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 访客   登录/注册

广东省大埔县某滑坡特征分析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要:大埔县三叠系粉砂岩分布较为广泛,区内护坡、崩塌等地质灾害较发育。通过对大埔县某滑坡进行工程地质调绘,在实地勘查的基础上,基本查明了滑坡区地形地貌、地层岩性、水文条件等,分析其滑坡体特征和成因,并给出对应的防治建议。
   关键词:滑坡特征;分析;成因;大埔县
   1.前言
   大埔县属于粤东山体崩塌、滑坡重点防治区,是重点地质灾害调查县之一[1]。区内花岗岩和沉积岩广泛分布。近年来,大埔县每逢汛期,遇台风降雨等恶劣天气,地质灾害的频繁发生,给社会造成了严重后果。
   2.滑坡概况
   该滑坡位于大埔县大东镇,位于4A级原生态梯田旅游景区范围内。景区正在实施规划开发中,许多观景点、观景长廊等设施正在建设中。滑坡区属于丘陵斜坡地貌,滑坡点前缘为村庄,后缘是旱地,附近除村庄外可见大面积梯田。
   坡体见二级灌溉水渠和一条观景与乡村公路一体的水泥公路,顺山势等高线盘山环绕全景区,并与自然村庄相连,根据沿途施工设施推测,自大东镇到景区和景区主要公路正在准备扩建加固规划中,交通较便利。景区公路后侧山坡植被发育,以森林为主,坡度自坡脚至山顶逐渐增大,偶见老滑坡痕迹。
   3.地质灾害现状
   滑坡区所在山体边坡属剥蚀丘陵地貌,地面高程230m~260m,自然坡度较陡,一般为15°~35°,滑坡坡向220°,坡脚可见基岩出露,主要为粉砂岩,产状230°∠40°。山顶呈浑圆状,山脊较宽,以平缓开阔“U”型谷为主,崩岗和冲沟较发育,残坡积层厚。接近山坡脚山坡较平缓,多条裂缝形成裂缝組,缓陡相间地形,局部隆起与拗陷并存的复杂地貌形态。地表多林木、灌木,植被发育,以果树、茶树、杂树及草类植被为主。
   (1)已发生滑坡:2012年5月发生滑坡,痕迹依然清晰,附近地面及房屋裂缝、位移、下沉和侧斜现象较明显。
   (2)新、老滑坡:山坡后缘发现老滑坡,滑坡体局部见隆起、凹陷,后缘错落坎清晰;小山脊稻田侧发生现代滑坡,该滑坡体上宽下窄,平面形态呈“口袋”式。滑体物保留原状,后缘见明显多级裂缝,前缘滑至坡底(山沟)。根据滑坡现状分析,该滑坡可能是在老滑坡基础上的二次滑坡。
   (3)坡体现状:坡体后缘见三条同向不连续裂缝。经追踪调查,三条不连续裂缝同属一条裂缝,平面呈弧形状。裂缝长约30m~50m,宽约0.5m,深约0.6m。
   (4)地层出露情况:滑坡点附近未见完整基岩出露。上部覆盖坡残积土层较厚,黏性较好,夹坡积砂岩碎约15%~35%,呈棱角-次棱角状。
   (5)水源情况:坡体现存二级灌溉水渠,偶见山泉出露。在雨季或连续强降雨、暴雨期,水量更充沛。
   经地形测绘、地质测绘综合分析,该滑坡体长约300m,宽约100m,平均厚度6m,体积约1.8×105m3,滑坡体规模属于巨型。潜在威胁户数18户,潜在威胁人数118人,累计潜在威胁财产损失375万元。由于旅游人车辆及旅游人数不可确定,该滑坡点险情综合评定为大型。属重要地质灾害点[2]。
   4.地层岩性
   根据工程地质测绘,场地内土层为第四系坡残积层(Qdl+el),下伏地层为三叠系小坪组砂岩(T3x)。现自上而下分述如下:
   4.1第四系坡残积层(Qdl+e)l
   主要为坡积粉质粘土和残积粉质粘土:黄褐色-红褐色,以粉粒、黏粒为主,可塑,土质较均匀,湿土刀切面光滑。顶部约0.6m土芯为耕植土,含植物根茎,夹强风化碎石、块石,呈次圆状-次棱角状,粒径0.5cm~1.2cm不等。
   4.2三叠系砂岩(T3x)
   粗粒石英砂岩、粉砂岩,局部见褐色薄层泥页岩。岩石风化强烈,新鲜面呈灰黑色,薄层结构,块状构造。岩石风化强烈,节理裂隙极发育。顶部泥质含量较高,易失稳,岩质页岩风化。
   5.地质构造及地震
   5.1地质构造
   滑坡区附近发育有双溪断裂和寨屋断裂。双溪断裂:性质不明,发育在侏罗纪黑云母花岗岩和第四纪辉绿岩、辉长岩中,被北西向断层错断,全长27km。寨屋断裂:性质不明,走向北西-南东,发育在二叠系、侏罗系中,切断北东向断层,见两组雁行排列次级构造,全长18km[3]。野外地质测绘未见明显地质构造露头,物探、钻探成果显示滑坡区内未见活动性断裂构造发育,亦无明显褶皱构造。受滑坡裂缝张拉影响,斜坡局部地段发生明显位移和近似平行的次级裂缝和小拉张裂缝,局部地段有凸起崩滑迹象,在左右山沟、河岸斜坡,可见冲沟及老滑坡痕迹。裂缝张开最宽约0.1m~0.3m,易于地表水渗漏。
   5.2场地与地基土地震效应评价
   根据《建筑抗震设计规范》(GB50011-2010)[4],本区的抗震设防烈度为VI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场地地处丘陵坡地,属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该区未发现液化砂土、粉土及易震陷软土。
   6.地下水
   根据区域水文地质条件及地下水的形成、赋存条件、水力特征及水理性质,该区地下水可分为第四系松散层孔隙水和下伏基岩风化裂隙水两种类型。由于当地侵蚀切割较深,一些出露于沟谷中之泉水补给了地表径流。区内地下水动态变化具有季节性,主要受降雨季节支配,雨季是地下水获得补给最多的季节。
   7.滑体特征
   本滑坡滑动面基本贯通、特征较明显,滑坡区地表拉张裂缝较发育,滑体沿软弱面位移明显,局部有沉陷或隆起等异常现象。
   经地质测绘发现,在第四系松散堆积物与强风化粉砂岩之间普遍存在一条厚度约1.4m~3.5m的软弱层,主要由软塑~可塑状粘性土组成,混杂强风化粉砂岩碎砾石。软弱层与稳定基岩产状基本一致,软弱层面的存在为滑坡的形成提供了良好的地质条件,使软弱层发展成为滑动面。因此在降雨时容易造成残积土的承载力下降及边坡失稳,从而威胁坡下建筑物、村民、游客、交通的安全。
   8.结论与建议
   (1)场地原始地貌为丘陵地貌,自然坡度较陡,场地内岩性主要为第四系坡残积层(Qdl+e)l,下伏地层为三叠系石英砂岩(T3x)。人类工程活动对地质环境的影响程度中等,岩土体的工程地质条件中等,地质构造条件中等,水文地质条件中等,地质环境条件复杂程度为中等。
   (2)本场地的抗震设防烈度为VI度,设计基本地震加速度值为0.20g,设计地震分组为第一组,设计特征周期值为0.35s。场地地处丘陵坡地,属建筑抗震的不利地段。根据勘查,场地未发现液化砂土、粉土及易震陷软土。
   (3)场地边坡处于不稳定状态,潜在的地质灾害类型为崩塌、滑坡,威胁下游居民及游客,其危险性和危害程度大。对边坡进行治理较紧迫、十分必要。
   参考文献:
   [1]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地质灾害防治“十三五”规划[S].2016.
   [2]广东省国土资源厅.广东省地质灾害详查技术指南[S].2016.
   [3]广东省地质环境监测总站.广东省大埔县地质灾害调查与区划报告[R].2005.
   [4]中华人民共和国住房和城乡建设部.建筑抗震设计规范[S].2010.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7080.ht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