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可邑小镇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对策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可邑小镇的自然、人文旅游资源丰富,因彝族阿细人独特的民风民俗而具有很高的开发价值。在开发过程中,存在开发层次低、基础设施不完善、对社区的综合带动效应弱、景区综合运营及管理水平不高等问题。通过现状及问题的分析,对可邑小镇乡村旅游开发提出有效对策。
  [关键词]可邑小镇;乡村旅游;特色小镇;对策
  [中图分类号]F304 [文献标识码]A
  乡村旅游是指以乡村空间环境为依托,以乡村独特的生产形态、民俗风情、生活形式、乡村风光、乡村居所和乡村文化等为对象,利用城乡差异来规划设计和组合产品,集观光、游览、娱乐、休闲、度假和购物为一体的一种旅游形式。我国乡村旅游虽然起步较晚,但从20世纪90年代以后发展却非常迅速。乡村旅游的快速发展为现代农业、新型农村的建设及发展带来了活力,为乡村振兴提供了有效路径。可邑小镇位于红河州弥勒市西三镇,自然生态环境保护较好,少数民族资源特色鲜明,在进行旅游小镇的打造中具有一定的优势,但开发过程存在一些问题,本文通过对现阶段可邑小镇旅游开发存在的问题进行梳理分析,并对其提出相应对策,以期为可邑小镇的后期开发提供一些可借鉴的思路。
  1 可邑小镇概况
  可邑村位于云南省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弥勒市西三镇,距市区21km。可邑村所处地区属封闭的岩溶发育高山地貌区,海拔1930m,四周青山环抱,空气清新,雨水充沛,森林覆盖率高,自然旅游资源丰富。可邑村已有360多年的历史,共有原著民193户730人,彝族支系阿细人占99.6%,在村落建设、传统民居、民族文化、民风民俗方面均保存完整且特色鲜明。“可邑”,是彝语意为“吉祥之地”,这里也是著名的彝族歌舞“阿细跳月”的发祥地之一,是彝族史诗“阿细先基”流传最广的地方,是州级彝族阿细传统文化保护区、国家级生态文化村、国家级森林旅游示范村。阿细跳月、阿细祭火、阿细斗牛、阿细摔跤、阿细婚俗等民风民俗保护、传承较好,古朴的民族风情特色鲜明。彝族三弦舞.阿细跳月、阿细先基先后被列入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可邑小镇就是以可邑村为核心,整合资源打造的旅游特色小镇。
  2 可邑小镇乡村旅游开发现状及问题分析
  2.1 开发现状
  近年来,随着红河州全域旅游开发的不断深入,弥勒的交通区位优势及旅游特色得以凸显,弥勒市利用可邑小镇优美的自然环境、深厚的民族文化根基进行旅游资源整合,投资1.9亿元建设了景区道路、森林酒店、可邑博物馆、水景观、密枝山仙景、弘悦酒店、帐蓬酒店、游客服务中心、停车场、旅游厕所、标识标牌等设施,对村容村貌进行改造提升。2017年4月可邑小镇获批成为国家4A景区,同年8月,可邑小镇成为我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
  2.2 问题分析
  可邑小镇虽然拥有丰富的自然旅游资源和人文旅游资源,但因旅游开发较晚,周边区域经济发展较落后,在进行景区开发过程中仍存在一些问题。
  2.2.1 旅游资源品位高,但开发层次有限。目前,可邑小镇以“狂欢的阿细跳月,神秘的阿细祭火,奇特的阿细婚俗和良好的生态环境”为主题进行品牌打造。可邑村历史悠久,聚居于此地的阿细人将本民族的风俗习惯较好地保留、传承,民族文化旅游资源品位较高,开发潜力大,但是现阶段可邑小镇的民族文化旅游资源的开发方式较单一,仅限于观光游览,对当地民族文化的挖掘也不够深入,游客的体验感不强,对市场的影响力也较小。
  2.2.2 基础设施不完善,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可邑村一直处于相对落后的境地,村民的经济来源主要靠烤烟、玉米等农作物的种植,收入来源单一。整个村子的基础设施较简陋,服务设施、配套设施还不完善。尽管很多区域的基础设施政府已经投资修葺过,但依然不能适应现在市场的需要,无法完全满足游客的需求。村子内能提供餐饮、娱乐、休闲等服务的商家还较少,规模也较小,不能满足多层次游客的需要,综合服务能力有待提高。
  2.2.3 景区与社区的合作面较窄,社区活力还未完全激发。乡村居民是传统乡村文化传承的载体,正是由于他们的存在,串联起了乡村性的各个要素,并与各要素充分交融在一起形成了区别于城市的乡村景观与文化。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整体推销的核心和独特卖点。可邑小镇的开发虽然给部分村民带来了相应的工作岗位并带来一定的经济收入,但是景区与社区的合作面较窄,社区的整体活力还未完全激发。
  2.2.4 景区综合运营、管理水平有待提高。可邑小镇营销手段、宣传方式较单一,品牌效应及影响力较小。景区的打造与村落没有形成有机的协同发展,景区的整体运营缺乏与周边旅游目的地、景区、景点的有效互动,形成单打独斗的局面,不利于区域整体品牌的塑造。同时,互联网时代背景下,景区智慧旅游平台的建设尤为重要,目前景区的旅游信息化平台建设滞后,不利于景区的有效发展。旅游专业人才的匮乏也是目前景区发展中的一大限制。
  3 可邑小镇乡村旅游的开发对策
  3.1 深入挖掘地方文化特色,丰富旅游内容及形式
  可邑村拥有阿细跳月、阿细先基两大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原著居民中阿细人占了99.6%,悠久的民族文化使得当地的文化旅游资源独具特色。在旅游开发中,充分利用民族节庆、节日及相关的习俗活动、农业节气、节令等定期开展相关的旅游活动,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及满意度,提升景区的关注度和影响力。同时,可以通过非遗传承人、手工艺人、当地民俗传承人(如毕摩)、村民讲解员的培养和支持,让更多的当地居民参与到可邑的旅游服务、旅游展示中来,一方面让地方的民族文化有一个活态的展示,丰富旅游内容及形式,另一方面可以促使形成民族文化传承、旅游开发、村民受益的有效机制,以促进该地乡村旅游的可持续发展。
  3.2 合理借力,不斷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景区综合服务能力
  可邑小镇随着国家4A景区、全国首批运动休闲特色小镇的获批,以及弥勒市特色旅游城市的创建,能够享受到的政策是越来越好的,景区发展应该与所处区域相匹配,寻找合作的机会与相应政策的支持,不断拓宽资金渠道,不断完善基础设施,提高景区综合服务能力。
  3.3 扩宽景区-社会的合作范围,整合区域资源,形成互利共赢的良好态势
  可邑小镇民族文化旅游开发的内生力在于当地的阿细人,只有寻求景区-社区-居民可持续发展的合作机制,才能激活可邑小镇社区的整体活力。从可邑村的土地构成看,该村的耕地较少,林地居多,其中仅10%左右的林地为经济林果地,主要种植核桃、桃等经济林果,剩下可用于整体规划的林地较多。可邑村可以结合当地水热条件及土壤特性,引导村民进行规模化的经济果林的栽种,而后可以开展一些生态采摘的项目,既增加游客的旅游体验,又使村民受益。可邑村四周群山环绕,独特的喀斯特高原地貌为一些户外扩展训练、户外运动休闲活动提供了天然环境,可以与当地民族体育活动相结合,开发相应的户外运动休闲项目及线路。同时,可邑村的民族文化特色鲜明,对游客的吸引力较大,应该深入探索景区-社区-村民-游客的互动模式,实现相关利益主体互利共赢的良好态势。
  3.4 创新管理理念,健全管理机制,提升景区综合运营、管理水平
  发展乡村旅游,必须高度重视生态环境保护,走资源节约型和环境友好型道路。同时,乡村性是乡村旅游持续发展的根本,乡村性既体现在乡村环境、村容村貌、村落建筑等乡村景观上,又体现在居民生活形态、民风民俗等乡村文化上。必须按照“保留、传承、发展可邑的乡村性”理念来做好可邑小镇的乡村旅游开发工作。
  [参考文献]
  [1] 肖佑兴,明庆忠,李松志.论乡村旅游的概念和类型[J].旅游科学,2001(03):8-10.
  [2] 太星南.云南省特色小镇创建培育研究——以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为例[J].当代经济,2017(29):16-19.
  [3] 尤海涛,马波,陈磊.乡村旅游的本质回归:乡村性的认知与保护[J].中国人口·资源与环境,2012,22(09):158-162.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2879.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