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转型时期气象为农服务发展途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杨明伟 李曼 宋哲 周然

  摘 要 结合当前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状,提出了现行气象为农气象服务中,气象为农服务能力、农村气象信息覆盖面、服务产品与服务方式、科普宣传与气象灾害防御应用等方面存在的问题,从改进服务产品、推进部门合作、突出地域特色和加强科普宣传四个方面,探索农业转型时期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的新途径。
  关键词 农业;转型;气象服务;途径探索
  中图分类号:S16 文献标志码:B DOI:10.19415/j.cnki.1673-890x.2019.17.083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始终是气象服务的重点,一直以来中国气象局高度重视、各级气象部门采取多种举措着力促进气象为农保障服务水平的提升,围绕农业气象服务体系和农村气象灾害防御体系建设[1],坚持气象服务“三农”,取得了较好的成效。但是,随着农业产业转型升级,特色作物、经济作物的生产走向规模化、专业化,农村新产业、新业态、新商业的快速发展,吸引了大量下海返乡人员在农村创业创新,为农业转型发展增添了新的活力和持久动力,有力地助推了土地流转型、服务带动型等多种形式的规模经营发展。现代农业高投入、高科技、高风险、高回报的特质,使其在生产过程对气象为农服务的个性化、精准化和多样化提出了更高的要求。
  1 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现状
  1.1 常规气象为农服务
  通过广播、电视、报纸、互联网、手机短信、微信、12121声讯电话、电子邮箱、大喇叭、LED显示屏、电话和网格化气象服务平台等渠道,发布1~3 d、4~10 d、周报等常规天气预报信息服务;每天向定制用户、气象信息员发送农事气象短信;通过传真、电子邮箱、QQ群、微信群等向当地各级政府及涉农管理部门定期发布农业气象旬(月)报、气候影响评价。在各重要农事季节、主要农作物生长关键期,制作发布春播关键期气候趋势预报、夏收关键期气候趋势预报、农业双抢关键期气候趋势预报等农业专题气象信息服务。
  1.2 灾害性天气服务
  1.2.1 灾害性天气预警服务
  1)在暴雨、大风、干旱、高温、寒潮、霜冻等灾害性天气过程来临前,通过网络、传真等方式向各级政府和相关部门发送重要气象信息、重大气象信息专报。
  2)通过12379国家突发事件预警信息系统等向气象灾害联络员、防汛抗旱责任人、应急成员责任人、群测群防联络员发布气象灾害预警信号。3)向特色农业基地、种植(养殖)大户、农村气象信息员、政府及涉农部门管理人员发布预报预警信息,提醒农民群众做好气象灾害防御准备工作。
  1.2.2 灾害性天气专题服务
  在暴雨洪涝、高温干旱、寒潮低温等农业灾害持续期间,发布雨情快报、前期气候分析及未来天气气候趋势预报预测、专题气象服务等,分析最新气象资料及灾情实地调查情况,开展灾害性天气专题预报,提出指导农业生产的相关建议,便于政府决策人员及时掌握雨情、灾情、预报预警信息,及时作出决策。
  1.2.3 联合开展农作物病虫害预报
  联合地方农业部门开展重大农作物病虫害预报服务,联合发布了“稻棉主要病虫发生趋势”“当前水稻‘两迁’害虫发生情况及防治意见”等农业病虫害预报服务材料,为各级政府和农业部门组织灭虫减灾提供了决策服务信息等。
  1.2.4 特色气象服务
  选定有代表性的特色农业生产基地和种植大户,开展有针对性、专业性、实用性的气象服务,向种养大户、农民专业合作社负责人、乡镇和行政村负责人,发送农业产业化气象服务专辑,为农业产业化基地的产前、产中、产后等提供合理的农事建议和防灾措施。同时根据农业生产、森林防火的需要,由各级政府主导,气象部门实施,开展人工影响天气作业等特色气象服务工作。
  2 现行气象为农服务中存在的主要问题
  2.1 气象为农服务能力与农民期望有一定差距
  各类为农服务监测、传播设施的建设、保障能力不强,专业服务人员少、服务内容多任务重,跨专业技术力量不足。农业灾害预警、气象要素预报、气候趋势预测的准确率和服务的及时性与农业生产要求有差距。
  2.2 农村气象信息服务覆盖面有限,服务的产品还不能满足需求
  农村气象服务对象主要为政府、涉农部门决策者及农业生产基地和种植大户,对大众农户的个性化需求的服务较为薄弱。服务产品主要是针对重大灾害性天气及主要农作物生产关键期的服务,对普通作物常规生长节点关注较少。
  2.3 服务产品与服务方式与服务领域日益拓展需要之间的矛盾
  常规性大众化的气象信息服务多,针对具体生产对象的专项服务少,服务产品模式化,服务方式呆板。在针对性、适用性、及时性方面还需进一步提高。
  2.4 科普宣传力度与气象灾害防御与科技应用能力的提高有差距
  当前,从事农事生产主体在气象灾害防御和科技应用能力的认知不足,在这种大背景下,仅仅依托气象部门的人员、技术、装备,难以满足大范围、全区域个性化、精准化和多样化的气象服务需求,大力推进气象为农服务社会化科普宣传服务成为做好气象为农服务工作的必然趋势。
  3 转型时期气象为农服务发展的途径探讨
  3.1 夯实基础、提升能力,不断改进服务产品
  当前正处在由传统农业向高效益、新品种、新技术、新模式的现代农业高速转变关键时期,特色农业、设施农业、休闲农业等新兴农业产业呈现出强劲的发展态势,种植业、林果业、畜牧业、养殖业以及农产品储运加工业等全面发展,在作物布局、品种选择、耕作整地、田間管理、病虫防治、灾害测报等方面提出了更具体的要求[2]。因此,根据农业服务需要,不断完善农业气象观测,开展田间、林地等小气候观测,丰富农业与气象服务数据内容,实现农业气象数据信息传输自动化,开展大数据分析与应用,为做好农业气象服务打下坚实基础,利用高空、地面探测资料、数值预报产品、区域加密自动气象站、闪电定位仪、卫星云图和雷达回波等资料,努力提高灾害性天气预警、气象要素预报、气候趋势预测的能力和精准度,力求做到气象与农业精准结合,加强农业气象试验工作,开展相关科学技术研究,为农业气象服务提供技术支撑。   3.2 解放思想、博采众长,推进部门深度合作
  利用社会公共服务发展的契机,建立涉农部门间的合作机制,整合气象、农技等涉农服务资源,搭建信息共享平台,在各自领域负责做好農业气象信息指导和农业灾害会诊,激发自主发展与融合发展的活力,有效破解基层气象为农服务中人力资源、知识层次、业务能力、硬件设施建设等力量不足的难题。发展以农业技术推广站、农村专业合作社、农业生产大户及涉农企业等农村公共服务体系成员为承接主体,组织开展部门合作服务型、公益组织服务型、涉农企业服务型、财政直补服务型、新型农业经营主体服务型、网格化社会管理服务型等社会化服务[3],将气象服务渠道打造成对话百姓的快速通道,将各部门的服务通道打造成综合服务信息的物流渠道,共同推进气象信息覆盖面,协力建设综合服务体系。
  3.3 瞄准需求、突出特色,服务信息直接地气
  当前,农业生产结构随着市场需求变化而千变万化,催生出越来越多不同类型的新型农业经营主体,各种特色农业不断涌现。农业多元化发展决定了气象为农服务多样化、个性化、实用化的趋势,导致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对气象服务的要求越来越具体、越来越精准,科技含量越来越高。以市场的需求为导向,以地方特色产业带为切入点,通过丰富和细化特色气象服务产品,大力度补充、完善各类农业气象灾害、现代农业生产等气象指标,将服务领域与社会需求动态相融合、实时更新,开发地方主导农业、特色农业、设施农业等针对性强的服务产品,将“粗放单一”的服务模式转变为“多样精细”服务方式[4]。同时要突出服务产品实用性,将科学问题隐藏在后台,让每一份服务产品老百姓都能看得懂、用得上。
  3.4 加强科普、提升能力,发挥科技服务效益
  现代农业发展,农业综合开发、农村产业结构调整以及新一代农业生产者和管理者的出现,都需要运用科技发展来增加农业生产效益。要加强对农村气象科普的宣传力度,培养新型农业主体的科技意识,提高农村和农民理解和运用气象信息的能力,在农业生产和防灾减灾中能够主动防御气象灾害,提高农业生产抗风险能力。同时要培养懂技术、会经营、崇尚科学的新型农民,加强他们对气象术语、气象常识的了解,加深他们对气象信息的理解和应用能力。在新形势下,应把农村青少年作为农村气象科普的主体,提高农民获取科技知识和依靠科技脱贫致富、发展生产、保护环境、改善生活质量的能力,提高农村富余劳动力向非农业和城镇转移就业的能力,提高农村青少年学习科学知识、运用新技术、健康成长、科学生活的能力,逐步扩大应用科技从事农业生产的群体,不断提高气象服务的社会效益[5]。
  参考文献:
  [1] 周娟娟.论气象为农服务的两个体系建设与发展[J].农业与技术,2012,32(5):148.
  [2] 陈明艳,黄汝红.农业气象服务“三农”的思考[J].气象研究与应用,2009,30(1):215-216.
  [3] 程向红.促进气象为农服务效益最大化的涉农部门合作机制探讨[J].农技服务,2009,26(8):171-172.
  [4] 张晓燕.气象为农服务途径的思考[J].青海气象,2012(2):76-78.
  [5] 商兆堂.江苏省建立气象为农服务长效机制的实践与思考[J].江苏农业科学,2013,41(5):1-3.
  (责任编辑:刘昀)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6614.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