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秋葵种植技术及病虫害防治研究
来源:用户上传
作者:
摘 要:黄秋葵广泛栽培于我国江苏、山东、黑龙江、陕西等地区,其豆荚、幼花和幼叶可供人們食用,是一种降血糖的良药,是人们追求的高档营养保健蔬菜。基于此,本文提出种植前准备、播种育苗、肥水管理三种黄秋葵种植技术,并且阐述病虫害防治方式,从而为黄秋葵的产量与质量提供保障,促进农业的发展。
关键词:黄秋葵;种植技术;病虫害防治
中图分类号:S895
文献标识码:A
DOI:10.19754/j.nyyjs.20191015043
引言
黄秋葵又叫咖啡秋葵、秋葵夹、羊角豆、羊角椒,属锦葵科,富含多种对人体有益的营养物质,可食用又可药用,所以专业人员应加强对其的研究,运用科学的种植技术,规范黄秋葵标准化栽培,使用合理的防治病虫害方法,施加化肥和农药,提高黄秋葵的品质与产量,促进黄秋葵种植业的长远发展。
1 黄秋葵种植技术
1.1 播种前准备
黄秋葵是一年生的草本植物,具有主根发达的特点,便于农户种植,性喜温暖,原产自于印度,现如今,在我国湖南、湖北等地区被广泛栽培。在种植之前,农业人员应根据当地的天气、温度等特点,优先选择新采收的黄秋葵种子,并且保证种子颗粒饱满,从而提高发芽率,避免出现死种的情况。在中国,黄秋葵的近缘种秋葵属植物有7种,其中普通秋葵被各个地区种植,其他6种则需要在特定地区进行种植。在选种过程中,农户需要选择正规的种子店购种,播种后保留包装袋,面对新品种应理性对待[1]。育种。黄秋葵的稳定性和适应性存在差异。种植人员需要根据本地的种植条件,选择合适的育种方式,在选好种子后,种植人员需要将种子放入清水中浸泡10h左右,在晾干后,让其在23℃的温度下催芽,当种子开口1/2以上时育种完毕,可以进行种植。选择合适的播种时间。黄秋葵的播种时间主要是春播为最佳。南方的春天气温较高,2月后即可进行种植,北方地区因为气温偏低,需要等到5月的时候才能进行播种,种植人员需要根据当地的具体温度条件选择合适的种植时间。
1.2 播种育苗
黄秋葵既可直播也可育苗移栽,在播种过程中,农业人员需要注意下以下几个方面。黄秋葵对土壤的适应性较强,种植人员需要对土壤进行翻耕晾晒,达到消毒杀菌的目的,增强土壤储存水和肥料的能力,在整地作畦过程中,应避免黄秋葵连作种植,需要选择新开垦的土地,进行深耕处理,并在土壤中施用腐熟基肥和氮磷钾复合肥,在混合完成后,进行耙平作畦工作,主要采用窄垄双行种植,保证垄宽约100cm,每垄两行,每株行距70cm、株距40cm左右,以保证黄秋葵的通风透光,方便进行田间管理[2]。播种育苗。黄秋葵的播种育苗方法主要有2种:直播。一般在温度适宜的地区运用直播的方式,在种植之前,农户需要浸种12h左右,一般选择穴播的方式播种,每穴3株,在播种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注意先浇水后播种;育苗移栽。一般在较为寒冷的地区运用育苗移栽的黄秋葵种植方法,种植人员需要在阳光温室或者温室大棚中进行育苗。播种前仍需要浸种催芽,主要运用点播的方式进行种植,保证每株行距为10cm左右,播种后,保证苗床温度在25℃左右。在幼苗苗龄达到35d左右时,会长出2、3片真叶,种植人员可以在此时进行定植。在整个种植过程中,农户需要注意黄秋葵是喜光性作物,所以栽培不宜过密,幼苗出土后,要及时间作除草,并且在封垄之前进行中耕培土,防止植株倾倒或者出现歪斜的情况。
1.3 肥水管理
黄秋葵是较为耐旱耐湿的农作物,在生长过程中,对空气和土壤的湿度具有较高要求,并且存在根系发达的特点,所以农户需要进行细致的肥水管理。黄秋葵的生长期与收获期较长,大概为100d,农业种植人员应保证基础肥充足,一般施肥方式6~7kg/667m2。并且,农户需要设置一个脚手架,从而防止倒伏。农业人员需要在出苗和定苗后各浇1次水。当黄秋葵进入开花期后,追施1次促花肥,一般为每667m2用水粪1500kg左右。进入采果期后,农业种植人员需要追施1~2次壮果肥,每次用三元复合肥20kg/667m2。在黄秋葵生长期间,农户需要7d浇1次水,根据土壤的干湿程度,决定浇水量,在此过程中,种植人员需要注意避免由于浇水过多而产生积水的现象。另外,种植人员需要及时清沟排水,使黄秋葵在生长过程中,既不受渍、也不受旱,始终健壮。
2 黄秋葵病虫害防治方法
2.1 虫害防治方式
黄秋葵的营养价值高,在生长过程中,虫害现象严重,需要农业种植人员加以防治,保证黄秋葵的产量,避免由于虫害影响果实的质量,主要的虫害为以下几种:毒毛虫。毒毛虫主要在黄秋葵生长的幼苗期间进行为害,侵害方式是黄秋葵在出苗后取食叶肉,在较为严重的情况下,仅留叶脉。在黄秋葵生长期间出现毒毛虫时,运用锐劲特、阿维菌素等药剂进行防治。美州斑潜蝇。美州斑潜蝇会在黄秋葵的整个生长期间为害,导致黄秋葵的叶片被损坏,叶绿素被破坏影响光合作用。被害严重的叶片脱落,若花芽和果实被害则影响黄秋葵的质量和产量。运用阿维菌素、农地乐、乐斯本等药物进行防治[3]。同时,及时摘除有问题的叶片,并铲除棚内外杂草集中烧毁,减少虫源。如果在较寒冷地区,可利用室外寒冷条件在蔬菜定植前进行冻棚,将棚揭开冷冻3~7d可杀死各种虫害。夜蛾类。其中的主要危害虫类为斜纹夜蛾,夜蛾类幼虫由于体型较大,多数具有暴食习性,在黄秋葵生长期间,采收期为害较重,常把叶片吃成缺刻,重者吃成网状。主要以阿维菌素、甲维盐、高效氟氯氰菊酯等药类为主进行防治,在幼虫1~2龄期用药效果最好,喷药时间选在傍晚为佳,低容量喷雾,除植株上要均匀着药以外,植株根际附近地面也要喷透,以防滚落地面的幼虫漏治。
2.2 病害防治方法
2.2.1 疫病
疫病是黄秋葵生产过程中一种毁灭性病害,严重影响黄秋葵的品质与产量,容易在苗期、成株期染病,主要在植株的叶、果实、茎部感染。叶片在发病初期会产生不规则的病斑,由绿色转换为褐色,在植株长到20cm后,病斑会向主茎蔓延,导致整个植株萎蔫或猝倒。黄秋葵主要在雨水多、田间湿度大的情况容易发生疫病。主要的防治方式为:选择抗病品种的黄秋葵进行种植,并且对选择的种子进行科学的培育壮苗,从而提高植株的抗病能力,从源头减少黄秋葵发生疫病的可能。加强对田间管理的重视,及时整枝打杈、摘心,从而减少黄秋葵在生长过程中的养分消耗,增强其免疫力,并科学的运用磷、钾肥,增加土地肥力。合理运用嘧菌酯悬浮剂、锰锌克露、杀毒矾可湿性粉剂等药物对黄秋葵疫病进行防治,并且及时清理发病株,避免交叉传染。
2.2.2 菌核病
菌核病也是秋葵在生长期间容易产生的病害,主要在黄秋葵幼嫩时期发生,其叶片、茎秆和果荚均都会受到菌核病的影响。发病时幼苗基部产生褐色水渍状病斑,病斑初呈现暗青色水渍状,后期会扩展成圆形或者不规则的大斑点,多雨的天气下病斑会迅速扩展,全叶变腐烂。主要的防治方式为:应因地制宜的栽培高产、抗病的良种,并选择合适的方式进行浸种。在收获作物之后,把田间、路旁的病残体及时进行烧毁清除,以减少病菌的来源。使用咪鲜胺、使百克等特效药来进行防护治疗。
3 结语
综上所述,黄秋葵具有较高的利用价值,合理的种植方式与防治病虫害技术,能够有效的提高黄秋葵的产量与质量,需要种植人员提高自身能力水平,创新种植技术,对黄秋葵可能产生的虫害与病害进行全面的了解,运用科学的手段进行提前预防,保证黄秋葵的产量,从而提高农户的经济收益,促进农业长远发展。
参考文献
[1]陈耀兵,徐继文,姜高明.木本油料植物山桐子林下套种黄秋葵种植技术[J].长江蔬菜,2019(05):25-26.
[2]宋聚红,王海山,吴然等.种植密度对黄秋葵生长势、抗病性和产量的影响[J].中国瓜菜,2019,32(03):47-49.
[3]高远,王斐.黄秋葵生长要求及大棚种植技术[J].中国果菜,2018,38(12):82-84.
作者简介:
魏学锋(1971-),女,大专,农技员。研究方向:农业技术及农技推广。
转载注明来源:https://www.xzbu.com/1/view-15039498.htm