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社会资本介入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以四川理县和德荣县的两个藏族贫困村通过社会资本介入发展乡村旅游的案例为对象,基于福利经济学理论与社会交换理论探讨了外来社会资本介入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提出了有利于乡村旅游发展及乡村旅游扶贫的建议。
  [关键词]社会资本;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福利经济;社会交换
  [中图分类号]F590 [文献标识码]A
  1 背景与目的
  1.1 研究背景
  我国贫困地区大多面临生态环境脆弱和贫困的双重压力,实现生态保护与经济建设的协调发展是新时期扶贫开发的重要策略之一。尽管大多数贫困地区在空间区位、基础设施等方面具有明显劣势,但从现代旅游产业发展的视角来看,贫困地区独特的自然资源、人文资源尤其是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等,恰恰是旅游发展的优势条件以及旅游减贫的现实可能条件。
  乡村旅游作为新型业态,在优化农村产业结构、统筹城乡发展、改善乡村环境、增加农民收入、提高农民素质、促进乡风文明、推进优质旅游服务的作用尤为明显,与2018年中央一号文提出的“产业兴旺、生态宜居、乡风文明、治理有效、生活富裕”的乡村振兴战略总要求完全一致。尽管我国的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但依然面临一些突出问题。如目标定位不准确、基础设施不完善、特色不鲜明、市场号召力不强、产品品质不高等等。这些都与缺乏乡村旅游开发和经营管理能力直接相关。
  基于种种原因,政府无力实现全国乡村旅游以及乡村旅游扶贫的全覆盖。因此,社会资本介入成为推进乡村旅游发展以及乡村旅游扶贫的又一重要路径。但是,大量社会资本进入在显著推进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同时,也出现了一些新情况,其中就包括乡村旅游发展的公平性和可持续性等问题。
  1.2 研究目的
  贫困地区通过乡村旅游发展以促进其脱贫减贫是一种较为有效和直接的方式,但不同主体主导下的乡村旅游开发却有着不同的发展模式,本文将研究的对象聚焦于社会资本介入下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旨在通过对案例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分析,探讨外来社会资本这一主体介入下的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特点、存在的必要性及可能面临的风险,并基于福利经济学和社会交换理论,探讨了社会资本如何与当地村民等主体之间的利益协调,以实现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性、公平性与可持续性。
  2 文献分析
  2.1 乡村旅游
  相较国外来说,我国乡村旅游起步较晚,在理论研究上相对薄弱,但较多研究表明乡村旅游对于贫困地区乡村扶贫的可行性与必要性,且在过程中需尤为重视村民这一主体的参与性,及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各主体间的利益协调问题。
  陈荣等提出了乡村旅游与乡村振兴之间紧密的联系,陈俐艳也表明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王莹,许晓晓等以杭州调研为例研究了社区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不少学者都强调了乡村旅游发展中村民这一主体的重要性,赵世钊,吕燕平以乡村旅游带动乡村社会经济全方位发展作为研究对象,讨论了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如何保障村民的權益与和谐社会的构建问题,并提出在乡村旅游开发中必须维护好村民的权利和利益。刘宁宁也表明乡村旅游中要非常注重村民的参与及其参与的模式,以提高村民在发展乡村旅游中的积极性,以更好的发展乡村旅游。
  2.2 福利经济学理论
  福利经济学是由英国经济学家霍布斯和庇古于20世纪20年代创立的研究社会经济福利的一种经济学理论体系。目前福利经济学的研究越来越侧重于实际应用,强调资源的配置通过市场机制来发挥作用,改善个体经济发展中造成的资源配置效率低下的问题,从而达到一种均衡。但是卡伦·霍恩指出“把全部重点放在帕累托最优效率上的自由主义并未认识到,即使能够得到100%的市场回报,从而获得帕累托最优,这个结果仍不会满足任何公正的分配标准”。相比之下,罗伯特·普特南认为,社会资本能实现与社区的合作与发展,进而提高社会生产效率,从而促进当地社区的经济发展,实现两者共赢,具有显著的生产性。
  2.3 社会交换理论
  社会交换理论是在20世纪6O年代兴起于美国进而在全球广泛传播的一种社会学理论。现阶段学者多从不同角度对社会交换理论在旅游中的社区参与进行了研究,如杨斌对交换的过程进行分析和探讨,最后提出了一些社会交换理论指导下的控制措施和后期的研究展望。张文敏结合案例地梅家坞村的实际情况, 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乡村社区旅游支持模型研究从信任、权力、居民居家周边条件等角度,对如何获得、保持和提高社区旅游支持提出了意见和建议。而胥兴安,王立磊等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探讨居民感知公平对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影响及作用机制。唐玲萍则基于社会交换理论,探寻得知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的动力机制形成要从居民寻找的某种“有价值的东西”入手,全面了解他们的需要,尊重居民社会交换的理性选择。
  不难看出,目前社会交换理论研究比较关注乡村旅游发展中的社区参与、动机及其公平性等。
  3 研究方法
  本研究以四川省理县以及四川省得荣县一个贫困村与社会资本合作开发乡村旅游的案例为研究对象,采取案例分析法、关键信息人半结构访谈法、实地观察法以及文献分析法等,了解了当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基于福利经济学及社会交换理论视角下探讨了社会资本介入下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发展的有效性、公平性和可持续性。
  4 案例地乡村旅游发展现状
  4.1 四川省理县
  理县位于四川省西部,截至2017年底共有25 个贫困村,这些贫困村拥有产业扶贫资金和自有资金共计850万元。由于缺乏更好的产业项目确保这些扶贫资金的增值并服务于精准扶贫,经当地政府牵线,这些贫困村决定将这些扶贫资金投入到当地的乡村旅游开发中,由旅游企业主导整合使用,并对投入的扶贫资金实行盈利保底。
  4.2 四川省德荣县奔都乡莫木村   奔都乡莫木村辖三个行政村,共有76户417人。其中莫木上村、莫木下村属贫困村。三个行政村村民的经济收入主要靠传统农业种植和采挖少量的虫草、松茸以及国家扶持。
  莫木村依托上百颗树龄上百年的核桃树以及藏族文化等特色旅游资源,与一个外来的乡村旅游开发公司合作,重点打造树屋酒店等旅游项目。村民将5.45hm2土地租赁给合作企业进行乡村旅游开发经营,为期20年。
  上述与旅游开发企业合作的贫困村均有如下特点:有较为丰富甚至特色的旅游资源、有旅游开发和旅游扶贫的兴趣但缺乏旅游开发和经营的能力,包括缺乏技术、资金和市场开拓等等。与此同时,在相当长一段时间,这些贫困村也没有政府性旅游开发的计划或机会。
  5 理论视角下的案例地乡村旅游发展分析
  5.1 福利经济学理论视角
  福利经济学的要点之一,是强调资源的高效利用,尤其是要通过社会资本和市场的介入,使资源的开发利用不断接近“帕累托最优状态”。在这里,福利经济学解释的问题,是资源的有效利用及其相关的资本投入、市场融入等。很显然,两个案例都显示,尽管贫困村均有较为丰富甚至特色性的乡村旅游资源,但是缺乏乡村旅游开发的能力,包括资金、技术和市场。在政府投入缺乏或不能保证的情况下,社会资本的介入是解决贫困村乡村旅游有效开发的路径之一,也是解决贫困村乡村旅游产业发展要素的必然选项。
  与此同时,福利经济学也强调投入和回报的公平性,包括对投资者、社区、贫困户以及其他主体的利益分配及其机制化。因此,福利经济学视角下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需要在当地政府协调下构建一套利于社会资本投入、有利于村集体与企业利益分配公平、整体经济社会生态效益相统一持续的保障机制,以实现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开发和合理利用以及相关利益者之间的利益分配公平,从而以最终以实现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综合可持续发展。
  上述两案例中,理县旅游开发企业与贫困村的合作期限为3年期,年平均投资收益率为7%.投资收益率采取逐年递增:第一年投资收益率6.5%;第二年投资收益率7%;第三年投资收益率7. 5%。得荣县莫木村与旅游企业的合作为期20年,土地租赁费第一年按1200元/667m2标准,之后每年递增一次,递增率为10%。
  从上述案例可以看出,社会资本的介入解决了乡村开发经营的问题或者有效 开发的问题。而贫困村所获得的利益仅限融资收益,即出借产业扶贫资金和出租土地形成的资产性收入,也就是利息收入和租金收入,并没有乡村旅游产业发展的经营性收入、转移性收入和工资性收入。
  5.2 社会交换理论视角分析
  霍曼斯社会交换理论的主体是几个命题,可以帮助我们分析乡村旅游发展中各主体为了获得某种利益在合作过程中的交换行为。
  5.2.1 成功命题。在一个人所做过的所有行动中,若其中某一特定行动经常得到酬赏,那么就越愿意重复该行动。在乡村旅游中,只有当地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切身受益了,才会愿意且更积极的去参与到乡村旅游的进一步实践中。
  5.2.2 刺激命題。如果一个人在过去对某一种或一组刺激做出的某一行动获得了报酬,那么当类似于过去的那种刺激再发生时,这个人就有可能做出与过去相同或类似的行动。当村民在乡村旅游发展的前期受益了,那么后续的整个过程中村民就会下意识的重复在上次参与过程中的积极正向表现,更主动的参与投入,甚至可以做得更好表现的更好。
  5.2.3 价值命题。如果某种行动带来的结果对一个人越有价值,则这个人就越有可能做出该种行动。当政府、企业和村民等主体参与乡村旅游发展的这一行为所带来的结果有价值时,无论是经济成果的价值,亦或者是各主体在旅游发展中的表现所展示出的个人价值,这一行为都会被加强。政府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有一定的政府工作业绩,而企业通过专业化、市场化的运作经营有一定的资金盈利,村民通过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仅获得相应的资金收入,还在村容村貌、精神文化生活等方面得到了发展。
  5.2.4 剥夺——满足命题。某人在近期越是经常得到某一特定酬赏,则随后而来的同样酬赏对他的价值也就越低。随着乡村旅游的不断发展,企业获取的收益会迅速提高,此时若还是在原有的利益分配机制下对村民的权益进行分配,则显然村民的利益受到了损失,此时同一且特定的赏筹对村民们的价值就明显降低,表明了交换的不合理性。
  5.2.5 侵犯——赞同命题。这一命题包括两个副命题:第一,若一个人的行动没有得到预期酬赏或甚至受到没有预期的惩罚时,此人会被激怒并可能采取侵犯行为;第二,若一个人的行动获得了预期的酬赏或得到的酬赏比预期的还多,则这个人会产生喜悦的心情,并可能做出别人赞同的行动。旅游企业投资到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开发和运营,企业的性质决定了其以盈利为目标的宗旨,若在开发过程中企业没有达到预期收益效果时,很大程度上就会被激怒并由此产生侵犯行为,这时侵犯行为就表现在更多的剥削村民的利益,让原本归属于村民的利益转移到企业自身以弥补与其预期缺失的那部分。如果在乡村旅游发展过程中,企业的行为获得了预期的赏酬或者得到的赏酬比预期得到还多,那么在某种程度上也许会基于社会责任感更多的考虑当地村民利益,让利于当地村民,做出让村民及其他受众体赞同的行为。
  5.2.6 理性命题。在面对各种行动方案时,行动者总是选择价值最大和获得成功的概率最高的行动。在乡村旅游发展中各主体的利益交换均是选择以获得价值最大和成功率最高为自己的行为选择标准,社会企业选择最有利于乡村目的地发展的项目进行投资,村集体政府选择最能给当地带来经济效益、最具开发能力的企业进行引资,这些都是理性命题的表现。
  这说明,贫困村(村民)是否主动与社会资本合作,取决于能否在乡村旅游开发的前期有显著和竞争性的收入(益),而是否持续主动积极的合作,则取决于后续利益的提升。而社会资本则关注投入回报的保障及其持续性和稳定性。   6 结论与建议
  6.1 结论
  (1)贫困地区乡村旅游资源丰富但缺乏发展资金、旅游开发能力、市场推广能力等,需要引进社会资本解决这些问题,实现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甚至高效开发利用。
  (2)社会资本介入给当地社区带来的更多是短期的资产性利益,并非旅游产业发展形成的经营性、转移性和工资性收入,尤其是缺乏有效和合理的增效措施。这将直接影响当地村民后续合作的积极性,甚至形成与社会资本的结构性矛盾。
  (3)社会资本在与社区的合作中缺乏公平性和持续性考虑以及相应的制度设计,尽管他们关心自己投资利益的保障和可持续性。正常情况下,乡村旅游发展中产生的持续和不断增值的经济效益更多的是回报给社会资本,当地则承担更多的环境成本和社会成本,这将给双方带来结构性冲突的风险。
  (4)福利经济学和社会交换理论说明,贫困地区乡村旅游的发展不仅需要社会资本的介入解决当地缺乏资金、技术和市场等问题,促进乡村旅游资源的高效开发利用,更要在投资商、当地社区、贫困户等不同主体之间建立公平合理的利益分配机制,确保各方利益的实现并合理增值,实现乡村旅游产业及旅游扶贫发展的可持续性。
  6.2 建议
  (1)当地政府要积极协助社区主动吸引社会资本,丰富贫困地区乡村旅游开发的投资主体,促进当地乡村旅游资源的有效甚至高效开发利用。
  (2)投资商要重视当地社区在乡村旅游开发合作中的合理受益并增值增效,避免社区受益仅限资金借用(利息)、資产出租(租金)的短视行为,要通过与政府、社区等主体之间的协商,从机制上建立起社区受益的多样性和持续性,使当地社区、当地政府与投资商之间形成利益共同体,才能保证投资商的投资安全与持续增效。
  [参考文献]
  [1] 曹诗颂,王艳慧,段福洲,等.中国贫困地区生态环境脆弱性与经济贫困的耦合关系[J].应用生态学报, 2016,27(8):2614-2622.
  [2] 黄细嘉,赵晓迪.旅游型乡村建设要素与乡村振兴战略要义[J].旅游学刊, 2018,33(7):5-6.
  [3] 陈荣.践行乡村振兴战略 大力发展乡村旅游[J].广东经济,2018(01):72-75.
  [4] 陈俐艳.发展乡村旅游是实现乡村振兴的重要一环[J].奋斗,2018(04):60-61.
  [5] 王莹,许晓晓.社区视角下乡村旅游发展的影响因子—基于杭州的调研[J].经济地理,2015,35(03):203-208.
  [6] 赵世钊,吕燕平.乡村旅游开发中村民权益与和谐社会的构建—以安顺屯堡村寨为例[J].安顺学院学报,2008,10(06):35-38.
  [7] 刘宁宁.乡村旅游中村民参与研究[J].旅游纵览(下半月),2013(04):131-132.
  [8] 闫臻.嵌入社会资本的乡村社会治理运转:以陕南乡村社区为例[J].南京农业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04):26-34.
  [9] 卡伦·霍恩.通往智慧之路:对话10位诺贝尔经济学奖得主[M].陈小白,译.北京:华夏出版社,2012.
  [10] Robert Putnam.Making Democracy Work: Civil Tradition in Modern Italy[M].Princeton: Princeton University Press,1993.
  [11] 梁颖琳,向家宇.现代社会交换理论思想渊源述评[J].今日南国(理论创新版),2009(05):218-220.
  [12] 杨斌.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研究[D].湘潭:湘潭大学,2008.
  [13] 张文敏.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乡村社区旅游支持模型研究[D].杭州:浙江大学,2011.
  [14] 胥兴安,王立磊,张广宇.感知公平、社区支持感与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关系—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视角[J].旅游科学,2015,29(05):14-26.
  [15] 唐玲萍.基于社会交换理论的社区参与旅游发展动力机制研究[J].玉溪师范学院学报,2011,27(11):25-28.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2883.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