内蒙古生态农牧业体系建设所面临的挑战及对策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农牧业作为内蒙古的区域优势产业,发展势头良好,但受自然条件、经济环境、社会等诸多因素制约发展速度,农村牧区基础设施薄弱、农牧民受教育程度较低等问题导致农牧业可持续发展受到极大制约。培养新型农民、牧民,增强农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化程度,促进农业牧业产业优化、现代机械化操作是解决这些问题的关键。本文分析了内蒙古生态农业牧业体系现状、现阶段内蒙古农牧业存在的问题,提出围绕农业牧业产业优化提出几点对策。
关键词:农牧业;现状分析;产业分析;产业升级
1 内蒙古生态农牧业建设发展现状
1.1 农业种植的当前发展状况分析
2018年内蒙古粮食产量突破300亿kg,创历史新高。改革开放40a来,内蒙古从吃返销粮到自给自余,从粮食生产落后省份到成为我国粮食产量输出大省。数据显示,2018年内蒙古粮食种植面积679万hm2,与2017年同比增加9066.67hm2;粮食产量355.3亿kg,与2017年同比增加29.85亿kg,增幅9.17%;粮食单产348.865kg/667m2,与2017年同比增加28.885 kg/667m2,增幅8.32%。
为提高粮食产量,内蒙古在惠农政策、基础建设、科技支撑、服务培训等方面着力发展,积极稳定完善农村牧区基本经营制度。通过黑土地保护与利用、增施有机肥、保护性耕作等措施大力培肥地力,新增以微水种植和无水种植高效能产业化灌溉面积由144.4万hm2增加到160万hm2,增加高收益产业化农田面积37.733万hm2以上,农作物收割使用机械化程度达到85%,同比增长0.5%。同时广泛开展多层次、多类型的技术培训,每年针对各级农技人员、种植大户、合作社成员、农民等开展培训近2万人。
1.2 畜牧业的当前发展状况分析
内蒙古自治区地理环境优势拥有广袤的草场和丰富的畜牧食用的饲料,是我国主要的肉类、奶类产品生产加工基地。2018年,全区肉类总产量267.2万t,同比增加0.8%,全年羊肉、牛肉、猪肉产量分别达到106.3万t、61.4万t和71.8万t,牛羊肉产量同比增加2.5%,牛奶产量达到565.6万t,同比增长2.3%,呈现恢复性增長,牲畜良种化率达到90%以上。
强化畜牧业生产标准化基地建设,稳定发展草原畜牧业,大力发展农区畜牧业,建立了28个奶牛大县、30个肉牛大县、46个肉羊大县、27个生猪大县标准化生产基地。2018年按标准生产基地存栏规模达到3734.7万头只,优势基地牛奶、牛肉、羊肉已经占到全区总产量的89%、72%和83%,优势区域生产能力和集中度显著提升。近年来,不断推动畜牧业转型升级和绿色发展,加大政策支持力度,吸引社会资金参与,根据不同区域、不同畜种、不同规模,生产能力和集中度明显提高。
2 制约农牧业现代化发展的主要因素
2.1 机械化程度不高,综合生产能力不足
在一些发达国家机械化程度达70%~85%,而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的机械化只有56%,即便“十三五”末期超过59%,也低于发达国家机械化的程度。根据2018年内蒙古统计局数据报告,联合收割机为2.14万台,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种植生产机械化可达到56%。拖拉机农具车124.9万部,脱粒机12万余台,剪毛机2400余台,农用水泵52.2万台。2018年内蒙古自治区农村人口约312万户,其中农村人口264万户,牧区人口48万户。按照比例计算,有联合收割机1台/645人,拖拉机农具车10台/百户,脱粒机9台/百户,水泵35台/百户,剪毛机1台/802人。由此证明,目前内蒙古自治区农牧业机械化程度远低于发达国家和地区,生产种植机械化转化率下。传统的农耕模式严重制约内蒙古自治区经济现代化进程。
2.2 农牧业产业化链条短,现代化任务艰巨
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产品、肉制产品加工程度约45%。内蒙古自治区大部分农牧产品趋向于原料生产外销,产业链不完整,产品加工、农贸销售产业化不足。目前,内蒙古自治区的农业、牧业产业从业人员文化程度较低,产品优势不能充分发挥,除了少数行业龙头企业外,大部分农副产品加工增值机会不多,多数都原产品外销。部分企业的设备陈旧,产品科技含量低,运输成本高,不能适应现代化互联网销售模式。数据显示,2018年内蒙古达到较大规模的农畜牧产品加工企业有2435家。但是,大部分产品加工企业都存在产业链条短、上游和下游产品加工缺乏创新,产品科技含量低,产品价格普遍过高等问题,在经济市场调控下,还没有形成完整的产业链 ,政府主导作用不明显,市场经济环境制约生产效率,所以农牧民生产销售存在很多不稳定性,农民的权益得不到有效的保护,需要自己承担自然灾害的风险。另外农村合作社组织的产业链更加不完整,市场无法引导农民加入其中,且资金不足,保险保障不完整,盈利能力薄弱等直接导致农村合作社运作成功实例很少,产品的市场持续性较弱。城市发展和农区牧区发展差距扩大严重,很多年轻人不愿意留在家乡工作,导致人才外流,很多因素都会造成农牧区经济发展迟缓。
2.3 自然灾害和生态环境制约着农牧业的进程
近年来,随着城镇化过程中不断征地建房建路,环境破坏和污染频繁等自然灾害,农村农用土地和牧区草场用地生态环境破坏严重,不合理开采利用和过度放牧给环境带来了沉重的负担。土地沙化、草场退化、农田污水污染,使得生态环境越来越脆弱。牧区草场载畜牧量超标严重,大面积的草场不断沙化、退化,很多草场已经不适合放牧,草地的恢复能力慢,远达不到农牧业的生产能力和扩大要求。企业集中化生产现代化流水线生产能力转化不足,内蒙古自治区已成为生态环境脆弱的地区,需要几代人更加专业的保护。随着人们对肉类、粮食、奶制品要求越多,加速了草原生态环境的恶化。因此,加强环境整治和保护刻不容缓。
3 生态农业、牧业的发展策略 3.1 优化产业结构促进发展
要根据市场环境不断更新产业结构,创新产品质量,有序转变经营发展模式,让民间合作组织建设起到带动作用。不断创新发展新技术产品质量升级,推动农副产品实现标准化操作流程,深化产业链完整度,让上游农户和下游企业有完整的衔接,尽量减少农民牧民承担的自然风险,实现产品价值最大化、多样化,推广多种经营模式,如专业养殖大户、种植大户、联户牧场等。完善现代农业产业体系,推进农业生产经营企业化、标准化、规模化;提高农业机械化水平和牧业集中养殖经营模式,提倡保护性耕作,大力发展省水农业;在农区设置集中养殖场,推进企业标准化养殖模式,种植饲草料及其他配套设施,加强对动物疫病防控,在政府的干预下对农副产品实行保价政策,完善政策性补偿机制。
3.2 推进现代农牧业发展
内蒙古农业、牧业机械化程度逐步提升,2010年为42%左右,2012年为49%,2014年达到48.5%,2016年达49.3%,2018年达55.6%。培育更多优质品种,大力研发作物核心技术、种子增产技术、施肥技术等,广泛推广喷灌、滴灌技术。2018年以来,内蒙古自治区粮食产量达到300亿kg,其中增产粮食77亿kg,油料6万kg,甜菜1.4亿kg。全面开展增产模式攻关,狠抓全膜覆盖、滴灌节水等关键技术推广落实,依靠科技挖掘增产潜力。做好设施蔬菜新品种的引进、示范、推广工作,调整种植结构,实现设施蔬菜发展的提质增效,大力推广测土配方施肥、深松整地、秸秆还田等技术,加强重大病虫害监测预警体系建设,扩大专业化统防统治面积,扎实做好农业防灾减灾工作确保粮食总产量。
3.3 加强环境保护,促进生态平衡
加强草场生态保护和草场建设,大力稳定草场沙化种植生态林,严厉打击乱砍滥伐等破坏林地草地社会资源的一切行为。进一步完善草场、农用地生态效益,治理水污染,建设水库稳定农用地灌溉,有效保护天然林资源;在农村努力推进节能性锅炉等技术,禁止非法使用地下水,户户通水通电,推进农村灌溉节水节電的同时,大力发展清洁能源,最终在农区、牧区实现生态、经济、社会效益的共赢模式。在农区牧区种草种树的同时做好退耕还林、退牧还草工作,大力改良退化草场,提高草场收益。推进草原牧区基础设施建设和机械化程度,建设人工草场,稳步实施生态移民,集中安置农牧业人口集中住房问题,培育下游产业,提高草原防灾抗灾能力,支持草原原生态保护和后续产业链健康发展。
参考文献
[1] 钱国良.关于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几点思考[J].北方经济,2014(11):59-60.
[2]包红梅.内蒙古农牧业发展的现状、问题分析及相应对策[J].内蒙古科技与经济,2014(16):3-5.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0297.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