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信息化2.0”时代高校古代文学教学中存在的问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独特的地理环境、经济结构以及社会形态都深深影响着我国的文化构成,从而建立了我国传统的教育模式,即以教师讲授为主体的教学过程。但是随着科技的不断进步、社会的不断发展,我们已经进入到了一个信息大爆炸的时代,互联网、社交网络、大数据、数字终端等充斥在我们生活的方方面面。本文主要探索教育教学信息技术手段不断应用至2.0时代,信息技术与古代文学课堂融合的问题与对策。
关键词:信息技术;古代文学;教学应用
d0i:10.1608 3/j .cnki.16 71-15 80.2019.09.026
中图分类号:G642
文献标识码:A
文章编号:1671-1580(2019)09-0106-04
古代文学课程既是我国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分支,又是高校汉语言文学专业的专业课程之一,其教学内容覆盖范围非常深广,包含了中华文明最悠久灿烂的历史进程,以及从先秦到明清这三千年中的文学家、文学作品、文学流派、文学思潮等等。所以教好和学好这门课程对于传承和弘扬我国优秀传统文化,意义巨大。“教育信息化2.0”是当下互联网形态演进及催生的经济社会发展新形态,它代表了一种先进的实体生命力,利用互联网与各个传统行业的深度融合,创造出一种颠覆传统模式的新的形态,以实现此行业在现代语境中的先进性。
国家教育部颁布《“十三五”期间全面深入推进教育信息化工作的指导意见(征求意见稿)》标志着信息化教学已经正式成为国家教育发展规划的重要课题。高校是培养创新人才的主要阵地,笔者在高校古代文学课程的教学中努力探索“教育信息化2.0”与古代文学课堂融合的新模式,全力推进信息化课堂的发展,既是我国创新型国家在高校课堂实践的重要目标,也是实施新时代“互联网+”教育改革的必然要求。
一、当前古代文学课程教学中存在的问题
(一)教师缺乏信息技术应用意识
目前,多数高校教学的教学形式仍然以传统的教学器材与教材为主,《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中指出:“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是顺应智能环境下教育发展的必然选择。”从基本目标来看,国家要求:“教学应用覆盖全体教师、学习应用覆盖全体适龄学生、数字校园建设覆盖全体学校,信息化应用水平和师生信息素养普遍提高,建成“互联网+教育”大平台,推动从教育专用资源向教育大资源转变、从提升师生信息技术应用能力向全面提升其信息素养转变、从融合应用向创新发展转变,努力构建“互联网+”条件下的人才培养新模式、发展基于互联网的教育服务新模式、探索信息时代教育治理新模式。”
高校教师课堂教学信息技术应用能力的使用绝不单单是设备的应用、各类软件APP的开发等等如此简单,“信息技术的更新、应用系统的增加都要求信息化工具的使用者——人的信息素养的提高和更新,教育信息化的过程也应当是一个人与信息化环境不断磨合的过程。要实现人与信息化环境的有效磨合直至最终的融合,高校教育信息化的建设者就应当加大对教师信息化技能的培训。”[1]有些教师也针对学生在课堂上积极性不高的问题采取了措施,但往往还只是简单的使用黑板、PPT等方式进行教学,这与学生的信息技术能力相去深远,大多数老师还没形成应用信息技术手段改变高校课堂的意识。
(二)教学方式方法单一陈旧
中国古代文学史所承载的历史跨度是从上古一直到1919年,它是中华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这纵贯了五千年的历史,曾经产生出了一代又一代的杰出作家和难以计数的优秀作品,还出现了丰富多彩的题材、体裁、流派,形成了种类繁多的文学现象、文学理论、文学思潮,另外,中国古代文学不仅包含文学、历史、传统文化,还涉及了哲学、文献、宗教等多方面的知识。中国古代文学史可谓是一门学科综合性极强的课程,那么,在有限的教学时间里需要完成如此海量的教学内容并实现预设的教学目标是非常困难的。
目前来看,高校的课堂教学仍采用较为传统的讲授式教学为主,就古代文学学科而言,讲授式教学固然是最主要的教学形式之一。但是面对日趋丰富的网络资源,便捷的检索条件,古代文学课堂走向信息化亦是课堂教学变革的必然。中国古代文学史又属于具有独特课程属性的一门课,这是由于自古流传下来的教学方法对这门课程的影响是最直观且最深远的,这种传统的教学方法即为教师凭借着一本教材、一支粉笔在课堂上以单一讲授的方式展开。这种单一的讲授方式我们暂且称其为“注入式”的知识灌输教学模式,在这样的课堂上知识教学成为教育的主要活动,教师一人说满整堂课是常態,教师是知识的拥有者与传达者,甚至是权威的象征,学生所能做的只有服从,所以可想而知,这种教学模式所衍生出来的师生关系,也只能是通过教师传授知识与学生接受知识而开展了。诸如此类“以教师为中心”的师生关系,忽视了学生作为教学对象的主体关系,更让整个教学过程脱离了预设的教学目标,是一种非平等状态下的缺乏教育意义的关系。
目前我国大多数高校都在使用的是班级授课制,这种授课制度按照学生的年龄来划分班级,以班级为独立的单位进行统一教学。其优点是学校对各学院各专业的教学活动可以进行一个统领性安排,合理优化教学进度,有助于加强教学管理,从而获得高效的教学结果。但其缺点也显而易见,即无法因材施教。日复一日地重复同一种教学组织形式,会让学生产生思想与行动的双重懈怠,导致学习效率下降,这非常不利于教学的开展。无论是基础教育还是高等教育,教师的本职工作都应该是树立合理的教学目标,熟知本学科的教学内容,并能依据不同学生选择不同的教学组织方式,只有这样,学生的学习效率才会提高,教学目标也才有可能实现。
随着教学方式改革的深入,许多教师也进行了一系列地反思,他们开始思考传统教学方式带来的种种弊端,因此在课堂中引入了讨论式教学方法,然而这种方法只适用于小班授课,另外在实际操作中教师们还发现,在提出一个论题之后,学生的参与性不高,没有发挥自己的主观能动性,甚至直接在百度搜索论题答案,很难参与到具体讨论环节中,最终导致讨论式教学只流于表面,没有深入到学生的内心。因此,将“互联网+”引入到古代文学课堂之中是十分急切和必要的,此举有着深远的意义。 (三)学生欠缺自主学习意识
目前,绝大多数普通高校学生已经具备了自主学习的能力,自主学习的能力是指,学生可以自己进行资料搜集,核心问题讨论,可以给予问题的解决方案,但学生缺乏白主性学习的源动力。这主要表现在:
1.学生自主性学习的意愿较差。中国的教育传统导致学生在步人大学的学习阶段时,仍然极度依赖学校和老师,受其高考之前十多年的学习习惯影响较大,被动接受知识的习惯已经形成,以考试为中心的知识传授体系相对顽固,学生获取新知识、新技能的途径大多依赖老师。这几乎导致相当比例的学术学习意识薄弱,发现问题和主动解决问题的能力欠佳。其实大学阶段的学生,如果在学校有针对性的指导下,是可以独立完成任务的,所以培养学生自主探究、自主发现问题的能力是高校教育的重要课题。
2.学生的创新意识较差。传统教育的循规蹈矩现象非常普遍,学生对知识的获取往往被动且很少质疑。实际上,以人文社会科学为例,除既定的史实和常规性知识之外,对社会问题的看法、对文本的解读等很多问题,都充满了百家争鸣的智慧。应充分调动学生的批判意识,对问题要多角度、多维度地去分析,运用创新思维发现问题,也可以挑战权威,学生在考证资料时,发现对同一问题不同看法,就是运用创新思维进行学习的过程。创新思维的培养是一个学校的活力所在。
3.学习资料的选择相对局限。大学校园是充满开放思维的学习场,图书馆有浩如烟海的书籍可供学生参考阅读,互联网时代,获取信息的渠道更加开阔。但是,学生依旧习惯于将知识的获取局限在书本之内。高校教师如果依旧采用讲授式的方法,在古代文学课堂给予一个问题唯一解的话,会极度限制学生解读文本的思维,也会造成学生为了考试而学习,死记硬背,浅层次表面理解,完全达不成深度学习的目标。所以,提供给学生不同角度的学习资料才能立体展现一个社会事件完整的面貌,教会学生搜集学习资料也会让学生开拓思维的模式和思路。
(四)课堂效率亟待提高
高校课堂效率不高是造成学生自主性学习意识薄弱的重要问题之一,这集中体现在陈旧的教学方式已经不能满足网络信息高速发展的时代要求。信息时代带来的信息爆炸式获取方式、碎片化阅读代替系统性学习,使学生对传统的教学模式不感兴趣,产生上课厌学的现象。学生的学习兴趣不高,自然在日常的教学中无法系统性地梳理学习内容,考试之前临时抱佛脚,死记硬背复习资料,对文学事件的理解容易出现片面性、孤立性、零散性,无法将文学事件、文学问题放在历史的角度,关联性地去理解和把握。在高校课堂提高效率,使老师成为学生学习有效的指导者,会大幅度提高学生学习的主动性。
二、“教育信息化2.0”对高校课堂教学改革的指导意义
2017年开始,国家先后出台了《国务院关于积极推进“互联网+”行动的指导意见》和教育部《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两个文件,标志着教育改革进入新时代,从培养学生信息技术能力到信息技术素养的转变,强调了信息技术手段在教育教学中的深刻变革。“教育信息化2.0时代,‘互联网+’与教育教学领域的不断融合将深刻影响着教育系统中的各个核心要素,能够有效提升教育系统效率、着力变革教育组织方式,将成为解决教育领域面临的不平衡、不充分问题的重要力量。“互联网+教育”应当重点关注信息技术给教育带来的质变,注重创新引领、生态变革。”[2]
三、“教育信息化2.0”时代教学改革策略
《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指出:“以人T智能、大数据、物联网等新兴技术为基础,依托各类智能设备及网络,积极开展智慧教育创新研究和示范,推动新技术支持下教育的模式变革和生态重构。”彻底改变高校教学陈旧的现状,要求教师熟练掌握和使用符合新时代学生信息能力素质要求的新教学技术手段。
(一)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和慕课形式的再整合
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是《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提出来的:“结合教育信息化各类试点和“信息技术与教育深度融合示范培育推广计划”的实施,认定百个典型区域、千所标杆学校、万堂示范课例,汇聚优秀案例,推广典型经验。”传统意义上的慕课,是以教师优秀课例资源在线教学的形式,为学生广泛学习感兴趣的课程提供了便利条件,也为教师教学准备开拓了视野和思路。
而百区千校万课引领行动,虽主体是中小学教学,但是对高校课堂资源改革有着极其重要的指导意义。通过开发高校教师的优质课程资源,形成以校际为单位的精品課程和优秀案例,以名师名课为突破口,充分引导学生自主学习的能力养成。汇聚优秀课程教学应更具开放性思维和多方面渠道,使学生和老师们的慕课形式更便捷,资源更丰富。
(二)深化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
“互联网+”时代,知识信息更迭速度快,学习资源得到极大丰富且日益走向开放与共享,教师靠教材和教辅材料形成的权威已不复存在,教师已经不再是先知或者多知的代名词,以讲授知识为核心的传统教师模式已经不能满足时代的要求,教师在教学中对学生掌握获取知识能力的教育应占更大比重,可以说“互联网+”时代教学方式变革的核心是教会学生学会学习,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到了“信息技术化2.0”时代应更加深化学习者课堂主体地位,不断养成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课堂学习的主体意识,进而形成终身学习的习惯和兴趣。
深化课堂教学主体的转变,其核心在于让学生同归到教育的中心。教育的对象是学生,那么教育的主体必然也应该是学生,传统教学方式中,老师在教育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这种教学模式会限制学生创造性思维的养成。所以让学生同归到教育的主体应从根本上发生变革,以传授知识为目的转向培养学生的自主学习能力和创新能力。
1.构建更加宽松和开放的教学环境,助力学生的问题解决。教学环境对学生自主学习的发生至关重要。教师在教学中致力于提出问题,提供资源支持,助力学生自己研究和解决问题。鼓励学生积极探索事物的多样性、人文社会学科的开放性、审美意识的多样性,促进学生形成学习共同体,承担任务,深度思考,共同探究多元的世界。 2.鼓励“先行后知”的学习理念和“教学并重”的教学理念。在传统教学的模式下,学生学习的发生是“先知后行”的,也就是说教师通过课堂教学,传授给学生的知识,带有一定的权威性和话语权,但人文社会学科的多数审美情趣是多元和开放的,抛出问题,鼓励学生通过文献的检索,学习资料整合的“先行而后知”更贴近于提升古代文学学科的素养。教师在教学过程中,应尽力充当助力者角色,在学生自主学习出现困惑的时候,帮助指引即可,将学习的主体交还给学生,将课堂过渡给学生,培养自主学习的兴趣和动力。“信息技术化2.0”时代,要不断培养学生学会学习资源共享,积累成果。
(三)充分利用新的信息技术软件
“信息技术化2.0”的时代,开发了许多优质的教学T具,教师熟练掌握这些前沿教学软件,可以使教学更加直观,更加方便监控学习的过程。如UMU互动等平台、微课、幕布等:
1.UMU互動平台:是一种高效的课堂互动工具,是一种知识分享与传播的学习平台。可以充分连接教师与学生,学生与学生,学生与知识,形成三维交互的学习模式。UMU平台可以实现网页版投屏,创建活动与课程、提问或者讨论,充分参与分享与互动。
2.微课:微课主要是教师通过录制教学内容片段的形式,围绕某个知识重点进行主题讲解,其时间短,知识针对性较强,教学目标明确。微课的使用可以使学生更加合理安排自己的学习时间,开发第三课堂,也可以充分利用教学资源平台,整合微课资源,提升教学效率。
3.幕布:幕布是一款以层级折叠式文字来整理内容的头脑管理工具,用更高效的方式和清晰的结构来记录笔记、管理任务、制定计划等,同时支持一键生成思维导图。思维导图技术的使用会明晰思维方式,培养学生思维的创造力。
[参考文献]
[1]朱小荣.学生视角下的高校教育信息化发展现状调查——基于五所高校的问卷调查研究[D]扬州大学,2010
[2]刘革平,余亮,龚朝花教育信息化2 0视域下的“互联网十教育”要素与功能研究[J]电化教育研究,2018(09)
[3]中华人民共和国教育部教育部关于印发《教育信息化2.0行动计划》的通知[Z]教技[2018]6号,2018.
[4]钟婉娟,侯浩翔.教育大数据支持的教师教学决策改进与实现路径[J]湖南师范大学教育科学学报,2017( 0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523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