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羊肺丝虫病的流行病学、鉴别诊断与防治措施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羊肺丝虫病也稱为羊丝状网尾线虫病,一般发生于夏秋季节,通常呈散发或者地方性流行。任何品种的绵羊和山羊都可感染发病,且各个年龄都易感,特别是羔羊感染后最为严重,引起地方性流行。虫体主要寄生在病羊的气管、支气管内,使其在临床上表现出肺炎、支气管炎症状。近年来,随着养羊规模的逐渐扩大,该病的发病率不断升高,在一定程度上损害养羊业的经济效益。
  关键词:羊;肺丝虫病;流行病学;临床症状;剖检变化;实验室检查;鉴别诊断;药物治疗
  中图分类号:S858.26 文献标识码:B文章编号:2095-9737(2019)10-0127-02
  1 流行病学
  1.1 病原
  肺丝虫是引起羊肺丝虫病的病原,其可分为小型肺丝虫和大型肺丝虫两种。小型肺丝虫呈棕褐色或者棕红色,虫体较为细小,主要寄生于羊的肺泡和支气管内。大型肺丝虫主要寄生于机体的气管和支气管内,虫体呈乳白色,体型相对较大,如同白线粗细,且雄虫为土源性蠕虫。
  病羊体内寄生的虫卵(含有幼虫)或者已经孵出的幼虫,可随着咳痰排至体外,或者食入后通过粪便直接排至体外。幼虫在水、粪便中可自由活动,一般在6~7天之后发育为有侵袭性幼虫,接着透过消化道到达血液,再随着血液循环进入肺部。
  1.2 发病季节
  羊一般在高温潮湿的夏季感染该病,但往往在每年的1~4月出现发病,这是由于夏秋季节有丰富的饲草,此时羊具有较强的抵抗力,食入的肺丝虫的幼虫会停留在肠系膜淋巴结或者肺泡内,经过5~6个月,即进入冬春季节后,草料匮乏,如果羊群此时没有合理补饲或者未进行补饲,导致机体抗病力减弱,之后虫体才会移行至支气管或者细支气管内发育成熟,从而出现发病。但是当夏季雨期过长时,尤其是7~8月连续2周以上都为阴雨天气,以及羊群补饲较差时,也可出现该病。
  2 临床症状
  虫体主要在病羊的支气管内寄生,导致局部发炎,刺激黏膜分泌,并由于发生机械性损伤(刺激)而引起咳嗽,初期为阵发性咳嗽、稀咳,之后逐渐加重且次数增加。一般来说,早上放牧和晚上时出现更为明显的咳嗽,并流出黏液性鼻液。症状严重时,由于虫体和黏液相互胶着,会阻塞局部支气管,从而出现肺气肿,使其在咳嗽时张口伸舌,并有黏液从口中咳出。另外,还会表现出精神沉郁,食欲不振,放牧时通常无法跟上羊群。
  发病后期,病羊体型消瘦,被毛粗乱,出现明显的贫血,低头弓背,经常躺卧,最终由于全身衰竭而死亡。
  3 剖检变化
  剖检可见,病死羊支气管和气管内存在呈团块样的黏性、脓性分泌物,部分团块还混杂血丝,且气管处流出胶样的淡黄色液体,管腔四周出现发炎,加之虫体在气管和支气管壁上活动造成机械损伤,形成条纹状出血。一般来说,在气管处寄生少量虫体,而在支气管处寄生较多的虫体,虫体长度在1~5 cm左右,粗细接近头发丝,呈乳白色。肺部出现气肿病变,肺叶间隙明显增宽,表面寄生虫体的部位会出现小结节状突出,用手在结节部位触摸,发现表面存在斑块肉样病变。但是肝脏、脾脏、肾脏以及胃肠等器官没有任何异常。
  4 实验室检查
  4.1 对虫体进行形态结构观察鉴定
  取病死羊气管、支气管中寄生的虫体使用显微镜观察,发现虫体呈乳白色的丝状,虫体内有一条肠管,如同黑色丝线穿行,口缘生有4个小唇片,呈鞭形的交合刺,虫体中部存在阴门。
  4.2 镜检虫卵
  分别采集几头病羊排出的新鲜粪便,每头各取100 g,采取饱和盐水漂浮法处理后取虫卵使用显微镜观察,可看到椭圆形虫卵,卵壳内存在第一期幼虫。
  5 鉴别诊断
  根据该病的病程持续时间较长,幼羊易发,病羊体型消瘦,严重时呼吸急促,肺部存在湿性啰音,且支气管和气管内存在团块样的黏性、脓性分泌物,并寄生有虫体等,再结合剖检变化,可初步判断发生肺丝虫病。确诊还需要取虫体及虫卵进行实验室检查。需要注意的是,该病要注意与羊鼻蝇蛆病、支气管炎、感冒进行区别。
  5.1 羊鼻蝇蛆病
  羊主要是由于鼻腔及其四周的腔窦内寄生有羊鼻蝇幼虫而引起慢性鼻炎,一般发生于春、夏、秋季节,其中夏季达到发病高峰。另外,成虫通常在6~7月开始不断接触羊,雌虫往往在牧地、圈舍等处频繁飞翔,然后侵入机体鼻孔内产出幼虫。病羊主要症状是精神不振,可视黏膜呈淡红色,鼻孔内存在分泌物,频繁摇头,打喷嚏,运动障碍,头歪向一侧,并一直旋转,或者出现痉挛、麻痹,听力、视力都有所降低,后肢不易抬起,有时站立不稳,往往跌倒在地而死亡。
  5.2 羊支气管炎
  该病是由于受寒感冒、吸入刺激性气体或者感染某些寄生虫性、传染性疾病而引起的,往往继发于羊传染性支气管炎、羊痘病以及口蹄疫等,主要特征是咳嗽,流鼻液,体温一般可升高1~2℃,主要病变是支气管黏膜以及黏膜下层组织发炎。
  6 防治措施
  6.1 药物治疗
  很多药物都可用于治疗该病,如左旋咪唑、氰乙酰肼、丙硫苯咪唑、伊维菌素等。例如:羊群可按体重使用15 mg/kg氰乙酰肼进行驱虫,间隔7~10天再按体重内服12 mg/kg丙硫苯咪唑1次,治疗效果较好。
  如果病羊症状严重,发生肺部感染,要进行抗菌消炎或者静脉注射葡萄糖溶液、维生素C等对症治疗,常用抗生素为恩诺沙星、氟苯尼考、卡那霉素、磺胺嘧啶。
  需要注意的是,母羊临产前1个月禁止使用药物驱虫,建议在产后大约4周再进行驱虫。为确保完全驱虫,避免再次感染发病,最好在驱虫后的1个月采取舍饲,当完全消灭疫情后才可再进行放牧。
  6.2 加强饲养管理
  羊群加强管理,尤其是冬季注意补饲,羊群要按照性别以及大小采取分群饲养,避免近亲繁殖,适时进行免疫。禁止到污染虫体的地方或者低洼潮湿地放牧,避免饮用污水。
  羊群定期进行驱虫,保持环境卫生良好,一般在每年春秋各进行1次驱虫,羔羊在1月龄进行1次驱虫。清除的粪便要采取集中处理,尤其是驱虫期更要注意,往往采取堆积发酵处理。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1957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