灌溉工具——翻车,在井冈山民俗馆中翻车是以静止的状态展出的。因此在井冈山民俗馆的运营阶段曾有这样一段游客和解说员的对话:
游客面对翻车问道:“这个是不是叫翻车啊,我小时候玩过这个。”
解说员:“是的,这是灌溉时节农民用来灌溉农田的工具。”
游客:“我能试一下吗?”
解说员:“这个暂时不可以……”
由此可以看出老一辈井冈山人对自己儿童时期童趣的怀念,他们非常希望能够重拾自己的童趣。笔者认为翻车本身是以“动”来展现自己的价值,以静止的形式展现不能完全体现其价值。
解决方案:以机械操作为基础对农耕文化进行体验再设计。通过现代技术对翻车进行还原,使其具有一定的可操作性,不仅能够使游客了解翻车的运作原理,并且能够满足游客亲身上阵踩踏翻车灌溉农田的愿望,使其重拾自己的童趣,从而提升游客对农耕文化的认识程度。
三、井冈山民俗馆展示设计改良方案
(一)主题设置
“主题必须以一个统一的故事来推动所有设计元素和体验营造活动,用这个故事来吸引顾客的投入。故事才是主题的核心,其他要素只发挥着辅助作用。”一个好的故事主题能够深深地打动人心,并让人感受到其中蕴含的道理和魅力。民俗展览馆就像是一本厚厚的故事书,而一个优秀的展示设计方案就像是一个懂得讲故事的人,故事讲得好游客会融入故事的情景,会被感动。井冈山民俗馆在设计上分为:序厅、井冈人家、春耕厅、樟树厅、老街印象、尾厅六个厅,每个展厅相对独立,都有自己所要展示的内容,互相之间没有直接的联系,参观的路线只是各个展厅相连的通道并无其他意义,他们相互独立存在,缺乏一个主线将他们串联起来。 因此笔者认为如果将井冈山民俗馆的主题设定为“井冈孩子的成长故事”——从儿童时期、青少年时期、中年时期最后到老年时期,使每一位游客都能够从中看到自己的影子,从而触动每一位游客的内心。在这个主题背景下每个展厅展示的内容并不根据展厅空间的变化而变化,而是根据时间的变化而变化,每个区域都有其与时间一一对应展品。
(二)空间布局形式
井冈山民俗馆自身的定位是一个中小型展览馆,并且有一定的主题限制,因此在空间布局形式上可以采用适合小空间的串联式布局。通过主题的时间轴将几个单独的展示空间从第一个展示空间到最后一个展示空间串联起来形成一个闭合的回路,使人们在已经编排好的参观路线上自由活动,避免空间内某一展示信息的遗漏。同时在参观路线上注意指示标识,避免人流逆向流动从而造成混乱,影响其他游客的参观。
(三)灯光设计
民俗展览馆展示设计强调的是艺术性与突出性的综合体现,它需要让参观者在发现展品的同时了解到展品的艺术特性,灯光在大部分展示设计中起到的都是辅助作用。在井冈山民俗馆的展厅当中我们可以通过顶部光源和局部光源的相互结合,借助灯光从不同的角度、位置体现出井冈山民俗文化展品最完美的一面。
在游客的参观过程中灯光能够起到一部分的指引作用,通过灯光,游客可以看到展品自身的特殊之处。井冈山民俗馆展示空间中的灯光设计应是多光源的整体设计,我们需要通过各个光源之间的相互联系创造出一个与空间相匹配的视觉环境,同时根据展品的不同性质采取不同的灯光设计方式。设计上既要注意到每个光源的效果又要注意到整个空间中不同光源之间彼此的联系,不能为了突出个别展品的重点部位或特色部分,忽略了整个展厅的大环境,要做到根据展品自身的特点调整光源,同时对整个展示空间环境的光线进行整体把控。
(四)新兴展示手法的加入
井冈山民俗馆在展示方面采用的是传统的展示手法,其作为信息的传递者将知识灌输给游客,游客作为信息接收者被动地接受传递者传递的信息,游客本身是否收到这些信息或者是否得到他想要的信息我们无从得知。而通过新兴的展示手法,游客可以全方位地体验并感受到展品的信息,并且能够与展品产生一定的信息交换,传统展示手法所面臨的问题基本上可以得到解决。
幻影成像系统:幻影成像系统也称虚拟成像,是基于“实景造型”和“幻影”的光学成像结合,将所拍摄的影像投射到布景箱中的主体模型景观中,演示故事的发展过程。将这一技术运用到井冈山民俗馆的展示当中,可以使井冈山民俗文化在高科技和现代艺术相互结合的状态下重新展现出来。
360度全息投影:360度全息投影技术是利用干涉和衍射原理记录并再现物体真实的三维图像的技术。将这一技术运用到井冈山民俗馆的展示当中可以对重要文物进行全面展现,从而实现游客对文物的全方位认识,其关键环节在于通过现代多媒体影像技术和机械原理创造一个能够与游客发生直接作用的物质载体,使游客能够和展品发生信息的交互。
四、结语
民俗文化是一个物质表象与精神内涵兼备的文化遗产,在对民俗文化的展示设计中要充分考虑到民俗文化的内在细节,不能单纯地把目光放在物质表面,不能由于我们的疏忽出现“文化错位”。面对人们对民俗文化的体验需求,我们要避免对民俗文化的简单收藏,使其成为展览馆的“死”物件,要更多地注重体验,减少传统展示中展品向观赏者单向传播信息的展示方式,加强观赏者和展品之间的信息交流,使民俗文化在大众的视线里彻底“火”起来,从而使民俗文化得到保护和传承。
参考文献:
[1]夏婷.中美博物馆的运行机制比较及对我国博物馆发展的启示[J].科普研究,2012(2).
[2]钱丹青.民俗文化资源开发与文化创意产业发展研究[J].经济视角,2012(14).
[3]韩燕平.红色文化遗产及其保护研究:以井冈山为例[D].湘潭大学,2014.
作者单位:
魏浩,吉安职业技术学院
黄灿灿,井冈山大学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417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