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育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 我国是有着悠久历史的文明古国,在历史的长河中沉淀了我国先民的智慧结晶,也就是我国的先进文化,作为高等教育的主体——当代大学生, 肩负着我国传统文化传承以及创新的重任。近年来,随着我国经济、科技的高速发展,新媒体在当今社会上已得到广泛的应用,受此影响,当代大学生的思想观念成多元化方向发展,传统文化在此背景下受到冲击。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培养大学生对于文化的自信,成为高校思想政治教育急需解决的问题,本文对此进行了简单的探讨。
关键词 新媒体 大学生 文化自信
中图分类号:G641 文献标识码:A
世界上有着众多的民族,都有着自己独特的民族文化,我国作为世界文明古国之一,更是有着长达五千年的文明史,作为炎黄子孙,继承和发扬民族文化是我们义不容辞的责任。尤其是大学生,他们是祖国的未来、民族的希望,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的态度决定了中华民族的未来。当今时代,新媒体发展迅猛,其讯息量巨大,其中不乏有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新媒体传播“西方式”的意识形态、价值观念,导致大学生思想观念向多元化发展。高校作为培养高素质人才的主阵地,该如何在新媒体背景下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成为迫切需要解决问题。
1文化自信概述
什么是文化自信?其实,对于文化自信,可谓仁者见仁、智者见智,众说纷纭,很多学者对此都有着不同的观点,笔者认为,所谓文化自信,就是个体对于本民族文化的一种态度,一种信仰,对于本民族文化的历史、发展有着深刻认同、坚定信心的态度,并且对于其中本民族文化中的缺陷、问题能够理性对待。
当前我们身处的社会,国际化、信息化已成为发展趋势,尤其是新媒体的飞速发展,信息交流更加快捷、顺畅,不同的民族文化交流越来越密切,我国先进文化也在不断冲击下不断发展壮大,但是大学生身处这样的时代背景下,很容易受其它文化影响,迷失自我,比如当今社会上拜金主义横行,就是受此影响,因此,我们应务必重视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
其实,中华民族发展至今,我国文化已发展为比较复杂的综合体,现今我国体制为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是以马克思理论为指导思想,我国传统文化为根基命脉,吸收西方优秀文化,加以综合运用,以此来推动我国文化、经济的长期稳定发展。
2新媒体时代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影响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可谓是一把双刃剑,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有利有弊,既有积极的影响因素,也存在消极的影响因素存在。
2.1新媒体的积极因素
新媒体相比传统媒体,储存量更加丰富、传播快捷、覆盖人群更加广泛,大学生作为时代的弄潮儿,对于新鲜事物接受能力比较快,尤其是智能手机的普及,新媒体时代已然来临,知识、资源人人可以共享。利用新媒体,大学生能够获取更多的资源,能够对于中国文化更加全面、详细的了解,同时,新媒体相关软件交流更加便捷,也可以帮助大学生更加大胆、自由的与他人分享自己的观点,增强对于中国文化的认知,其实与他人交流,就是两种不同思想的碰撞,使得大学生的思维更加活跃,这是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积极因素。
2.2新媒体的消极因素
任何事物都有着两面性,新媒体的出现,对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有积极的影响,同样也有消极的影响。新媒体信息传播迅速、方式多样化,传播内容鱼龙混杂,不可控制,一些别有用心之人,利用多媒体的特性,恶意传播一些错误的价值观念和信息,来误导学生,而大学生心智尚未成熟,生活经历不足,很容易误入歧途,最终迷失自我,更有甚者,为一己私利严重损害国家、人民的利益,比如某某利用职权,为谋一己私利,而沦为阶下囚的事件比比皆是,我们应以此为戒,这是新媒体对于大学生文化自信的消极因素。
3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现状
在新媒体背景下,面对其他文化思想的冲击,大学生只有具备高度的文化自信,才能不断成长、进步,才能担负起祖国的未来,成为优秀的建设者,但是大学生对于我国传统文化认知现状令人堪忧,主要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3.1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态度消极
民族文化是我国稳定发展的根基,中国想要继续繁荣昌盛,实现中国梦的首要条件就是加强我国先进文化的发展,比如当前我国的核心价值理念“富强、民主、文明、和谐、自由、平等、公正、法治、爱国、敬业、诚信、友善”,就是在民族文化基础上,吸取其他民族文化精华,总结出的积极、健康、向上的先进文化,在继承的基础上加以创新,是社会稳定发展的基础。但是,当前部分大学生对于民族文化态度较为消极,尤其是新媒体时代的到来,西方文化泛滥,严重冲击了当前大学生的思想观念,造成很多学生对于本民族文化没有清晰的认知,高校开设的相关课程没有太大学习兴趣,比如文化类、思政类课程很多同学缺席习以为常,这就反应了当前大學生对于我国文化自信的态度不够积极,若高校没有相应的应对措施,长期以往,当前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建立将受到严重的阻碍,这对我国的稳定发展也是相当不利的。
3.2大学生对其他文化的盲目推崇
当今的大学校园,韩国化妆品、服饰随处可见,美国好莱坞大片上映更是让学生们激情满满,热血沸腾,什么情人节、圣诞节好像比我国传统文化节日还要重视,肯德基、麦当劳等快速食品更是成为大学生的最喜欢的食物,而中国传统美食则很少有学生知道。不可否认,这些外来的新鲜事物有其一定的特色,但是大学生如此盲目推崇就值得大家深思了。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确实拓展了大学生的视野,但随着而来的拜金主义、个人主义思想浪潮也充斥着校园这块净土,我国艰苦奋斗、集体主义等优良传统很少在大学生身上看到,这对于我国先进文化的继承、发扬造成了严重的阻碍,不利于我国长期稳定的发展,作为未来的接班人,这样状况令人堪忧。
4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养策略
4.1提升教师素质 新媒体作为一种新鲜事物,它的到来彻底改变了人们的生活,人们的衣食住行都可以通过新媒体的方式来完成,作为大学生,对于新鲜事物容易接受,更乐于尝试。在此背景下,作为教师,应充分认识到多媒体的优势所在,利用多媒体对学生进行文化教育。教师应紧跟时代步伐,教育坚持以人为本的原则,利用多媒体为学生搭建交流平台,如微博、微信、QQ等相关软件,沟通快捷、方便,学生以容易接受,易于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同时,除了教师专业素养,对于多媒体的运用教师也应加强学习,能够数量运用新媒体相关技能,打破传统教育模式,让学生在自由、轻松的环境下学习,保障大学生时时能够更顺畅的沟通、交流。
4.2提升学生对于新媒体的素养
新媒体优势固然很多,但对于大学生也有不利因素,比如傳播的信息鱼龙混杂,大学生阅历尚浅,心智尚未成熟,思想观念很容易受到波及,因此,提升大学生对于新媒体的素养,更好的利用新媒体,是新媒体背景下大学生文化自信培养的基础。
首先,组织学生进行新媒体培训,提升辨别能力。高校可组织学生定期进行培训,有条件的可设置选修课程,或是可举办专题讲座,提升学生新媒体素养。其次,教师应适时引导大学生自觉提升新媒体素养。培训、讲座都是被动式的灌输教育,倘若学生能够自觉认识到新媒体自身的特性,进行自我教育,这对于多媒体素养的培养效果提升会相当明显。同时,还有利于大学生将学到的理论与实践想结合,融会贯通,大学生能够以更加理性的对待新媒体所传播的内容,建立防线,对于一些不良信息过滤掉,取其精华去其糟粕。
4.3建立、完善校园文化的新媒体模式
学校是学生主要栖身地,高校的文化氛围对于大学生思想观念、价值观念的养成有着重要的引导作用,因此,高校应注重校园新媒体文化的建设、完善。高校是教书育人的主阵地,应紧跟时代步伐,有效运用新媒体的特性,对校园新媒体传播内容进行监督,把不良信息扼杀在摇篮里,让学生的成长环境更加纯净,还校园一片净土。
同时,高校应多举办一些文化活动,比如元宵节、中秋节等等传统节日可广邀学生参加,让更多的学生参与其中,促进校园良好文化氛围的形成,利用新媒体,开展多饰多样的温暖活动,培养大学生的对于民族文化的情怀,增强大学生的民族归属感,培养大学生的文化自信。
4.4改革教育模式
新媒体时代的到来给各行各业带来了巨大的改变,教育事业不能一成不变,教师应用于破陈出新,打破传统教育模式,有效利用新媒体改变教育方式。
首先,利用新媒体构建教育平台。利用新媒体,高校可结合自身实际情况,构建以中华文化为核心的教育平台,比如利用微波、微信等交流工具,当前大学生花费时间最多的事情应该就是刷微信、微博了,利用此特性,高校可以结合当前社会焦点事件,传播积极向上、健康的文化内容。
其次,构建师生交流平台。传统教育模式下,授课方式大多是教师的单独演讲,很少有师生间的交流、沟通,这不利于学生思维的发展,新媒体打破了这一模式,当前很多高校都利用新媒体进行教学,教师创建交流平台,或是利用微课的形式进行针对性讲解,或是对重点内容单独讨论,真正让大学生参与到教学活动中来,课堂气氛更加活跃,同时也利于学生自主学习,激发了大学生学习的兴趣,对于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有着诸多益处。
总之,在新媒体时代的今天,面对复杂的社会形势,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应予以重视,如何利用新媒体来培养大学生文化自信,是一个需要长期研究的课题,作为教育工作者,应紧跟时代步伐,不断提升自身综合素质,在不断探索中前进,提升大学生文化自信,为国家、民族的稳定发展保驾护航。
参考文献
[1] 韩铖,周梦佳.新媒体时代下树立大学生文化自信研究[J].科学大众(科学教育) ,2019(04).
[2] 梁飞琴.坚定文化自信和改进《思想道德修养与法律基础》的教学思考[J].福建医科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2017(02).
[3] 向亭玥.新媒体环境下大学生文化自信的培育[J].山西青年,2018(16).
[4] 魏泽乾.高校思想政治教育现状及对策研究[J].考试周刊,2017(98).
[5] 陈鸿雁,白琳.网络背景下大学生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培育对策研究[J].吉林广播电视大学学报,2017(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28901.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