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对生态环境监测工作的几点看法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生态环境监测是环境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现状;提升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与新设备使用率等。
  关键词:生态;环境监测;看法
  生态环境监测是保护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既是环境管理的耳目,也是环境执法的标尺,更是参与环境与发展综合决策的依据。党的十九大报告浓墨重彩对生态文明建设和生态环境保护进行了全面总结和重点部署,提出了一系列新变革、新理念、新要求、新目标和新部署。结合生态环境监测工作实际,站在新时代,如何构建好适应生态文明建设新需要的新时代生态环境监测体系,为坚决打好污染防治攻坚战、建设美丽中国提供强有力的支撑和保障,是摆在环境监测工作者面前的重大课题。
  一、基层生态环境监测机构的质量管理现状
  1.管理人员的整体素质需要提高
  现阶段基层环境基础监测站人员较少,但是工作量较大,存在设备落后等问题。这就导致环境监测人员将过多的精力投入到日常繁复的工作中,监测任务的不断增长导致质量管理工作和日常监督测量工作的分离更加明显。由于以往的具体质量管理工作存在一定的局限性,通常多将重点过多地放在实验室内的质量管理上,而针对较为重要的采样工作环节,往往缺少重要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措施,容易引起样品监测结果的不准确状况,一旦样品监测出现问题,那就代表数据分析的结果将失去其价值。此外,监测站规模小,人员有限,这致使质量管理人员大量缺失,为了合理分配管理人员,很多质量管理的负责人都是从其他岗位调离过来的,业务知识不够熟练,对专业性质较强的质量管理报告编写等工作缺乏实践经验,这在根本上影响了基层环境监测部门的质量控制和管理水平。
  2.技术要求与监管之间存在脱节
  随着科学技术的发展,环境监测部门的建设能力也逐步得到加强,监测工作也从传统工作中的水、气、声监测拓展到生物和土壤等全新的领域,随着公众对环保关注度的提高,应急监测和监督检查的频次日益增多,监测的任务在原有的基础上成倍增的形式扩充。为了加强新型先进的监测仪器和应急相关仪器的使用,监测技术得到了全面更新,国家也出台了与之配备相应的质量管理的相关规定,但这些质管方法和质量控制手段并未被充分应用于实际工作者,存在脱节现象。
  二、提升管理人员的个人素质与新设备使用率
  整体提升管理质量,属于基层环境监测站当中需重点解决的一项任务。基层环境监测站的进步和发展,让原有工作设备不能与现时期新技术标准相符。在现时期,环境监测质量管理过程中,大规格精准度高的探测设备与应急性仪器的采购是现时期急需达成的一个问题。工作人员因为本身的技术水平与专业素养水平较低,在实施新项目的环境监测时,不具备完成创造性工作的实力,不但不同程度地影响了新项目的发展,也让高科技现代化的新型设备无法被广泛有效的应用,可利用效率非常低。需工作人员提升自己的技术能力,对于新型设备操作情况需有效地了解和掌握。例如,PM2.5云监测平台的有效应用,具有实时性、高效性与可伸缩性等优势特点,且数据采集准确、快速,自动化程度高,目前已得到广泛的推广使用,其动态增加PM2.5测试节点,并能自动组网,具有很强的扩容性。
  三、理顺财务管理体制,加大基层环境监测的资金投入
  1.制定资金使用计划,完善预算机制,提供稳定保障。环境监测是环保部门依法行政的基础,政府投入仍是环境监测投入的主渠道,要针对骨干监测力量的建设,在财政预算中合理评估并足额安排环境监测能力建设经费。一是常规经费规范化。彻底解决监测经费不足的问题,确保县市区站必要的常规经费规范纳入财政预算。二是保障人员经费。通过健全完善合理的监测人员薪酬政策,提高监测人员正常的工资水平和福利待遇,从而保护监测人员的工作积极性和队伍稳定性。三是做好资金统筹,建立动态调整机制。
  2.加大资金投入,保证环境监测硬件建设。随着环境监测技术和手段的更新,对实验室和环境条件和监测仪器设备的参数、性能等要求会更高,但往往这些监测设备价格都比较高,基层监测机构资金来源为政府财政拨款,所以说一般都承担不起这些费用,这都需要依靠财政加大资金投入,从而保证基础设施和设备的需要。
  四、强化质量体系建设,确保数据质量
  1.持续完善环境质量技术体系,规范相关监测人员的工作与行为。县市区级监测站要制定符合本站实际的管理体系文件,在工作实践中不断修改完善,增加其可操作性。一是定期进行质量体系文件的文审。对所有环境监测标准、技术规范和规定要建立动态跟踪机制,以确保实际有效。二是加强日常监督检查。定期进行仪器的检定校准和期间核查、现场质量监督检查等质量管理工作,确保质量管理体系的持续改进和不断完善并持續保持。
  2.加强外部数据质量监管。建立环境监测质量管理制度和质量管理体系,覆盖全部监测要素、全部监测指标,以及从布点采样、仪器管理、监测分析到综合评价等全部监测过程,统一要求,层层落实责任。在时机成熟时,适度引入第三方开展数据质量评估,加强外部监督,共同促进监测数据的准确、可比,提高数据公信力。
  3.提高监测报告质量。加强编制人员及审核人员培训。提高统计知识的运用能力和数据的处理能力。继续优化监测报告会审制度。各监测站在现有会审制度上要有所创新,应用信息化手段加强对县市区一级监测报告的严格管理,针对一些重大的仲裁监测和环境事故监测提供必要的指导和评审。
  五、大力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
  区域差异导致各省市环境监测市场化不一致。在推进环境监测市场化进程中,应密切关注各领域的实际情况,对具体问题进行具体分析、公开规划。同时,大力推进环境监测市场还需要加大科技和人才投入,提高技术水平的环境监测和管理水平,提高人员的专业素质,并通过利用竞争机制积极完善各地区的实际情况和监理业务效率的个人和产品,地方政府应该建立系统的机制,积极试点运行,市场环境监测积累经验,完善实施方案,逐步推进市场化进程,促进环境监测的全面发展市场。
  强化对社会监测机构的监管力度。随着各地市场环境的监测推广,引入地方评估、监督和环境监测机构的社会管理评估明确,质量管理要求的执行情况。建立社会信用档案环境监测,定期发布信用评级机构,将企业数据造假公告纳入黑名单管理。建立社会环境监测机构的诚信,充分体现行业环境监测机构鼓励自律。利用社会实验室分析信息技术,对行业样品进行质量管理,完善信息平台,为社会环境监测机构传播,进一步提高市场透明度。
  参考文献:
  [1]杜全书.加强基层环境监测站质量管理工作的若干思考[J].资源节约与环保,2019(5):41-42.
  [2]何德祚.浅析环境监测工作在环境保护中的重要性[J].低碳世界,2018(19):19-20.
  作者简介:华含兴(1975-07-)男,本科,工程师,在陕西省西乡县环境监测站从事环境监测工作,副站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6436.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