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发展探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近年来,少数民族地区各项事业都有极大发展。河池市基于丰富的旅游资源,其发展势头强劲,旅游经济有长足发展,乡村面貌有显著改观。但在发展过程中依然存在模式单一、产品雷同、专业人才匾乏等问题。因此,就如何使少数民族聚居区依靠自身优势走上可持续发展之路,逐步赶上东部沿海地区,最终实现共同繁荣的目标,从微观和宏观层面提出一些对策和建议。
  关键词: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乡村旅游
  中图分类号:F327;F592.7      文献标志码:A      文章编号:1673-291X(2019)11-0093-02
  随着改革开放纵深化发展,人们消费水平不断提高,乡村旅游发展迅速。从宏观角度看,乡村旅游是一种生态合理、经济可行、社会适宜、高效低耗、无公害的旅游活动[1]。从微观角度看,乡村旅游是一种旅游活动形式或旅游产品,通过开发、消费等活动实现政府、开发商、旅游者及村民等相关主体行为的协调发展。河池市作为广西极富代表性的少数民族聚居区旅游资源丰富,为发展乡村旅游奠定了深厚的基礎,也为民族地区经济发展起到关键性的作用。近年来,河池市乡村旅游呈现良好的态势,给当地政府、居民等都带来了效益,一定程度上促进地方经济发展。
  一、发展乡村旅游对少数民族地区经济发展的现实意义
  作为一种旅游形式,发展乡村旅游直接和间接效益十分显著,它在旅游业中的产业关联带动、丰富城乡居民生活、调整产业结构、拓宽就业、增加收入等方面发挥重要作用,是推动乡村振兴的重要路径。
  (一)推动农业资源就地增值,促进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
  在乡村地域上休憩可以促使当地自然资源就地增值。由于乡村旅游涉及到吃、住、行、游、购、娱等要素,特别是乡村旅游中“吃”和“购”的过程都离不开农产品的消费,无形当中就带动绿色食品、特色农产品的生产和加工,而产品在进入一级加工、二级加工、三级加工序列过程中,自然就延伸农产品的产业链条,实现增效增值。以国家民委命名的10个河池市少数民族特色村寨为例,不同的村寨依托不同的资源优势,开展壮族“三月三”、瑶族祝著节、毛南族分龙节和仫佬族依饭节等大型民族节庆活动,发展农业产业和文化旅游业,吸引众多游客前来参观、旅游。以2018年“壮族三月三”为例,河池市共组织45场节庆活动,累计接待游客87.36万人次,旅游总消费达3.6亿。显然,乡村旅游通过农业和旅游业的相互渗透,打破一、二、三产业的界限,有利于带动交通运输、建筑、餐饮服务、加工制造、文化娱乐和地方工艺品制作等行业的发展,起到“一业带百业”的作用,有助于实现由农业为主的产业结构转向农业和非农业共同发展的结构,从而有助于改变乡村二、三产业弱小的局面。
  (二)带动劳动力就业创业,促进农村经济提质增效
  乡村旅游业属于劳动密集服务型产业,就业门槛低、劳动力需求量大,可以为“离土不离乡”的广大农民提供一条新的致富路。据专家测算,第三世界国家每增加3万美元的旅游收入,将增加2个直接就业机会和5个间接就业机会[2]。近年来,河池市通过景区带动、能力带动、合作社+农户、企业+农户等旅游扶贫模式,带动贫困户走上致富路。如2018年上半年,河池市举办旅游扶贫就业招聘会,发动涉旅企业为贫困户提供358个就业岗位,让他们在家门口就能挣钱致富,收到了三产引领一产、1+1>2的叠加放大效应,成为农村经济发展新的增长点和农民创业增收的新亮点[3]。世界旅游组织公布的资料显示,旅游业每直接收入1元,相关行业就可以增加收入4.3元[2]。2018年1—9月,河池市累计接待入境过夜游客9.29万人次,国际旅游消费4 143.89万美元,接待国内游客2 617.23万人次,旅游消费318.72亿元,旅游发展保持稳步增长的良好态势。
  (三)推进农村环境改善,促进“壮美新河池”建设
  近年来,河池市坚持践行“绿水青山就是金山银山”的两山理论,大力推进生态乡村建设,农村面貌明显得到改善,农村文明水平进步一得到提升。如宜州区实施“清洁家园”、“清洁水源”、“清洁田园”、“村屯绿化”、“饮水净化”、“道路硬化”等农村美化、净化、亮化、绿化“四化”工程,加强修路、改水、改厕等基础设施建设,逐步形成“人—地—人”和谐共存的农村生态系统,展示了幸福宜州的大美画卷。同时,河池市立足生态、气候、文化等旅游资源的差异性优势,积极推广本地壮族特色旅游产业,积极打造“壮族三月三”、“冬游广西”等特色旅游品牌,充分展现了传统文化、民间艺术、非物质遗产等旅游资源经济价值,进一步增强了整个社会的文化保护意识,可以说乡村旅游是乡村文化传承、保护和传播的有效载体。
  二、河池市乡村旅游发展存在的主要问题
  河池市旅游资源丰富,其中“长寿、生态、民族、红色”四大资源特色鲜明。近年来,河池通过举办巴马国际长寿养生文化旅游节、大化奇石节、罗城依饭文化节等旅游促销活动,发展格局日渐清晰、发展势头也日益强劲。然而在当前乡村旅游快速发展的大背景下,与周边区域相比,河池市仍然面临着一些制约旅游可持续发展的问题。
  (一)旅游产业规模小,旅游产品层次低
  在空间布局上,景点布点分散。池乡市村旅游景区众多,但绝大多数在深山峻岭中,景区(点)零星、分散,而且景点与景点之间不连线,因此造成乡村旅游的开发经营总体规模偏小,南丹眼中只有白裤瑶,天峨只能看到龙滩,凤山只能看到三门海,巴马只考虑长寿,这样以农户自营为主,“各唱各的调,各吹各的号”,缺乏联户经营、合作经营和社会资本共同投资经营发展,使得临近的景点同质性趋同而彼此竞争,游客逗留时间短、消费低、少回头客等现象时常发生,无形中造成资源损耗严重,难以发挥集聚效益与规模效益的优势。
  从功能上看,产品结构单一。一是住宿接待设施单一,缺乏高质量、经济型住宿接待产品,以及浓郁乡土气息体验类产品。二是餐饮特色不突出,仍停留在初级农家乐“吃农家饭、采农家果、购农家物”层面,尚未形成与自然和谐一体、地方特色突出、野趣型主题餐饮。三是旅行社策划主题乡村旅游产品的意识不强,推介旅游线路缺乏对人群的细分,也缺乏随季节变化的特色“菜单”,因此造成旅游景点的吸引力往往终结于第一次游程结束时。   (二)旅游基础设施薄弱,服务配套未成体系
  一是旅游交通的可进入壁垒问题。河池旅游交通管理体系尚未完善,从顶层设计看,缺乏人性化考虑理念;从景点线路来看,缺乏转乘、换乘的无缝对接。景区运力、指示牌、道路信息等配套设施严重不足,无法满足游客快捷、个性化需求,直接影响了游客旅游体验与质量评估。
  二是旅游服务到位有限。由于受社会经济发展水平的制约,河池市很多乡村旅游地区设施简陋,不能很好地满足游客对住宿、卫生等方面的要求。大部分村寨中提供给游客的标识体系、信息与服务系统不健全,村寨道路、卫生、排水、排污等问题仍需进一步加强管理。如农家乐,普遍存在融资难融资贵难题,致使许多农家乐卫生、食品保鲜、消防等存在风险与隐患。此外,区域整体的信息化建设不健全,缺乏在线调查、游客询价、预订与交易等功能,造成游客对河池乡村旅游的产品、价格、特色都不了解,进而给出游过程带来诸多连锁问题。
  (三)旅游经营理念偏离,从业者技能有待提高
  一是当地居民整体意识淡薄,各自为业。经营理念上,当地居民崇尚少投入、多产出的旅游服务理念,旅游服务水平较低,经营方面比较重点关注菜品和价格,对提高人居環境、服务水平的意识不足,旅游吸引力深受影响,过夜游客及回头客不多。同时,受小农意识影响,居民多以单兵作战为主,缺乏有效的集体宣传和策划,团队协作合力不够,不利于整体景区形象的打造。
  二是旅游从业者技能较低,管理不到位。乡村旅游的管理人员主要是当地村镇干部,缺乏旅游管理经验和技能;旅游从业人员未接受过专业技能的培训,多数旅游经营者“重农业生产经营、轻休闲经营”,导致乡村旅游人财物投入严重不足,严重损伤了乡村旅游发展的基础。
  三、推动乡村旅游发展,促进少数民族地区经济腾飞
  要突破乡村旅游发展中产品、景点、配套设施、居民等瓶颈,应建立以特色为生命、以文化为灵魂、以合作为舞台的新理念,强化统筹协调各方力量,最终实现乡村旅游的优化发展。
  (一)树立资源观、品牌观,把旅游产业做实做强
  1.资源整合铸就大品牌。一是将红牌和绿牌相结合。红牌是指将革命遗迹、革命史与艰苦创业精神相结合发展革命老区红色旅游,绿牌是指将秀丽山水与人文开发相结合发展绿色旅游。通过以“红”推“绿”,以“绿”扶“红”,实现资源整合,形成“大河池”的旅游品牌,最终实现跨越式发展。二是联合农产品加工企业,为游客提供参观游览、购物等活动以延长农业产业链,从而带动农产品生产规模化和规范化发展,最终实现双赢。
  2.突出特色打造精品。特色文化是旅游品牌的生命,乡村旅游要充分挖掘当地的传统文化、民俗文化。在旅游活动内容方面,要突出地方性和民族性相结合,从满足游客需求出发,设计开发休闲度假、民俗体验、民宿、生态观光等旅游项目,提高游客的参与度。如重点培育“洞情桃花”、“坡纳长寿屯”、“环江琼园山庄”、“南丹白裤瑶民俗村”等具有一定知名度的休闲农业旅游景区。
  (二)完善整体配套,提升产业能级
  1.健全基础设施,延长乡村旅游供应链。整体配套设施的供应直接影响到乡村旅游的供应链,影响旅游产品的附加值。为此,建议优化电子交通信息,实时共享更新景区内主要交通流量、站点分布、公交位置信息等状况。同时,建立景区快速交通体系,开通景区间的公交专线、旅游专线,甚至在景区内提供牛车、马车等乡村特色代步工具的多元交通,提高游客游览的多样性与趣味性。
  2.构建信息化系统,增强乡村旅游吸引力。旅游信息服务是一个旅游目的地市场营销系统的重要环节[4]。因此,应充分利用网络,如在政府网旅游板块、河池旅游网专门介绍乡村旅游景点、行程、节庆活动、交通、购物等内容;同时提供旅游住宿、餐饮、特产的查询、预定、评价等服务。尤其在界面设计上要注意功能分类明确,把住宿、景区等高点击率项目放在首位,同时提供合作链接的界面,包括机票预定、出租车预定等专业性网站。
  (三)强化政策保障,推进行业建设
  1.制定并落实政策法规,建立乡村旅游保障系统。首先,依据城市总体规划与旅游业规划,制定开发实施细则、经营者上岗管理条例、服务质量标准、设施与基础环境标准、卫生与安全标准等质量监管性文件。其次,设立专项资金,用于乡村旅游专题宣传册的印制发放及网络媒体等多渠道的形象宣传、旅游交通设施、旅游集散中心、道路导向与标识服务、环境卫生、培训教育及其他功能设施与服务系统的建设,优化发展基础和环境。
  2.拓宽融资渠道,完善管理机制。发展乡村旅游是一项复杂的系统工程,需要大量的资金投入。针对河池市的具体情况,应该坚持“谁投资、谁管理、谁受益”的原则,走多渠道筹集旅游开发资金的路子。一是“跑钱”策略,争取国家和地方扶持;二是“引钱”策略,加大项目对外招商引资力度;三是“融钱”策略,充分利用资本市场招商引资;四是“借钱”策略,加强与金融机构的合作;五是“汇钱”策略,通过创新机制,让利经营等,吸引投资者,鼓励当地群众投资,突破资金瓶颈问题。
  3.建立乡村旅游产业专业合作社。专业合作组织是提升乡村旅游产业专业化程度和集约化水平的有效模式之一,对转变农民观念、整合产业资源、延长产业链、促进农民就业增收的成效较为显著。鼓励乡村旅游地域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相关部门要完善扶持政策,加强服务、指导、培训、规范内部制度。在广泛成立乡村旅游合作社的基础上,重点旅游乡镇、各区县应逐步建立起行业协会组织[5]。
  总之,少数民族和民族地区要充分结合自身特色优势,搞好产业结构调整,坚定地走出一条民族地区旅游经济的特色之路。通过发挥比较优势,突出发展“生态、绿色”乡村特色产业,从而改变乡村旅游“零而散”的格局,真正形成少数民族地区人民脱贫致富的产业支撑,助推乡村旅游高质量发展,为乡村振兴奠定坚实基础。
  参考文献:
  [1]  张曼.基于乡村旅游推动社会主义新型农村建设问题研究[D].泰安:山东农业大学,2011.
  [2]  邱海蓉.少数民族地区乡村旅游业的社会价值[N].湖北日报,2005-05-05.
  [3]  句容市老促会.乡村旅游,加快城乡一体化进程[J].中国老区建设,2011,(1):27-30.
  [4]  刘沛林.乡村旅游发展规划:以衡阳县为例[M].北京:华龄出版社,2006:123-124.
  [5]  吴永常.海林市观光农业发展现状及其对策研究[J].中国农业资源与区划,2008,(1):59-63.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2/view-14853205.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