琵琶演奏中气息运用技巧的探讨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琵琶是我国历史悠久的传统民族弹拨乐器,其音质清脆、音量适中、颗粒感强的特征备受人们推崇。文章主要探究如何合理运用气息帮助演奏者把握琵琶演奏速度,同时清晰体现出乐曲的节奏韵律,进而展示出琵琶弹奏乐曲的生命力。
关键词:琵琶演奏;演奏技巧;气息运用
为了更好地呈现琵琶本身的弹奏美感,演奏者要提高自身的音乐综合素养。除了要熟练掌握基础的演奏技巧外,还要对演奏的气息做到张弛有度,只有这样才能将乐曲中包含的真情实感淋漓尽致地表达出来,进而加强整个琵琶演奏的真实效果,吸引广大听众的注意力。由此可见,气息的运用是提高琵琶演奏效果不可或缺的因素。对乐谱合理地划分,巧妙运用气息控制弹奏速度,清晰呈现出琵琶演奏的抑扬顿挫,使演奏者感知并传达乐曲的思想情感,保证乐曲风格更加贴近音乐的真实状态。
一、琵琶演奏中对气息的概括
从广义角度概述,气息是指运动中从内而外发出的声音,如呼吸般维持根本的生存;狭义角度下的气息是指琵琶演奏的内涵,赋予音乐无限灵活的生命力。在演奏中气息和乐句呈现出承上启下的关系,在乐曲中演奏者对乐谱的划分也会表达出不同情感,用自身理解合理正确划分乐句,巧妙运用气息进而呈现美妙动听的乐曲。
二、琵琶演奏中气息运用的重要性
(一)愉悦的发音和气息运用密不可分
在琵琶演奏过程中音色质量占据重要的位置,直接关乎整体音乐的演奏效果。琵琶发音具有常规性和变化性特点。常规发音主要是指波动琴弦的规律振动,强调的是乐器自然而然发出的声音;变化发音要求演奏者的指峰能够达到相应程度,在千变万化中饱含浓厚的情感。愉悦的发音离不开气息的巧妙运用,流畅的气息能够使发出的心音铿锵有力。反复训练环节是每个演奏者必须经历的过程。首先,要从纯正的特色声音来加强日常训练,这种声音不要随意添加任何杂质,使演奏者在练习中内心得到有效释放,才能把握好演奏的快慢速度和旋律特征。慢速演奏的发音偏向于圆润柔美,注重点状发音中气息的完美配合,在临近演奏结束时要重视余音氛围的营造,真正达到“余音绕梁三日”的显著效果,深刻领悟琵琶演奏的精髓之处。
由此可见,演奏者要在气息运用中控制手、臂和腕的张合力度,在过弦时要循序渐进地减慢手指的速度,加强乐曲中每个音符间的连贯性,让琵琶发出的声音变得通透有质感。在整个过程中要重视手指间的紧密配合,弹奏乐曲宛如呼气般泰然自若,节奏跳动犹如吸气般稳定规律,使演奏者清晰表达出乐曲中的情感。值得注意的是,在快速演奏过程中发音至关重要,要尽可能减少手、臂、腕触及琴弦的面积,合理控制气息,保证肌体力量的消耗程度,清爽干脆的音质会给人带来安然舒适的听觉体验。
(二)气息起伏变化直接影响乐曲旋律
多数学习者认为琵琶演奏是依靠手臂配合完成的,往往忽视了气息运用对演奏者的直接影响。其实这种思想观念是错误的,气息的变化是影响琵琶乐曲旋律的直接因素。比如要想在铿锵有力的武曲演奏中达到冲击效果,呼吸快慢是产生爆发力的决定性因素,重视呼吸技巧的使用方法能够增强声音的感染力。演奏武曲需要适当加强重力和支撑力,提前调整自身的呼吸速度储备能量,才能在乐曲的核心环节爆发情感。要想在演奏中让平稳的气息贯穿全身,真正达到身心合一的宁静状态,就要在琵琶演奏中放松身心拉动琴弦,务必要让气息处于下沉的状态,特别是在换气时要保证手臂肌肉配合产生作用力,试着用身体最小的力气缓缓地抬起手臂,调整呼吸节奏再控制好手臂活动的幅度,在气息的起伏变化中展现乐曲的旋律。顺畅的气息能够最大程度增强琴弦的作用力量,弹奏出来的声音往往铿锵有力,而闭塞的气息则严重影响琴弦作用力量的发挥,使琴弦的发音变得软绵无力,毫无章法的触碰会给整个演奏过程增添困难。
(三)息韵相结合达到更好的演奏境界
古人对琵琶的气韵之美已有初步的认知,逐渐演变至今已发展到对乐曲生命力的精神追求。在演奏中运用气息将曲目神韵相应展现出来,从而达到理想的精神境界。当然,追求音乐的美感并不能停留在自然特点,要侧重于听众对美好生活的憧憬向往。演奏者要想完美地表达气韵,单纯依靠手臂技巧远不够,要深刻了解每首乐曲背后的历史故事,通过自身对乐曲独特的见解来演奏。
由此可见,演奏者在拿到曲目时,首先,应该做出客观理性的情绪判断。例如,在弹奏传统古曲《十面埋伏》时,要让听众宛若置身于项羽被大军包围的激烈场面中,在演奏伊始就要展现出震撼人心的磅礴气势,要求演奏者的呼吸务必切实做到深沉快速,用持续下降的力量形成反作用力,弹奏其他轻缓部分要适当上移气息,专业演奏者甚至做到屏住呼吸。气息运用和手指技巧的双重结合,可以将乐曲的独特韻味和情感内涵真实呈现出来。同时,将重心放在乐曲的思维方面,体现古诗文字表达的意境,包括乐曲情感表达、呼吸气韵等规律都要合理安排,在高潮部分将呼吸特征和音乐的节奏相结合,展现每首乐曲轻重缓急的内在韵味。
三、琵琶演奏中气息的运用技巧
气息是借助手、臂、腕间的肌体产生作用力,在物质运动中扮演不可或缺的角色。倘若演奏者的气息通畅自如,输向指尖的力量就会最大程度发挥出来,弹奏出来的音乐听起来也会颗粒感饱满,反之音色就会显得沉闷,缺乏弹性。
(一)清晰划分好每节乐句,理解乐曲隐藏的含义
为了更好地掌握乐句表达的思想情感,演奏者要提前根据内容合理划分乐句,提高对乐句的准确理解程度。因此,要学会用心正确地感悟所有乐句,条理清晰分析各个乐句之间的内在联系,从而在对全曲理解的基础上得到预期答案。首先,立足气息划分乐句,培养自身的音乐感知能力。琵琶弹奏并不是朝夕间就能达到演奏巅峰的,做好最简单的气息运用是根本。例如,乐曲的结构框架通篇是完整的,其中涉及的四个乐句和歌词都有对应联系,那么每个乐句之间的气息划分就要清晰明显。培养演奏者亲身感知作品的能力,必须做到让其从内心深处认可乐曲内容,才能感同身受理解乐句隐藏的深刻含义。 同理,每个乐句在不同背景环境中划分方法也不尽相同,其实彼此间并不存在所谓的矛盾。演奏者要细致入微观察其中的差异,才能在感知方面给听众提供双重体验。此外,划分乐句也要重视跳度大的音程细节,有些时候并不是所有乐句都是由相连的音阶组成,演奏者要利用所学找到存在的关联性,运用气息调整表达出潜在的真挚情感,长此以往演奏者就会熟练操作并掌握其中的规律。
(二)与听众展开充分互动,突出整首乐曲感染力
在琵琶演奏过程中需要演奏者肢体和动作的协调发展,肌体动作力度和气息运用技巧相辅相成。演奏者要时刻观察观众的动作语言,根据反馈及时调整好演出的节奏,进而实现和听众间的亲密互动。例如,在弹奏古曲《霸王卸甲》的时候,要准备好爆发演奏前的深吸动作,使听众也能提前预知,在接下来的演奏中和现场听众做好互动交流,将情感酣畅淋漓表现出来,引发情感共鸣。此时此刻气息运用就会彰显独特的效果,演奏者运用有序协调的呼吸突出整首乐曲的感染力。
气息的速度把握也是影响乐曲效果的主要因素,演奏者务必要把握控制强弱速度的处理。在乐句需要爆发和冲击的时刻,气息技巧是潜意识存在的运用方式,演奏者要提前做好吸气确保肌体动作的协调,但是具体力度的掌控需要亲身实践所得。吸气力度、吸气时间和气息总量,都是要进行细致全面考虑的因素。如果演奏者吸气过早或过晚,在上句结束提前或延后准备接下来的乐句,就会导致演奏者的气息出现紊乱的情况,无法表现整首乐曲的精髓。
(三)科学合理地运用气息,展现音乐的真实状态
气息运用情况和曲目演奏风格关系密切,演奏者保持在沉着稳重的状态时,乐曲风格往往展现出优雅端庄的美感,让听众能够徜徉在乐曲中;而急促激情的气息会呈现奔放的自然风格,这些完全依赖手、臂、腕是无法做到的,演奏者要科学安排好不同乐曲的气息运用情况,才能保证演奏的乐曲充满无限的吸引力。例如,在弹奏《浔阳月夜》的时候,演奏者要先以散板形式展现徐缓的韵律,用纯粹的声音清楚描述出暮色降临的景色,美妙绝伦的意境让听众产生无限的遐想。而在弹奏《十面埋伏》的时候,要运用多种气息技巧,突出气势雄伟的场景,用音乐叙述方法表现闻名的楚汉之争,运用激动人心的旋律让听众热血沸腾。
乐曲力度主要依靠演奏者气息,手、臂、腕直接在琴弦上来回的波动产生强大的振幅,使得弹奏出来的声音变得恢弘有张力,反之声音会变得杂乱无章毫无特色可言。琵琶演奏也是利用同样的原理,急促规律的呼吸会让弹奏出的声音充满炸裂感,缓慢的呼吸会使弹奏的乐曲充满舒缓的美感。在具体演奏中要适当加强重力和支撑力,除了合理运用气息,还需要將体腔内的气压逐渐加大。由此可见,科学运用气息会将乐曲的力量释放出来,在情感和演奏方面触动听众的内心。控制好音乐的力度和因素,巧妙融合演奏的运用技巧,这种动态美的音乐才能自然流露出来。
四、对琵琶演奏中气息运用技巧的建议
要想在琵琶演奏过程中真正提高气息运用技巧,就要求演奏者具备扎实过硬的基本功底,在熟练掌握高超技术之后,气息运用才能发挥出锦上添花的调节作用,否则任何理想化的弹奏方法都是纸上谈兵。因此,要想保证乐曲能体现原始自然的状态,调节呼吸方式成为演奏制胜的关键。演奏者要从基本的乐谱作为根本着手点,清楚分析音律的变化情况,结合词曲要表达出的情感内容,明确手、臂、腕部的用力幅度,使演奏者能够有直观的深刻体验,有利于灵活调整气息。同时,要增加气息的日常训练,在反复训练中找到气息的运用技巧。
五、结语
在琵琶演奏中气息运用情况直接影响听觉体验,合理运用气息既能帮助演奏者调整紧张的心态,促进身心的协调性发展,还能增强演奏者对音乐表现的张力,确保音乐激发听众内心的情感共鸣。只有将气息和乐曲完整地结合起来,才能使演奏的乐曲充满感染力。
参考文献:
[1]王欣洁.关于琵琶演奏中气息运用技巧的探讨[J].艺术评鉴,2016(9):70-71,107.
[2]谭瑞文.琵琶演奏气息的训练及重要性[J].中小企业管理与科技(下旬刊),2017(11):95-96.
作者单位:
郑州科技学院音乐舞蹈学院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756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