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基于工艺美术视野下谈哈尔滨冰灯艺术发展历程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冰雪资源是大自然对人类的慷慨馈赠,哈尔滨的冰灯艺术取得了巨大的成就,分析、研究其工艺形成历程、发展趋势,对冰灯文化的发展具有重要价值。
  [关键词]冰灯文化;工艺特征;展望
  一、冰灯文化形成的历史背景
  人们一提到冰灯自然会想到哈尔滨这座城市,哈尔滨处于北半球温带,冬季十分漫长,素有“冰城”之称。
  冰灯,是光与冰的结合,它的出现历史较早,与中国历史上的纸灯笼一样,也是人们在长期生产和生活的实践中,发明创造的一种实用艺术形式。
  随着清末民初,中东铁路的修建,哈尔滨的崛起,大量外国侨民涌入,冬季里经常用天然冰雕成2~3米高的十字架,进行宗教活动。在东西方两种文化背景下,哈尔滨的冰雪底蕴进一步建立起来。
  1963年哈尔滨在兆麟公园举办了第一届冰灯游园会,往日里白雪皑皑、游人寥寥的冬夜,人声鼎沸,笑语欢歌。一座座尺方规格的冰坨里,各种花卉激昂怒放,枝鲜叶嫩,摇头摆尾的金鱼也似乎在漫游,配合着五颜六色的纸制彩灯,游园现场充满了节日气氛,受到广大市民的喜爱。
  二、冰灯工艺发展与进程
  1964年秋天,技术人员通过反复实验,发现松花江的冰在低温环境中的强度与建筑黏土红砖相同,其抗压力、抗拉力、抗剪力等都非常适于搭建冰建筑和雕刻人物。于是,第二届冰灯游园会,所有冰质材料都来自松花江天然冰,在造型上已經有了很大的艺术设计成分。施工人员根据设计图纸的要求,用电锯将天然冰破成不同规格的冰料,再用木工刨子、扁铲等工具加工成冰砖或其他冰件,以水为黏接剂,制造出晶莹的琼楼玉宇、生动鲜活的人物及动物雕塑。这种新兴的艺术品便成了冰灯游园会里最迷人的景观。从第一届起,哈尔滨真正意义上的冰灯、冰雕游园会才正式拉开了帷幕。
  1985年,哈尔滨正式决定每年的1月5日为国际冰雪节,其已成为哈尔滨人特有的地方性节日。哈尔滨也因此有了“冰城”的美誉。
  1988年的冬天,松花江北太阳岛公园利用自然雪堆积,举办了哈尔滨第一届群众雪雕比赛,100余名选手参加,在作品展出的近二十天时间里,吸引了数千游客,成功将民间自娱自乐的堆雪人游戏升华为艺术展示活动,它是冰城雪雕艺术兴起的标志。雪雕游园会第二年开始使用机器人工造雪,色泽更洁白,雪坯经过压制后雕琢,建筑与造型更显细腻和牢固,与兆麟公园的冰雕、冰建筑合称为哈尔滨冰灯艺术。
  2000年,国家旅游局将“神州世纪首游的唯一城市”殊荣,授予哈尔滨。为了抓住这千载难逢的历史性机遇,哈尔滨充分发挥冰雪建设资源力量,高规格、大格局,隆重推出规模空前的超大型冰雪艺术精品工程——哈尔滨冰雪大世界,向世人展示北方名城哈尔滨冰雪文化和冰雪旅游的独特魅力。
   2011年冬季开始,哈尔滨在市里主要城区街道建设大量的冰雪景观,并应用LED灯光彩饰与照明。
  从松花江上古老的渔灯到兆麟公园绚丽的冰雕,哈尔滨冰灯艺术迄今走过了整整半个多世纪。勤劳智慧的哈尔滨人利用得天独厚的冰雪自然优势,化冰雪为神奇,聚天下胜景,创造了独具特色和魅力的冰雪童话。
  三、独特的冰灯工艺特征
  冰灯工艺的发展经历了一个曲折而艰辛的过程,早期因为对冰雪塑造性、雕塑成型的认知性理解不够深刻,而且冰雪雕工具功能单一,因此技法单调、形态粗犷,很难制作精细的作品。20世纪80年代开始,为传播冰雪文化和友谊,哈尔滨的冰雪艺术家们将冰雪文化传播到世界各地,同时也学习了日本、美国等国家冰雪雕用具的使用技法,开始引进及探索、开发使用。电锯、电转、电磨的应用可以突出冰雪材料的多孔、通透、细致的花纹效果。同时冰雪雕工具的种类逐渐丰富起来,应对不同的处理需求,刀具的宽窄、长短,角刀、弧刀等,雕刻效果精湛,新技术“声、光、电”在冰雪景观的运用,带来了革命性的材料、工艺体验,纤维、泡沫、苯板、金属等广泛造型非冰材料的加入,使哈尔滨的冰灯景观创作迎来了成熟繁荣的时期。
  哈尔滨冰灯艺术是冰城人们几十年来创造的财富,研究冰雪材料特性、工艺技法、雕琢工具的继承和发展更新,才能使哈尔滨冰灯艺术制作水平走向新高度。
  参考文献:
  [1]王景富.哈尔滨冰雪文化发展史[M].哈尔滨:黑龙江人民出版社,2005.
  [2]祝劲松.冰雪雕塑艺术[M].哈尔滨:黑龙江美术出版社,2006.
  [作者单位]
  哈尔滨学院艺术与设计学院
  (编辑:刘莉琴)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391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