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新课改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及实践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庞小林

  【摘 要】《新课程标准》明确提出“以人为本”的教育观点,强调教育改革的目标是培养学生的学习能力,提高学生的综合素质,为学生的终身发展奠定基础。将德育工作作为教学的重点任务,教师在具体教学中融合德育教育观念,将教材中学科知识与德育观念相结合,寓德于教,着重培养学生的道德水平。而当前我国中小学阶段的德育教育工作存在着一些缺陷,这是教育体制和教育观念转型所带来的客观问题,本文简单介绍了德育教育的概念,分析了我国中小学德育教育的现状和成因,并提出具体的解决对策。
  【关键词】新课改背景;中小学德育;教育模式;实践研究
  【中图分类号】G631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2095-3089(2019)20-00-02
  一、德育教育的概念
  我国对德育教育概念的存在理解有多种。《中国大百科全书·教育卷》(1985)把德育定义为“教育者按照一定社会或阶级的要求,有计划,有目的,有组织地对受教育者施加系统的影响,把一定的社会思想和道德转化为个体的思想意识和道德品质的教育”。北京师范大学教育学部教授、博导檀传宝把德育定义为“教育工作者组织适合德育对象品德成长的价值环境,促进他们在道德价值的理解和实践能力等方面不断建构和提升的教育活动”。深度解读这些定义就会发现,德育教育它包括两层含义:一是德育的核心是促进学生到的理解能力和实践能力的发展,强调道德教育是德育的根本;一是德育的过程是教育者的影响和学生的自我建构的双向活动,而不是教师单方面的强调和执行,学生的主动学习和接受是重点。
  二、德育教育的现状分析
  长期以来,我国德育教育都存在着这样的缺陷,从小学起就重视学生的智力教育,以适应应试教育的存在。教师不认真对待思想品德课,缺乏对德育教育的全面认识,只是口头上说要注重学生的德育发展,而没有将教德育教育付诸于教学活动,没有向学生传输德育观念,没有引导学生参与德育实践。只为为了片面提高学生的升学率,大量挪用本来属于德育教育的课堂时间,让学生的德育教育可有可无,可学可弃。许多学校没在沉重的升学压力面前,学校教师还是把学生的思想品德评定简单的归结于考德育知识和简单僵化的操行等的鉴定上,以认知代替了行动,以书面考试成绩代替了对学生全面综合的德行评价,德育评价简单化,缺乏科学性。这样的做法直接影响到素质教育的全面落实,不利于学生从小建构德育思想观念,以至于出现思想偏离,成为学习的机器。学校德育教育的缺失也就使得德育工作开展难度增大。
  三、在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德育教育面临的机遇
  在中小学课程改革的大背景下,德育教育的重要性被进一步强化,最新的课程纲要指出,中小学校应当密切结合新课标要求,创新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加强德育工作的实效性。新一轮基础课程改革的立足点在于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在各个学科的课程标准中注重实现价值观及道德教育目标,要求尽量展示、挖掘道德教育在不同学科领域的真正价值。总而言之,新课程标准为解决中小学校教育当中长期存在的道德与生活分离、知情分离、智德分离等问题创造了一个实践平台,用生活德育的全新理念对传统德育课程模式进行了创新,强调在开放、真实的生命体验当中构建学生的道德经验,回归生活和生活德育成为了德育课程创新的核心理念。
  四、学校德育教育的创新模式——生活德育
  为了解决传统德育工作中的诸多问题,顺应新时期的发展需求,本文提出生活德育这一全新的德育模式。所谓生活德育,即从现实生活出发,在生活中实施并回到实际生活中的道德教育模式,主要有以下两个方面的内容:
  1.把德育教育融入到学校的日常生活中
  生活德育模式首先是从实际生活出发,在日常生活中实施并回到实际生活。所谓日常生活,即日常人际交往活动和消费活动。学校不仅仅是学生进行体育锻炼和学习知识的场所,其也是德育教育工作的主要场所。学校能否构建自身独特的校园文化,一个班级能够构建自身个性化的班级氛围和班级文化,这些都是学生整体道德素质的外在体现。学校的日常生活会发生大量情感的、心理的、精神的人际互动与交往,还包括学校核心校园文化和道德价值观的成形、和谐校园氛围的营造和良好学习气氛的构建等,同样其也是学校德育教育的重要生长点和切入点。
  2.在学习过程中展开德育教育工作
  学校教学课程的不少内容具有一定的伦理意义,学生在接触这些教学内容的时候,往往不会意识到其中包含的德育内容。而在课堂教学的过程中,知识本身所包含的道德与人文内容会被有机地整合到学生现有的道德体系中,即知识特有的涵养作用。
  五、优化育人环境,构建德育网络
  当前的德育环境令人堪忧,这些主要来自于学校的主导,社会的干扰和家庭的阻挠。中小学必须优化德育工作环境。要加强协调,动员全社会力量参与对青少年学生的思想道德教育,创造一个良好的育人环境,逐步形成一个家庭、学校、社会齐抓共管的德育工作机制。具体地说,要抓好三个方面:一要优化学校主环境,二要改善家庭小环境,三要净化社会大环境。其次是构建德育工作网络。建立社会、学校、家庭三位一体的立体德育工作网络,充分发挥社会、学校、家庭教育的职能作用。这是提高德育工作质量,促进德育工作由单一化向社会化转变的根本途径。“十年树木,百年树人”,教育是一项系统工程,德育工作是一个教育工作者一切工作的核心,一位学生的德育的优劣可能会关系到他一生的命运。不重视德育的教育是没有远见的教育,也是危险的教育。因此,我们必须高度重视,认真研究德育工作,努力探索德育工作的新途径、新方法,使学校德育工作持续、健康、协调发展。
  六、结语
  德育教育一直是我國学校教育工作的重心,尤其是中小学的德育教育一直备受人们关注,在新课程改革背景下,中小学的德育教育工作面临新的机遇和挑战。推动中小学德育教育的发展,形成中小学整体的德育教育认知和系统的德育教育体系,就能够培养和提升中小学生综合素质能力。
  参考文献
  [1]乔孟强.中小学数学中渗透德育教育的途径[J].教育现代化,2017,4(37):90-91.
  [2]张俊郎.农村中小学德育工作存在的问题及对策[J].甘肃教育,2017(16):24.
  [3]韦木旺.电力工程管理的强化思路与改进[J].山东工业技术,2017(11):199.
  [4]曹云龙.新时期中小学德育工作现状及对策研究[J].数码设计,2017,6(10):259-26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4792.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